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释迦摩尼的故事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11 03:35:59 作者:连笔君

释迦牟尼他的名字,他是一个国王的儿子,一般人称他太子了,跟一般人称国王的儿子就是太子了。他作为太子这么重要的身份,他为什么要出家呢?他把修行与生活结合了。他在十五岁结婚,十六岁他的夫人我们这里说的妻子生育小孩的时候。在他夫人生小孩的那天早晨,在他家门外的河边,河边去散步,听到河的对面一位十五岁的小姑娘唱一首民歌,这首民歌的内容大概是四句话,第一句是说“父亲是快乐的”,第二句说“母亲是快乐的”,第三句是说“夫人也是快乐的”第四句说的是“唯有丈夫又多了一条枷锁”。这释迦牟尼一想,这首民歌唱了他来呢。他夫人生了儿子,他如果说继续当太子依然接替国王的位置,下面又要叫他的太子再当国王,他又要上看着父亲当国王在那时的朝廷里边,怎么样子去成天在那里使用国王的权力,钩心斗角啦,惊心动魄啦,一声令下打仗可以打死好多人啦,他于心不忍。他不愿意像他父亲那样在封建时代去当国王,他也不太愿意让他的儿子也去当国王。即或是当他想到那任务太繁重怕他承担不了。他有很多很多的忧思,本来就在心中在他脑海里边盘旋,像乌云一般老是散不了。听了这个小姑娘这么一唱,就立即想到他应该选择另外的路子,这是释迦牟尼的初悟。他悟到了人生哪怕当国王也不自在,也不一定就满意,也不一定就叫得志,也不一定就叫真正的幸福。

据说,据资料介绍说释迦牟尼后来出家了,大概二十五岁出家了,或者二十五岁左右出家了,出家的时候他牵了一匹白马,请了一位朝廷的人士陪同他一段路以后,将他的衣服,将他太子衣服脱下穿上了另外的别人送他的袈裟的服装,让牵马的人把马和他的太子服装送还朝廷,给他父亲,告诉他父亲他不会再回去了。结果释迦牟尼就真的出家了,出家以后他经历了很多磨难,他也走了气功的路子。据有关资料提示,他拜了两位所谓“得道天尊”,“得道高僧”哦,不是高僧,是“得道天尊”去学有关功夫,修炼好像我们现在讲的气功了。在一定程度上讲他经过据说三年左右的修炼,仍然不满意,认为功夫即或到家了也不是目的呀,仍然不能使人解脱痛苦,不能找到解脱的理想的路子,看不到理想的光明,所以他还要再追求新的路子。

那么释迦牟尼后来呢,他不满意了,到底怎么样在修炼中追求?(逐)呢?据说他曾经不仅顺江飘流而下,不怕死,顺着急流猛进的江水躺在江水上任着江水冲,最后被农夫,最后被农夫樵夫,像大家一样的农民,一家农民救上来了,他已经被冲的昏迷不醒,那家人救上来的时候呢,他不知道自己在干啥呢。后来醒过来后发现自己在一家非常贫穷的农村农民家里。他由于要追求人生的解脱,他想探讨人类怎么样子才能看到一个人的前途,道路,怎么样子才能够使内心平静,他在农民家里住下来了,住了很长时间,他开始发现这家农民虽然贫穷,但是夫妇、子女、老少都很和睦相处,都能够彼此关心、爱护、体贴,虽然吃饭穿衣都成困难,成问题,但是大家并没有像他父亲在朝廷那样,动不动就大动干戈,动不动都要命呐,动不动那就是真的是在背地里算计呀“鸣枪易躲、暗箭难防”呐、所谓“伴君如伴虎”没有那么大的危险性。他在农民家里住得很开心,很舒服,很平静,哪怕也同时种地很辛苦,“脸朝黄土背朝天,背对太阳下西山”他也心安理得,心满意足,毫无怨言。

我们这里讲释迦牟尼的修炼,释迦牟尼在那家农民家里住下来以后,他经过这一番跟着农民种地,甚至比那家人还要认真,还要辛苦的种地以后发现,农民虽然面对生产条件差、物质条件差,心里很痛快,没有过多的互相之间嫉妒,互相之间整来整去那么多的惊恐、矛盾的心里压力等等。但是他们看到老天爷,但是他们看到老天爷不下雨,看到老天爷在要收成的时候刮一场大风把玉米杆吹倒了,把谷子吹倒了,看到天旱的时候,那个麦苗就被干死了,农民就去干什么了呢?古代的某些地方的农村的有些人,天干的时候,天灾的时候,就去求神拜佛,就去求老天爷降雨啦,庙宇里面去干嘛去了,当然那个时候也许还没有后来现在说的那种求神拜佛的庙宇,总之有类似的事,因为原始宗教很早就有,总之去求神。释迦牟尼发现:求神未必能下雨,求神未必能够免掉风灾。他认真捉摸了,观察总结,不一定,甚至是不容易的,有时候也许有巧合,那是需要研究的。释迦牟尼就这样发现,农民没有像他父亲在朝廷里面那么多的当国王那个压力大的矛盾、那么大的痛苦,但是农民会因为天灾,因为病痛,因为天不降雨-天降黄沙、天吹狂风、而为粮食的收成在那里痛哭流涕,在那里因为疾病没有医生及时的救治在那里“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呐”,他看到农民有这些痛苦,

