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乱游记之雪战圣诞老人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11 23:39:10 作者:连笔君

阅读提示:

客观化叙述是写小说的基本功,一切小说技法都要从这里练起。'呈现':让事物自身说话,让小说活起来。'场景化':小说更加具有画面感,更好地再现和还原生活原貌。'描写生动':给读者更深刻的刺激,传递更传神的信息与思想。

张爱玲

一、客观化叙述是写小说的基本功,一切小说技法都要从这里练起。

所谓客观化叙述,就是叙述人在小说中尽量避免投入个人主观色彩,用冷静客观的态度描写小说涉及的对象,叙述者像一架照相机一样如实地记录所见所闻,让小说的事件、人物、场景客观呈现,尽量不作主观性概括或议论,叙述方式上通常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或第三人称限制视角。

张爱玲的《沉香屑 第一炉香》的开头,就是客观性叙述:

在故事的开端,葛薇龙,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站在半山里一座大住宅的走廊上,向花园里远远望过去。薇龙到香港来了两年了,但是对于香港山头华贵的住宅区还是相当的生疏。这是第一次,她到姑母家里来。姑母家里的花园不过是一个长方形的草坪,四周绕着矮矮的白石字栏杆,栏杆外就是一片荒山。这园子仿佛是乱山中凭空擎出的一只金漆托盘。园子里也有一排修剪得齐齐整整的常青树,疏疏落落两个花床,种着艳丽的英国玫瑰,都是布置谨严,一丝不乱,就像漆盘上淡淡的工笔彩绘。草坪的一角,栽了一棵小小的杜鹃花,正在开着,花朵儿粉红里略带些黄,是鲜亮的虾子红。墙里的春天,不过是虚应个景儿,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

这是一段典型的客观化叙述:主人公葛薇龙第一次到姑妈家,看到姑母家的花园。叙述人顺着葛薇龙的目光对这个花园进行了客观性的描述。从园子的地理位置、形状、到栽植的树木、盛开的花朵都像摄像机一样尽收眼底。写得生动,鲜活,港味儿,且有殖民地色彩,也为葛薇龙进入姑妈家经历一场看似花团锦簇却迷离未知的婚姻生活奠定了基调。

《沉香屑 第一炉香》插图

客观化叙述训练的是作者的随物赋形、描摹现实的功力,就是用文学语言去描述对象,呈现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感和真实感,达到我们通常说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形似逼肖'、'如见即人、如闻其声'等叙述效果。

这是一种造型能力,也是写小说最基本的功力,就像画家的素描和透视功夫。小说写得好不好,能否动人,与作者的这种能力有直接关系。

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主要以客观叙述为主,但是优秀的小说家并不只是一味'客观',在细致描摹现实的写实基础上,也会加入非客观化叙述,也就是进行一些必要的人物心理描写。比如《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的关系,叙述人站在白流苏这一边,对她的心理活动进行一些揣度和探索,比如这一段:

流苏吃惊地朝他望望,蓦地里悟到他这人多么恶毒。他有意的当着人做出亲狎的神气,使她没法可证明他们没有发生关系。她势成骑虎,回不得家乡,见不得爷娘,除了做他的情妇之外没有第二条路。然而她如果迁就了他,不但前功尽弃,以后更是万劫不复了。她偏不!就算她枉担了虚名,他不过口头上占了她一个便宜。归根究底,他还是没得到她。既然他没有得到她,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

爱情变成了交易,谈恋爱成了一场算计,这是《倾城之恋》的主题。上述这段叙述讲这一主题叙述得淋漓尽致。而这一段心理描写恰恰在大段大段的客观化叙述之后,自然而然引入,毫无违和之感。

《倾城之恋》剧照

前面两段都取自张爱玲的小说。

两相对比,我们会发现,客观化叙述能够给小说带来真实感和画面感,很快让读者进入小说情境,有身临其境之感;而非客观化叙述则让读者跟随叙述人的指引,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或她)的所思所想。

作为一为小说初学者,练好客观化叙述的基本功尤为重要。因为这个功夫直接涉及到你的小说是否引人入胜,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让读者产生深深的'代入感'。

