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叩齿庵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09 05:49:46 作者:连笔君

对于一座寺庙好奇的原因有很多,但因为名字的可能就相对较少。比如潮州叩齿庵,
就让很多人不太能明白。
因为叩齿二字,用潮州话念是敲掉牙齿的意思。乍一看和佛家寺庙毫无关联,但其中却有个奇妙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潮州的叩齿庵藏了什么故事。知道的小伙伴,也可以先在评论区分享。01
名称的由来
常说的叩齿庵,即位于市区道后巷的叩齿古寺,原名大隐庵,创自唐朝。
宋元佑五年(1090)至越载,在庵侧建韩文公祠,并改庵名为“叩齿”,以纪念释儒相会之幸事。
民国二十九年至三十七年(1940—1948),由主持释澄修惨淡经营,募资改建客堂、大雄宝殿、大颠祖师堂,更名为叩齿古寺,并沿用至今。
叩齿之名的由来,在潮州有两个版本较多人知道,
(一)
韩文公一日相访,问师:“春秋多少?”师提起数珠,曰:“会么?”公曰:“不会。”师曰:“昼夜一百八。”公不晓,遂回。次日再来,至门前见首座,举前话问意旨如何。座叩齿三下。及见师,理前问,师亦叩齿三下。公曰:“元来佛法无两般。”师曰:“是何道理?”公曰:“适来问首座亦如是。”师乃召首座:“是汝如此对否?”座曰:“是。”师便打趁出院。
(二)

大颠师父在这里做住持,每天他很忙,扶贫济困,施医赠药,忙到人很消瘦,脸像猴子一样,两个门牙又长又大又龅。相传韩愈被皇帝贬来潮州做刺史,看到大颠的门牙这样,心里就在想这是一个恶僧,我有机会要敲掉你两个门牙。大颠师父看到韩愈面露异色,心中便有了想法。大颠隔天起来把两个门牙敲掉,让庵内的师父用手帕包住后送去拜访韩愈,后来韩愈包着这两个门牙过来找大颠师父,两人谈如何为民做好事,谈得非常愉快,大颠就把这两个门牙拿回来,为了让后代记住如何去包容别人,就把这两个门牙种在这两棵榕树下。


潮州古城留下了韩愈与大颠和尚的传说,而除传说外,叩齿庵本身,也是一处让人赏心悦目的所在。02
叩齿庵内
寺院坐北朝南,分三进,
总投资两千多万元,面积为3900平方米(其中新建东院1300平方),乃是国内罕见的仿唐式寺庙。
首进为金刚殿,供奉准提菩萨白玉圣像,两旁为金刚力士白玉雕像,背面供奉韦陀菩萨像。
二进为大雄宝殿,依唐代风格复原,屋顶为歇山式,出檐深远,斗拱大而支柱粗,正面开五间,进深三间。
由潮安县籍慈善家、爱国港胞林希炎、柯紫蓉伉俪捐资两百万重建,于1991年秋月动工,1993年春月竣工。
三进是三层16米高的木结构藏经楼,建筑面积725㎡,每层三间,整座楼阁,同样也是仿唐式建筑。
第一层为方丈室、祖师堂、报恩堂(从东到西),第二层为藏经楼。第三层为玉佛阁、药师阁、弥陀阁(从东到西)。
但又不同于山西的唐代纯木构建筑,叩齿庵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方法,考虑到潮州本地木材缺乏,加上台风、雨水、微生物、白蚁比较普遍,所以在某些构造上采用石料,比如木柱改石柱,板壁换为“竹篾编壁”。
源自《大拙至美》示意图
还有因为建筑面积、地形限制的,
如大雄宝殿与藏经阁的出檐可以伸出三米左右,但因地方太小,两个出檐都快触碰到了,加上还有两颗古榕树,这才各自缩短一节。在建筑样式风格上没有改变,但更加耐久,也节省材料,也是潮州本土匠人的智慧所在。源自《大拙至美》示意图
绕着叩齿庵走一圈,你会发现,层层叠叠的红色斗拱宛如莲花瓣,托起各个建筑的屋面,就像一朵朵碧莲静静盛开在庵寺内。

两侧各为长廊,共竖36支粗大石柱。

东厢走廊悬大钟,西厢走廊对应悬大鼓。
东院,与东廊连墙,有两门相通。内有庭院和两座二层大楼,主座每层270平方米,下为斋堂,上为客厅、会厅、僧舍。附座下为六祖堂、华严堂,上为说法堂。
同为唐代的寺庙,相比开元寺,叩齿庵的规模及名声相对较小,但其中的事物同样不乏古意,不管是古树还是古井,都在向着世人悠悠地说着当年事。
03
关于儒佛交辉的趣味解读
韩愈与大颠的相遇,后世人称为儒佛交辉。
两位名人的风云际会,
对潮州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撞击力。而关于这件盛事,还有一个趣味的传闻。
说是在唐元和年之前,潮州虽有学校,但荒废已久,读书人少,社会中下层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差,而佛教在本土的影响力相对较大一些。
初唐时,治潮四载的刺史唐临,著有宣扬佛教因果报应关系的小说《冥报记》,潮州一些收到佛教影响有关的民俗,都能在其中寻到根源。
比如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又称施孤,
还有以黄色涂大锡为金,以纸为绢帛,
与现在潮人祭祀所用的“钱纸”、“金银锭”类似。可见佛教对当时潮州人的影响之大。
因此韩愈要在潮州推行儒学与教化,特别是在社会中下层中推广儒学文化,除了兴学,举荐赵德为教师外,还需要借用当时佛家在潮的影响力。大颠与韩愈之间的论道交谈,儒家与佛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基于两者的影响力,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让中唐以后的潮州儒学,才开始与中国文化学术史同步前进。
但不管是怎样的解读,这一段儒佛交辉的故事,至今还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也是潮州文化之中的宝贵财富。
参考资料:《叩齿重光》《潮汕史》《唐临与佛教思想在潮州的传播》
好文要等别人转你看?

上一篇:猪脚姜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