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蚓螈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08 11:19:59 作者:连笔君

目录分类地位种属分布形态特征下属分类生活习性起源与演化展开分类地位种属分布形态特征下属分类生活习性起源与演化展开编辑本段分类地位蚓螈目(Gymnophiona)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的1目 蚓螈。编辑本段种属分布已知160余种,下分隶6~7科30余属。广布于环球热带和亚热带湿蚓螈目动物(5张)热地区,尤以南美的种类最多,而安的列斯群岛无。非洲东西两侧均有分布,并在塞舌尔群岛有6~7种,而马达加斯加岛无。在亚太地区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及西侧新几内亚岛(又称伊里安岛)。大洋洲及欧洲无分布。中国现有2种,即双带鱼螈和版纳鱼螈,分布于广西和云南南部。编辑本段形态特征尾极短或无,无四肢和肢带,蚯蚓状。体细长,体表周身有缢纹环绕,形成许多排环褶。每1环褶间有排列成行的长囊状大腺体和4~6行真皮骨质小鳞,下陷在真皮肤内,背面褶间小鳞多的达千行,仅个别属无鳞。头侧鼻与眼间有1可伸缩的“触突”,可能与嗅觉有关。眼小,无眼睑,眼隐于皮下或为薄的膜骨所覆盖。中耳仅有不发达的耳盖骨和耳柱骨,无咽鼓管、鼓室和鼓膜。舌较大□形,有游离缘抵向内鼻孔。有上颌齿和与之平行的犁腭齿各1排,下颌有齿1~2排。头部背腹面的骨片均大而少,排列紧凑而坚实,一般无大窝孔。这种头骨类型虽与现生的有尾类,无尾类均不同,而骨片成分基本相同。坚固的头颅是适应穴居生活的一种性状。椎体双凹型,有残留脊索。肋骨较长。右肺发达,左肺退化。雄性泄殖腔壁能翻出成为交接器。体内受精。肛裂纵置或横置。编辑本段下属分类吻蚓科仅2属9种,包括浅环蚓属Epicrionops和吻蚓属Rhinatrema。分布于南美洲北部。为最原始的蚓螈,保留有尾部,口开在头的前方,头骨数量多,眼相对比较大,触突与眼相连,具环褶和小鳞。卵生,幼体有小的外鳃,水中生活,变态为成体后返回土壤中。鱼螈科有2属约3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眼可见,触突距眼甚远,上、下颌各有2排牙齿,初级和次级环褶不易区分,共有260~430个;小鳞多者可达2000行左右。尾很短,尖突。肛孔纵裂形。我国产1属2种,即分布于云南的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与分布于广西的双带鱼螈Ichthyophis glutinosus,两者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第一颈沟距口角远,第二颈沟从背见不到两端;后者相反。版纳鱼螈最早于1974年在云南勐(měng)腊县发现,最早被认为就是双带鱼螈,后来才确定为一新种,全长约38厘米,栖息于海拔200~600米林木茂密的土山地区,喜居水草丛生的山溪和土地肥沃的田边池畔,穴居,昼伏夜出,以蠕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真蚓科有21属80余种。分布于美洲、非洲和南亚热带地区。为蚓螈目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体型差异大,全长10~50厘米。卵生或卵胎生。盲游蚓科有4属12种。分布于南美洲。水栖或半水栖。无尾,但水栖种类体后侧扁以游泳。[1]编辑本段生活习性除南美的盲游蚓科为水栖外,其余都是穴居,栖息在各种淡水域附近的潮湿穴洞内。夜出觅食蚯蚓、白蚁等。一般在大雨后容易见到。卵生或卵胎生。双带鱼螈在洞穴中产卵20~50余枚,以湿润的躯体盘绕这堆卵,直待卵孵出。在孵出时,3对细长羽状外鳃已萎缩,鳃裂没有封闭。幼体的极后段还有鳍褶,有侧线器官。在水中生活一段时间以后,鳃裂封闭,鳍褶消失,触突从小窝内可明显伸出,则示完成变态。卵胎生的以胚期的齿刮取母体输卵管壁分泌的乳汁状物作为营养物质。编辑本段起源与演化在现生两栖类中仅蚓螈目有骨质小鳞,头部骨片间一般无大窝孔。前者是古老特征,后者与古两栖类中无大窝孔者相似。有关本目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虽曾认为可能与壳椎亚纲的缺肢目或细螈目晚石炭纪的弛顶螈(Lysorophus)有渊源关系,但证据不足。蚓螈类发展历史悠久。石炭纪有可疑的化石;巴西发现古新世的一块躯椎确认为是蚓螈目的,定为无足蚓属(Apodops)。词条图册更多图册蚓螈目动物(5张)词条图片(2张)参考资料1. 蚓螈目 .蓝色动物学 [引用日期2012-11-23] .扩展阅读:1http://bio.biox.cn/Biology/200701/20070106220639_24429.shtml开放分类:自然 生物 动物 两栖类动物

上一篇:刘德华恭喜发财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