而练好客观化叙述,最要紧的是掌握三个硬功夫:呈现、场景化和描写生动。换句话说,这三项基本技能是小说家的敲门砖。手握这三块敲门砖,作家梦一定能实现。

二、'呈现':让事物自身说话,让小说活起来。

让读者跟着叙述人马上进入情景,这种叙述方式叫'呈现'。与呈现相对的是“概述”。

写小说是为了让读者的感受呈现出来,而不是让叙述者说出来;换句话说,你不能代替读者感受事物,不能代替读者做判断,而是要尊重读者的感知权利。

你的美德是让读者去感受,将你的人物老老实实'呈现'出来。

如果你在小说的开头写道:'在黄土高原上行车,真实一种享受。'读者不会有特别的感受,因为这是一个概述,不是'呈现'。

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插图

在小说中,你说一百遍'在黄土高原上行车,真实一种享受'这样的概述,不如这样鲜活地去呈现——

他一直望着那条在下面闪闪发光的河。那河近在眼底。河谷和两侧的千沟万壑像个一览无余的庞大沙盘,汽车在呜呜吼着爬坡,紧靠着倾斜的车厢板,就像面临着深渊。他翻着地图,望着河谷和高原,觉得自己同时在看两份比例悬殊的地图。这峡谷好深哪,他想,真不能想象这样的峡谷是被雨水切割出来的。峡谷两侧都是一样均匀地起伏的黄土帽。不,地理书上的概念提醒着他,不叫'黄土帽',叫'梁'和'峁'。要用概念描述。他又注意地巡视着那些梁和峁,还有沟和壑。这深沟险壑真是雨水冲刷出来的。他望着黄土公路上的小水沟想。早晨下了一场透雨,直到现在水还在顺着那些小沟,哗哗地朝着下头深不可测的无定河谷流着。汽车猛地颠了一下,他紧紧握住车厢板,继续打量着底下深谷里蜿蜒的无定河。那浑黄的河水在高原阳光的曝晒下,反射着强烈的光。天空又蓝又远,清澄如洗。黄土帽——梁和峁像大海一样托着那蓝天。淡黄的、微微泛白的梁峁的浪涛和天空溶成了一片。他觉得神清气爽,觉得这大自然既单纯又和谐。'蓝格莹莹的天',他哼了声民歌,心里觉得很舒服。解放牌大卡车载着他好像在沟壑梁峁的波峰浪谷里疾飞前游。

这是作家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的开头。这样的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跟随'他'进入了伟大的黄土高原上去了。

写小说还有一种'呈现'方式,就是介绍性的呈现——犹如电影画面,由远及近,镜头从远景拉到近处,人物和场景定格在一个特写中。

比如沈从文的《边城》,呈现主人公小翠和爷爷出现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画面: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种呈现是文学性的介绍,是一种优游不迫的叙述,是为主人公要发生的故事做好环境铺垫,很自然地把人物“带出来”,与此同时,也很自然地把读者“带进去”。

《边城》剧照

三、'场景化':让小说更加具有画面感,更好地再现和还原生活原貌。

写小说为的是讲好一个有趣或动人的故事,而这个故事里面有人性的魅力和生活的真谛,隐含了作者对世界的看法。让故事抓住读者是作者的第一要务,而让读者跟着叙述人尽快'陷入'小说情境,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将故事'场景化'。

美国小说家E.L.多克托罗说:

好的作品会唤起读者的感觉:不是正在下雨的事实,而是被雨淋的感觉。(《创意写作大师课》P188)

就是说,你的小说不仅要把读者带进你的故事里,还要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氛围和环境,让读者真切感到他已经与你的故事融为一体。做到这一点,就让小说场景化。

小说大师契诃夫说:

在短篇小说中,你无需站出来说话,只需要你认真创作你的人物、故事和场面,场面越真实,效果越好。小说里面欠缺的主观成分,读者自己会加进去。(《契诃夫论文学》P187)

契诃夫

这是契诃夫的著名小说《小公务员之死》的场景:

