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词人小传】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尊崇。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这首词,如果仅从文字本身来看,是描写一对情人在秋夜相会,卿卿我我,缠绵悱恻。“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纤破新橙”——这是富于暗示力的特写镜头。出现在观众眼前的,仅仅是两件简单的道具(并刀,并州出产的刀子;吴盐,吴地出产的盐。)和女子一双纤手的微细动作,可那女子刻意讨好对方的隐微心理,已经为观众所觉察了。“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室内是暖烘烘的帏幕,刻着兽头的香炉轻轻升起沉水的香烟。只有两个人相对坐着,女的正调弄着手里的笙,试试它的音响;男的显然也是精通音乐的,他从女的手中接过笙来,也试吹了几声,评论它的音色的音量,再请女的吹奏一支曲子。这里也仅仅用了三句话,而室内的气氛,两个人的情态,彼此的关系,男和女的身分,已经让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了。但最精采的笔墨还在下片。下片不过用了几句极简短的语言,却是有层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动的幽微,在简洁的笔墨中恰到好处地揭示出来。请看:
“向谁行宿”——“谁行”,哪个人,在这里可以解作哪个地方。这句是表面亲切而实在是小心的打探。乍一听好像并不打算把他留下来似的。“城上已三更”——这是提醒对方:时间已经不早,走该早走,不走就该决定留下来了。“马滑霜浓”——显然想要对方留下来,却好像一心一意替对方设想:走是有些不放心,外面天气冷,也许万一会着凉;霜又很浓,马儿会打滑……。我真放心不下。这样一转一折之后,才直截了当说出早就要说的话来:“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你看,街上连人影也没几个,回家去多危险,你就不要走了,就睡在老娘这儿算了。这话透漏出这对格调高雅的两位绝非善男信女。
真是一语一试探,一句一转折。我们分明听见她在语气上的一松一紧,一擒一纵;也仿佛看见她每说一句话同时都侦伺着对方的神情和反应。作者把这种身分、这种环境中的女子所显现的机灵、狡猾,以及合乎她身分、性格的思想活动,都逼真地摹画出来了。纳兰容若对这首词评价很高,说周邦彦把度掌握得很好:如果再含蓄一分,就太文人,表现不出那个情字;如果再露骨一分,就变成柳永了,就会有淫的嫌疑,难登大雅之堂。这样的内容正是词的本色正根,而周邦彦的这般写法便远远要比花间派为高了。
而这首词的创作有着一个颇为香艳离奇的背景:周邦彦和和名妓李师师交好。 一天晚上,宋徽宗去李师师处,不巧周邦彦到达在先,周听到皇帝来了,吓得连忙躲到床底下去。徽宗带了一只新鲜的柑橘来,说是江南新进贡来的,要与李分享,周全都听到了,写了【少年游】这首词,后来被李师师歌唱了,徽宗问李是谁作的词,李答道是周邦彦所作,徽宗听了大怒,叫蔡京罢了周的官职,并逐出京城。隔了一、二日徽宗又去李师师处,没有见到李,家里人说师师去送别周邦彦了,徽宗等了很长时间,李才回家,李愁眉苦脸,面容憔淬,徽宗很生气,问道:这么久你到哪里去了?李答道:臣妾万死,知周邦彦得罪皇上逐出京城,刚才略致一杯相别,不知皇上驾到。徽宗问周可有作词否,李答有【兰陵王】词一阙,即“柳阴直”是也。徽宗叫师师唱一遍给他听听,李答道:让我举杯歌之,为皇上祝寿吧!唱毕,徽宗大喜,马上召回周邦彦,官复原职。这也算是慧眼识人,量才录用了。
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迩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悽恻,恨堆积!
渐别浦縈廻,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资料源于苏樱《纳兰典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