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先人智慧 泽被子孙后世
向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零二位,在湘鄂川渝地区最有影响。当今向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7%,总人口大约在226万。
向的名义
甲骨文、金文的向字,象在一顶帐篷上开着一个窗口的形状,口象帐篷中的火塘,其顶象烟囱似出烟。向的本义是专指朝北的窗口或烟囱口。在北方,到秋天以后便要塞烟囱,筑挡风窗以防寒。向人应是住帐篷烧火塘的游牧部落,他们将这种习俗和帐篷视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崇拜向,并以向命族名和族徽,向人所到之处留下了带向的地名、水名和山名,建立向城,最终形成国家,出现向氏。
向姓起源
向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三:
壹
系自祁姓
为帝尧之后。向,附庸之国,沂州古向城,故地在今山东苍山之西向城乡,以国为氏。祁姓向氏后人无传。
贰
系自子姓
春秋时宋桓公之子公子肸,字向父,其孙宋国左师向戌之族为向氏,以字为氏。是当今向氏组成的主要力量。
叁
出自姜姓
炎帝之裔,商时侯国,初封同州,故地在今陕西大荔。后东迁今河南济源南,即殷太师向挚之封地。周灭商后,迁向国于今尉氏西南,东周初为郑所并。
另一姜姓向国为西周初封,为附庸国,故地在今山东莒县南向城,春秋时为莒国所灭,地并入鲁。其子孙南迁沛城向县,今安徽怀远之龙亢城。子孙以国为氏。
外族基因融入
在南北朝时,南蛮一支西阳蛮之向氏源出盘瓠部,为蛮人大姓,活动于四川湖北一带。此蛮为土家族先民,出自相人,也即襄人。很快扩散到湖南、贵州一带。到明清时,西南向姓多数融入并同化为汉族。而北方满洲人中也有向姓,可能原来就是汉族,因满化而入旗成为满洲人。
向姓分布
向姓分布
沐龙
自宋朝至今1000年,向姓人口呈上升的态势。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这三省的向姓占向姓总人口的65.8%。其次分布于重庆、贵州,这两省市的向姓又集中了21%。湖南为向姓第一大省,占向姓总人口的28.7%。全国已经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西牵川渝、西南连贵州、北接湖北的向姓聚集区。
向姓血型
向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4.5%,A型占30.7%,
B型占26.4%,AB型占8.4%。
向姓名人
向朗
向朗(约167年—247年),字巨达。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向朗早年师从于司马徽,并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后随刘备入蜀,历任巴西、牂牁、房陵太守,并拜步兵校尉,领丞相长史,随丞相诸葛亮北伐。因包庇马谡被免职,后为光禄勋,转左将军、特进,封显明亭侯。曾代理丞相册封张皇后及太子刘璿。晚年专心研究典籍,诱导青年学习,家中藏书丰富,受到举国尊重。延熙十年(247年),向朗去世。《全三国文》收录有一篇《遗言戒子》。
向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另著《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向秀既追求个性自由,又维护社会体制,是士族的双重文化性格,但两者的矛盾所产生的心理逼迫,使魏晋士人的精神世界充满了焦虑、迷茫与失落。
向警予
向警予(1895年—1928年),女,原名向俊贤,土家族,湖南省溆浦县人。她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及创始人之一,女权主义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同年5月1日向警予被押赴余记里空坪刑场,终年33岁。2009年向警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向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向姓的郡望主要有河南、山阳、河东、河内。向姓以淑均为其堂号。“淑均”堂号出自三国蜀汉向宠。向宠为中部督,诸葛亮对后主夸他“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性行是性情和行为,淑均是美良和善之意。
向姓的重要楹联有四副:
弭兵息祸;任将称能。
子平了愿;伯奋扬威。
椒房配名臣胄;竹林侪逸士班。
法立教成,事功之语;玄风奇趣,竹墅之贤。
家训格言:向朗三国蜀国名将。少时涉猎文学,曾师事司马德操,与徐庶、庞统友善。先事刘表,后归刘备。蜀汉建立,巴郡太守。刘禅继位,出任长史。随诸葛亮出征汉中,因马谡失街亭,兵败而免官。后任左将军,封显明亭侯。向朗平素遵循儒家的忠孝节义,教子甚严,他以和睦为训诫的准绳,认为“圣人守和以存亡”,“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并提出了“贫非人患,唯和为贵”这一千古之训,值得回味!
END
关注沐龙了解更多姓氏文化
内容来源: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祭祀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