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的红树林,有一段植物互相制约、称王称霸的血泪史。
20世纪60-80年代,为保护滩涂,我国从英美等国引入了互花米草,30多年来为我国沿海地区抵御风浪、保滩护堤、促淤造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互花米草具有根系发达、环境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强等特点,且在我国缺少天敌,迅速滋生、蔓延,对浅海交通、养殖和滩涂海岸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无瓣海桑最初是1985年从孟加拉国引入我国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区的。2001年珠海开始在互花米草滋生地进行人工种植无瓣海桑,因为它具有生长迅速的特点,引进后,效果非常明显,在短期内无瓣海桑生长超过互花米草的高度并较快郁闭,从而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并可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抑制互花米草的无瓣海桑,同时由于生长太快,它可以自由地越过林线生长,不出几年,轮到它称王称霸了,它同时抑制了本土红树林植物的生长,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制约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好了,无瓣海桑已经很熟悉了,那既然有无瓣的海桑,肯定就有有瓣的海桑吧?当然,那就是真红树的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了,我的红树林植物介绍,怎么也不能少了它嘛。
海桑,千屈菜科、海桑属乔木。海桑属植物是一类适应于红树林生境的非红树科木本植物。它们之前被置于独立的海桑科(Sonneratiaceae)中,最新的植物分类系统APG Ⅳ,它被划到千屈菜科,正如我之前记录过的八宝树(点击阅读),它所在的八宝树属也从海桑科划到千屈菜科一样。海桑的拉丁名是Sonneratia caseolaris (Linn.) Engl.,其属名Sonneratia是纪念法国博物学家索纳拉特(Pierre Sonnerat,1749-1841),大家未必认识他,可我们熟悉的荔枝最早就是他在1782年正式发表命名的,也是因为他在1782年出版的《东印度和中国之旅:1774-1781》一书介绍,荔枝被欧洲人逐渐认识,种加词caseolaris是“属于干酪的”的意思。海桑生长在海边泥滩,分布于东南亚热带至澳大利亚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海南琼海、万宁、陵水。海桑的模式标本采自马来西亚。近来患了无药可救的懒症,很多植物扔在一边没去记录,今年的任务估计是完不成了。不过,反倒拖延好久的几个汇总,比如广义的决明属汇总和广义的羊蹄甲属,却被我一鼓作气完成了,这也是一种自我安慰了。对了,还有我熟悉的红树林植物,也认真甄别了真红树、半红树和伴生植物,把自己拍过的见过的做了一期汇总,也为了早就熟悉的红树林植物理顺了一下关系,也期待对它们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打下基础。《红树林植物汇总1.0》发出去之后,不止一个朋友跟我提出,真红树植物里面居然没有海桑及它的几个兄弟,不合理呀。说到我的痛处了,虽然海桑、杯萼海桑等海桑属的兄弟早就在浏览无数红树林植物资料过程中如雷贯耳,可我的视野还真的只是停留在拍摄过的无瓣海桑嘛,也正因为有众多的无知,才有我不断探究的激情与动力。没想到幸福降临得那么快,就在我推文发出去不久,我就拍到了属长——海桑,因此忍不住自我嘚瑟一下。
这次与海桑的相遇还真的不是有意而为,却是缘分中注定。上个周末,在无数次因故推延的情况下,深圳公园之友的等等还是促成了我在深圳的分享安排,尽管有点踩地雷的危险。分享安排在下午,早上的时间计划是几年都错过的莲花山勒杜鹃花展。哪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我出发前,就收到勒杜鹃花展因疫情影响提前闭幕的消息。好在有贴心的好友@Lisa马上安排了第二个预案,去她的地头,华侨城湿地公园,并很快替我预约好了,果然是抓住了我的心思。对于华侨城湿地,我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看看红树林植物在不同的湿地表现得如何,对它们多一份了解。却没想到,居然遇到了我期待已久的海桑,而且,有花,有果,也太幸福了。当然,Lisa是知道我的心思的,她的安排里早就有海桑。当海桑出现在我眼前之时,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因为它的样子无数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只是我的那份惊喜,还是出乎她们的意料之外。