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同样挺好的庶务员,名叫伊凡.德密特里奇.切尔维亚科夫,坐在正厅第二排,用望远镜看戏:哥纳维勒的钟。他凝神瞧着,觉得幸福极了。可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他的眼睛不见了,他的呼吸止住了……他从眼睛上摘掉望远镜,弯下腰去,于是……'阿嚏!'诸君看得明白,他打喷嚏了。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打喷嚏总归是不犯禁的。乡下人固然打喷嚏,警官也一样打喷嚏,就连枢密顾问官有时也要打喷嚏。大家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他拿手绢擦了擦脸,而且照有礼服的人那样,往四下里看一看:他的喷嚏究竟搅扰别人没有。可是这一看,他却慌起来了。他看见坐在他前面正厅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在拿手套使劲擦自己的秃顶和脖子,嘴里嘟哝着。切尔维亚科夫认出那个小老头是卜里斯哈洛夫,在交通部任职的一位退伍的将军。

在嘈杂的剧场里,一个小公务打了一个喷嚏。起先他不以为然,可是当他发现他的喷嚏已经打到了将军的秃脑袋上,他慌了。

这样的场景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故事里,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接下来的命运如何,揪住了读者的心。这就是故事的情景化:它充满了画面感,也充满了戏剧性,将读者代入到主人公的身世和遭遇之中,读者随着故事的起伏而心情动荡。

《小公务员之死》插图

四、'描写生动':给读者更深刻的刺激,传递更传神的信息与思想。

呈现、场景化这项功夫达到要求之后,还要考虑到你的描写是否生动。

我读过很多初学小说作者写的'习作',发现有的作者写得很老练,没有什么大毛病,场景也有,人物也有,故事也有,但就是不够生动。读起来乏味、啰嗦、冗长,令人提不起精神。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你的描写不够生动有力。

'描写生动'是为了给读者更深刻的刺激,传递更传神的信息与思想。

'描写生动'四个字很简单,但是值得作者用一辈子为这四个字努力,因为这个要求浸透着作者的心血和智慧,他要一辈子与'平庸'作斗争。怎么才能描写生动,没有一定之规,但是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

1.避免陈词滥调,尽量避免使用成语。

学生写作文喜欢用成语,觉得文章里成语满篇,这样显得有学问,有文学味道,其实这叫'文艺腔'。写小说最忌讳大量使用成语,因为成语里面有一个故事(典故),这个故事(典故)和你写的故事必然产生冲突。

也有人喜欢摘抄华丽词句,以为这样积累多了,写小说自己搬用一下,也是不错的,但是须知,这些文章中的华丽词句还不知多少人用过,已经成了滥调套语。

老舍

老舍先生有篇文章叫《学生腔》,就是批评这种情况的。他说学生腔有两种情况(两样):

一样是不肯割舍人云亦云的东西。举例说:形容一个爱修饰的人,往往说他的头发光滑得连苍蝇都落不住。这是人人知道的一个说法,顶好省去不用。用上,不算错误;但是不新颖,没力量,人云亦云。第二样是故弄聪明,而不合逻辑,也该删去或修改。举例说:有一篇游记里,开篇就说:'这一回,总算到了西北,到了古代人生活过的环境里了。'这一句也许是用心写的,可是心还没用够,不合逻辑,因为古人生活过的地方不止西北。写文章应出奇制胜,所以要避免泛泛的陈述。不能出奇,则规规矩矩地述说,把事情说明白了,犹胜于东借一句,西抄一句。头一个说头发光滑得连苍蝇都落不住的是有独创能力的,第二个人借用此语,便不新鲜了,及至大家全晓得了此语,我们还把它当作新鲜话儿来用,就会招人摇头了。要出奇,可也得留神是否合乎逻辑。逻辑性是治幼稚病的好药。所谓学生腔者,并不一定是学生写的。有的中学生、大学生,能够写出很好的文字。一位四五十岁的人,拿起笔来就写,不好好地去想,也会写出学生腔来。(《老舍全集》第16卷P617)