但释迦牟尼那个时候哇,看到农民确实生疮害病很痛苦,所以他想到当农民还是有那么多的不愉快耶,还是要受那么多的压力和痛苦呐,农民的生产条件差,物质条件差,天灾病痛给农民带来了很多很多的压力,他认为还是要找出路。

所以释迦牟尼就离开了那家农民,后来他听说“不吃人间烟火号称神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功的辟谷啦,释迦牟尼就在那个时候就想到了,有人讲到不食人间烟火号称神仙这种气功的功夫的摸索,修炼,他就硬着头皮不吃饭,七天七夜在那里辟谷,类似于有些人士说的“绝食”了、“禁食”了,不吃,结果到了第七天,他饿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了。

据资料介绍或者说一些老师傅、这个老前辈介绍,释迦牟尼在辟谷,不食人间烟火,绝食性的、禁食性的七天这个时候,好像生命快要终结了,进入一种昏迷状态、朦胧的状态,他迷迷糊糊看到一些骷髅的样子,古代的人呢有人称它好像“鬼”一样的样子,来拉他要走,怎么怎么,他也不怕,他想到“不食人间烟火号称神仙,只要成了神仙,还怕你这个骷髅的影子拉走?”所以,他不怕走。他(说)“走就走吧,你拉吧,没关系的”结果他记得清清楚楚,那些影子说:“你是太子,你要当国王来回去来,你有重要的使命呐,哎,我们不能拉你,你回去吧”他一下子“醒“过来了,好像我们一些朋友做梦一样,这是像梦一样的幻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去追究它,我们把它看作幻觉似的气功现象吧,他在这个中间大悟了。

我想问一下大家他悟到了什么了?当然我前些时候跟个别朋友讲过,听过的朋友不要答这个问题。...

你们有没有朋友愿意答答?释迦牟尼悟到了什么?他醒来干什么?

按这个故事的资料记载,那么释迦牟尼到底大悟悟到了什么呢?他立刻悟到了:“原来连鬼都有私心,他也有私心,原来连鬼都有私心,所以凡是有私心就决达不到目的,”所以他下定决心不让鬼达到目的。象骷髅一样的被古人称之为迷信的名词中间的“鬼”的这个影子,实际上是要他回去当国王,一声令下,打仗要死好多人呐,懒得费神去一个一个地拉--要拉好多年才抵得上一个国王一声令下,打一场大仗那死多少人呐。释迦牟尼想到:“哎,鬼有这个私心,我不去当国王,你也别想我一声令下,打仗打死人,你就可以省得好多功夫,捡到好多便宜,拉得那么多的人”。他不让鬼达到这个目标,所以,他悟到了:“连鬼都有私心的话,鬼也达不到目的;如果人有私心的话,人也达不到目的”

他想到他原来单纯为了(他)解脱而解脱;单纯为了求救渡众生而救渡众生;是单纯为了成神仙而成神仙,单纯地为了纯粹的一个目标,站在他自己的一个角度上,虽然也看到了大家要解脱,大家...他认为还是想到了“他要悟”,“他要解脱”,“他要怎么样”“他”的这个目标,离不开“我”字,离不开“私”字,所以,他到了那么多的地方都不满意。哪怕是太子不满意,哪怕到了很多地方出家以后还是不满意,最后悟到了“这个不能有私心”。

所以他继续修道以后,据说在菩提树下连坐了七七四十九天以后,大彻大悟了。那就是刚才那位朋友说到的,“不能有私心”的前提下,要尽量地做到“天人和一”,“天人相应”,“顺其自然”,“万法归宗,归宗在‘德’字上,归宗在不能有自私自利的一个‘公’字上。”于是他就开始顺其自然地本着一种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愿,本着一种被佛家人士后来所说的“如来佛心”,“大德大智慧之心”,“信手拈来”为很多人士解救心灵深处的痛苦。

比如像有人说释迦牟尼大师呀,你给我们...那个时候还没称他佛的时候,还没有佛教的时候,就说释迦牟尼请你给我们说说,我们怎么这么苦啊,你说要我们做善事,我做了那么多善事,我怎么还这么倒霉?怎么还不发财?怎么那个(粮食)庄稼地里的粮食还长得不好哇?怎么又叫人丢了东西呀?做了那么多善事没有善报呀?等等等等之问题,释迦牟尼顺其自然地解释,他打比方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他说:“每个人认为自己受苦,这是普遍现象,人生下来都是受苦的。要不断地积苦,不断地积累到了一个极端,还要再受苦,才能“离苦”。至少经过四个“苦”,其实,这到底是不是苦呢?不一定,”他认为一个人认为自己受苦,认为自己受冤枉,受打击,受委屈,包括甚至你认为你有病,你认为你倒霉等等这一些问题,释迦牟尼举了个例子,打了个比方。他说:“好比你端了一盆水,本来一盆清水可以照见自己的脸上到底有没有什么东西的。好比把它当作一面明明亮亮的明镜,可是,端这盆水有三种情况,所以看到自己受苦,认为自己受苦,认为自己怎么怎么也不如意的人至少有三种情况”