海桑就在栈道不远,虽说手不能触摸,可相机还是很容易捕捉到它们的样子,美丽的花,可爱的果,还有妖娆的树姿势,无不让我为之倾倒。相对于狂妄的无瓣海桑来,海桑要乖巧很多,规整很多,也就五六米高的样子,树冠伸展,枝叶繁茂。华侨城湿地的海桑树,独自生长在一方泥沼之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它跟无瓣海桑一样,在树下密密匝匝长满了呼吸根,对于红树林植物的生存之道,我早就习以为常,也就见惯不怪了。最亮的点无非是它的花,它的花跟无瓣海桑区别很大,虽然它们也是一堆的雄蕊聚在一起,可海桑的花丝红色,像一团焰火。海桑的浆果特别的好看,像一个个压扁的苹果,海桑因此得名mangrove apple(苹果红树)或者crabapple mangrove(海棠红树)。网上都说据说果实可以吃,只是带点酸,这次没有尝试,有机会一定得去尝尝。
对了,名曰海桑,相对于无瓣海桑而言,它最大的特点是它有花瓣,可是左瞧右瞧也不知道哪是花瓣,对于不求甚解的我而言,就算再懒,这个知识点还是不能错过的。为此,lisa又特意跑去一趟,替我拍了它的花瓣,原来,它的花瓣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模样,它只是绿色花萼之中暗红色的条状部分,就是花瓣,它藏在花萼与花蕊之间,相对于高调的花萼与花蕊,它却是微不足道,这就是低调的奢华。
lisa还特意解剖了一朵花,并跟我说,雄蕊是反折进花苞的,开放时像把折叠刀弹开,花瓣轻连接,很容易就掉下来,靠外面苞片裹着。
很显然,海桑并不是我国的优势种,它跟无瓣海桑一样是引进的,可又有种说法说它在海南有原生态分布,搞不懂。不过,在东南亚,据说海桑是优势种,比如在泰国安帕瓦水上市场就有大片海桑林,最特别的是,它是亚洲萤火虫主要栖息地之一,泰国安帕瓦萤火虫故乡之名,因此而得。夜功是个神奇的地方,离市区不远,却好似完全隔绝了市区的浮躁与喧嚣。这里有每隔20分钟就有火车穿过的菜市场,有漂浮在水上的安帕瓦市场,还有世界范围内罕见的、每到夜晚便自带节拍齐齐闪烁的萤火虫。因为这些萤火虫,安帕瓦水上市场成了一个日夜皆宜的热门旅游地。然而随着海桑被砍伐及光污染,萤火虫已越来越少,据当地船夫评估,只有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了。值得欣慰的是,泰国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保护萤火虫的重要性,推出了萤火虫保护项目,生态旅游的概念也得到了重视。
海桑是乔木,高5-6米;小枝通常下垂,有隆起的节,幼时具钝4棱,稀锐4棱或具狭翅。树下地表密布着笋状呼吸根。
海桑,单叶对生,叶形状变异大。可以看到叶柄往中脉延伸2~3cm处为红色,叶背较不明显。
花瓣条状披针形,暗红色,(长1.8-2厘米,宽0.25-0.3厘米,没错就这么小);雄蕊多数,花丝粉红色或上部白色,下部红色,柱头长。
海桑的花苞。果为浆果,球形,为宿萼所包围,果实成熟时直径4-5cm。
海桑树干通直,呼吸根发达,花色艳丽,可用作滨海风景区观赏树种,也可用于海边泥滩做防护林树种。
很特别的是,它的呼吸根置水中煮沸后可作软木塞的次等代用品。
海桑属一定是除了红树科外,红树林的第二主力。海桑属约有6种,除了海桑,还有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杯萼海桑(S. alba)、拟海桑(S. paracaseolaris )、海南海桑(S. × hainanensis)、卵叶海桑(S.onneratiaovata )等,无瓣海桑(点击阅读)我介绍很多次了,大家看看链接去,其他几个,等我去挖掘呢。限于自己的认知,这里只是放无瓣海桑的图片了。
▼无瓣海桑的花。
▼无瓣海桑的果。
▼茂密的无瓣海桑。
以下文字来自植物志,仅供备查。乔木,树干基部周围很多与水面垂直而高出水面的呼吸根。高5-6米;小枝通常下垂,有隆起的节,幼时具钝4棱,稀锐4棱或具狭翅。叶形状变异大,阔椭圆形、矩圆形至倒卵形,长4-7厘米,宽2-4厘米,顶端钝尖或圆形,基部渐狭而下延成一短宽的柄,中脉在两面稍凸起,侧脉纤细,不明显;叶柄极短,有时不显著。花具短而粗壮的梗;萼筒平滑无棱,浅杯状,果时碟形,裂片平展,通常6,内面绿色或黄白色,比萼筒长,花瓣条状披针形,暗红色,长1.8-2厘米,宽0.25-0.3厘米;花丝粉红色或上部白色,下部红色,长2.5-3厘米;花柱长3-3.5厘米,柱头头状。成熟的果实直径4-5厘米。花期冬季,果期春夏季。
中文正名 海桑拉丁学名 Sonneratia caseolaris (L.) Engl.界 植物界门 被子植物门纲 双子叶植物纲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目 桃金娘目科 千屈菜科属 海桑属种 海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