《老舍全集》书影

2.善于使用比喻,但比喻要恰当充分。

巧用比喻增强小说的魅力,尤其在小说的描写方面,令人耳目一新的比喻更是令人惊艳。众所周知,钱钟书的《围城》比喻奇崛,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效果。在人物描写方面更是奇崛,比如:

他讲话少、慢、着力,仿佛每个字都有他全部人格做担保,不轻易开口的人总使旁人想他满腹深藏着智慧,正像密封牢锁的箱子。

再如:

鸿渐倦极,迷迷糊糊要睡,心终放不平稳,睡四面聚近来,可是合不拢,仿佛两半窗帘要接缝了,忽然拉链梗住,还漏进一线外面的世界。

又如: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这些比喻的使用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非常用心,也贴切得如影随形。但是,也不能乱用比喻,用的太多太滥会伤及小说的本体,变成炫技和堆砌。这方面的毛病,初学小说的作者或年轻而有才气的作家容易犯。

3.人物描写注重细节和标识性的特征。

请注意这10类人物外貌描写:

1) 坐姿、卧姿、独处时候的习惯性姿势;

2) 与人交流时候的表情;

3) 身体的味道;

4) 衣着习惯;

5) 说话方式、语速、口音;

6) 口头禅;

7) 走路姿势;

8) 应急反应;

9) 习惯性眼神;

10) 手指、手型、手的习惯性动作。

《围城》剧照

4.景物描写要尽量照顾到主人公的情绪和小说格调。

现代小说很少像19世纪小说那样太过关注景物的描写,因为小说的重心放在揭示人的心理变化和思想状态。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小说对自然景物予以强化描述的趋势再次恢复,比如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的小说,非常注重景物描写,只不过她的小说中景物描写与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意在加深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节奏的渲染,非常高妙。比如《机缘》中的这段景物描写:

岩石、树木、流水、白雪。六个月之前,在圣诞节与新年之间的一天早上,这些始终不变的东西在火车窗外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的景色。岩石很大,有时是嶙峋突兀的,有时则平滑得像块圆石,不是深灰色的便是黑色的。树木大抵是常绿树,松树、云杉,或是雪松。那些云杉——是黑云杉——老树的树尖上似乎还长出了新的小云杉,那是它自己的雏形。不是常绿的那些树便变得光秃秃的只剩下树干了——它们可能是杨树、柽柳或是桤木吧。有些树干上还结有斑疤。厚厚的雪层聚积在岩石的顶端,树干当风的一面上也粘结着冰雪。那些大大小小的湖已冻结的湖面上都铺有一层软软的雪。只是偶尔,在湍急、狭窄的暗流里,你才能见到完全不结冰的水。

景物描写与小说整个文本相协调:那是一个偷跑出来会情人的故事,充满了奇遇的欣喜和快乐,所以,风景也是纯洁美好的;但是在优美的风景中,也有'湍急、狭窄的暗流',预示着女主人公找她的情人并非那么顺利。

诺奖得主艾丽丝·门罗

5.对话力求简洁和多层意蕴。

小说的对话要尽量包含以下六层意思:

1)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2) 承担叙事的功能,情节的作用;

3) 塑造人物,强化性格特点;

4) 话里有话:丰富的潜台词在对话中埋伏;

5) 对话中机锋:避免冗长和拖沓;

6) 对话即叙述:更多信息从对话中呈现。

6.注重细节描写。

其实,小说就有大量的细节组成的,只不过这些细节要安排的巧妙和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才能给小说增添光彩。

其实,对于小说新手而言,他最关心的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比如阶层鸿沟啦、城乡对立啦、人性阴暗啦,对这些问题他思考较深,但是让小说作者写阶层鸿沟,他往往写成一个仇恨的故事,写一个家庭保姆和男主人偷情被抛弃或杀害的故事,但是他对这个保姆的真实心理和她的工作流程,甚至她的衣着和谈吐都懒得关心,只是关心男主人如何勾引她,她是如何一步步上钩,这样的小说缺乏吸引力和真实性,就在于缺乏必要的细节支撑。你要写保姆与男主人之间的关系,你必须真实地体会她的处境,你要详细描述她的工作,写她如何与男主人发生情感的交集,这些不是凭空想象就能获得真实感的,需要你真的有这方面的体验,才能令人信服。