他说第一类情况是:这盆水呀表面有些树叶,有些纸屑,不干净,你在那里看了半天自己的形象发现自己没脑袋,吓了一大跳,认为自己是妖魔鬼怪了呢。其实,你不是妖魔鬼怪,那不是明镜,你看的是表面现象,表面是垃圾,你要透过表面,去掉表面现象,去掉表面不正常的现象,让它真正能够显出你的样子来,那才行。很多人认为自己不如意,认为自己有病啦,冤枉啦,“找这么个丈夫”,“找这么个妻子真倒霉,天天吵架”,你自己没有看到他的长处。没有看到他(她)怎么样子关心你,爱护你,体贴你,帮助你;没有看到他做了那么多家务;没有看到他在外面做了那么(大)多的重活;没有看到他当乡长,当书记也好,当队长,当村长也好,要照顾一个乡一万多人呐,一个村上千人呐,一个队几百人呐,上百人呐,他要烦心。

不仅要种家里的地,不仅要照顾这方面,而且要照顾那方面呢。有很多当领导的为难之处。所以,你当妻子的或当丈夫的就要体谅一下,他已经太累了,回到家里来,你就不要要求太高了。你看表面现象,发现他在发脾气时你就发脾气,吵来吵去,结果呢,吵错了。要看到对方的表面现象的下面仍然是明亮的,可以做明镜一样的清水。每个人都有长处,要优先看别人的长处。要看自己周围的所有良好条件,不要把自己的良好的条件,良好的基础,就因为表面现象有点暂时的,表面的不如意,困难啦,失败啦,病痛啦等等,就开始认为自己倒霉了。

所以释迦牟尼认为呐,如果一个人只看表面现象,那当然认为自己受苦...(磁带翻面)...如果一个人只看表面现象,那当然认为自己受苦了,所以要纠正,不要只看表面,那就没有“受苦”,你就把你的脑袋看见了,你仍然有脑袋,你仍然是在享福。

那么,第二种人呢?释迦牟尼认为,这盆水表面没有树叶,没有垃圾,没有纸屑,但是,这盆水呀被你端在手中边走路边看呢,波来波去的,你看你自己的脑袋,看不清楚,要是看见了呢,看得是歪嘴,歪脑,你那个脑袋拧得歪歪的,你也会吓了一跳来,以为你在抽风来,以为你生下来就先天不足,缺那么大一块歪的,其实不是,那是水在波动。

释迦牟尼因此分析到,有那么一种人,看问题来总是那么急躁,不给人时间,不给人留余地,要求别人过高哇。你自己边走路不让水波起来,你自己不端平那怎么能行呢?要求别人过高,要求自己过低,不给别人创造条件,只以为别人没给自己创造条件,太急了,过于急切地要享福,过于急切要发财,拔苗助长,那个秧子也会让你拔死来,那当然不行啦。要有计划,有安排,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偷工减料,不能投机取巧,不能耍滑头,不能只是小聪明,不能急,如果你不急躁,那么认认真真地创造条件,检查自己,把自己的缺点,错误,过错检查到家,“放下屠刀,也可以立地成佛”啊,有了错误没关系,可以改的嘛,以前偷过东西,将来再不要偷了,那有什么关系来?还可以再立功嘛,仍然是个好人,仍然是可以重新做人,还可以脱胎换骨来。有人以为自己曾经偷过东西,被人发现了,“哎呀,这一辈子都是小偷”。当然,这个有全社会的原因。

第三种人是释迦牟尼说,第三种人是什么呢?一盆浑水端在手里,又放在地下很平静了,你给它放在地下了,水也没有波,但是是一盆黄河里面的浑水来,他在一盆浑水上面伸着脑袋也看自己的影子看不清楚,你吓一大跳,认为自己怎么样了。这是第三种人以为自己受苦。

释迦牟尼从中分析到很多人来象这种人。不是看表面,也不是没有给时间,没有创造水静止的条件,但是他忽略了这盆水是浑水,忽略了一个人本身呀在创造条件这个问题上还没有下功夫。很多朋友只要求目的,不创造条件。

佛是什么呢?佛按照佛家气功佛家学问讲他是指的觉悟了的人,而不是什么迷信概念中的什么神,就是一个觉悟后的、觉醒了的、有觉悟、有理想、有智慧、有能力,重视智理,用智慧、用理智、用科学、用哲理去为人类做贡献的正常人,古人认为“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仍然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平常人。

像西藏的(很多)有些活佛死了以后虹化身体,其实就是能量浪费,他想到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怎么怎么,浪费了,观念有错误,这是关于时间的选择。

上一篇:坑爹图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