体验是什么?就是细节的积累和细节的铺陈。为什么你的小说读起来乏味,苍白,甚至啰里啰嗦,那是因为你没有真实体验,你没有把生活的细节掰开了揉碎了,放入小说的肌体中,请记住这句话,当你呈现给读者一种生活经验的时候,你一定要对这种生活经验有高于读者的体验。这些体验就是大量真实的细节。不要被脑子抽象的概念绑架,抽空,一定要对具体的经验世界充满永远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然,你的小说只是理念的传声筒,永远写不好,无法动人。

深刻的生命体验

7.要写出有力量和有生命的句子。

生动的描写除了细节和经验世界在叙述中大量呈现之外,还要写出有力量和有生命的句子。句子。小说是给人看的,是语言的艺术,是通过文字和文字组成的句子形成的形象传达给读者的,没有优质的、有力的、有生命力的句子无法产生魅力。平铺直叙、质实无味、白开水一样的语言和句子永远无法抵达艺术的彼岸。

有人误解'朴实无华'和'质而无文'的区别。有的作者的小说平平淡淡,全是陈旧的套话,误以为这是朴实无华,其实真正的朴实无华是以'清词丽句'做铺垫的,是准确、精确和简洁。鲁迅先生说,真正描写富贵景象的,用'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就够了,不用那些'金''玉''锦''绮'之类的字面。

周作人的散文都是及其简朴无华的,但是那'朴实无华'的文章背后用多少学问和才华过滤之后得来,只有真正有才学的人才懂得。而写小说,小说语言和小说句子不必追求华丽,但是一定要准确、有力、有生命在里面。

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号称后现代小说的典范文本。下面摘录四个段落的句子,体会一下什么叫描写生动,什么叫妙不可言,什么叫神性一样的语言:

1)有的句子充满迷幻的感觉,而又说出了令人不安的事实——

一座城市的生命靠各种关系来维持,城中人在混乱的关系网中周旋。爱希莉亚便是这样一座贸易之城,为着建立这些关系,它的居民从房子的角落拉起绳子,或白或黑或黑白相间,视乎关系的性质——血缘、贸易、权力、代表——而定。

2)有的句子绚丽多彩而又充满哲理,落霞一般灿烂而又令人神伤——

每个人都是一个追逐者,只是在日常生活的消磨中失去了梦想。人们在梦中追逐一个女子,但是最后都没有追上。为了找到这个女子,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建了一条追逐这个女子的梦中的道路。这些错综复杂的道路便形成了左贝德城。

卡尔维诺

3)有的句子感伤之中带有某种超然,一种箴言与生命感悟结合在一起的优美文笔,令人扼腕痛绝——

经历得越多,就会发现眼前的一切都似曾相识,城市也是如此。有些城市透出生活的气息,旅行的客人会觉得城市的美景似曾相识。这样的城市有一种特别的品质,如果有人在九月的一个黄昏抵达这里,当白昼短了,当所有的水果店子门前同时亮起多色彩的灯,当什么地方的露台传来女子叫出一声'啊!'他就会羡慕而且妒忌别人:他们相信以前曾经度过一个完全相同的黄昏,而且觉得那时候快乐。

4)有的句子中有看破红尘之后的清醒,但又不悲观颓废,是一种反抗绝望之后从容淡定的气息。

在你自以为正在享受一座城市的时候,其实只是它的奴隶。当你来到安娜斯塔西亚——这样一座欲望之城的时候,你所有的欲望却会一齐醒觉而把你包围起来。整个来说,你会觉得一切欲望在这城里都不会失落,你自己也是城的一部分,而且,因为它钟爱你不喜欢的东西,所以你只好满足于在这欲望里生活。

总之,写小说,写出好小说,首先要过的是客观化叙述这个关口。你只要刻苦训练,在呈现、场景化和生动描写这几个基本功夫方面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写出优秀的小说指日可待。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上一篇: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