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黄土地貌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07 18:11:53 作者:连笔君

谷间地侵蚀,以暴雨径流冲刷为主,基本上没有重力侵蚀,梁峁顶部风蚀较强,下部和塬边多发生切沟和潜蚀。谷间地水力侵蚀方式和强度受自然因子(降雨径流、地面物质组成、地貌形态和植被)和人为因子的综合影响:

1、一般是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越大,侵蚀愈强。当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达到一定值时,侵蚀强度一般是随坡长增加而增强,但在长度较大的坡地上,沿程有强弱交替变化特点。

2、坡度越大,坡面水流的动能越大、坡面物质的稳定性越差,侵蚀也越强。但是,坡地上径流冲刷强度与坡度大小的关系很为复杂。在黄土高原区,常出现坡度超过15°后侵蚀量剧增;超过25°~28°后侵蚀量又减少。

黄土区沟道流域侵蚀作用

3、植被具有削弱降雨径流侵蚀力和提高地面抗蚀力的功能,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遭受人为长期破坏,以致使侵蚀程度愈演愈烈。

4、黄土结构疏松、质地均匀、抗蚀力低,是造成黄土区强烈侵蚀的重要原因。黄土高原北部黄土含大于0.05毫米粒径的颗粒较高,其抗蚀力较低;中部黄土含0.05~0.005毫米颗粒较多,其抗蚀力比北部稍大;南部黄土含小于0.005毫米粒径的颗粒较高,抗蚀力相对地较强。因而黄土高原降雨量南部大于北部,而侵蚀强度南部反而小于北部。

5、人为的因素,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谷间地侵蚀的方式和强度,是由分水岭向下逐渐变化和加强的。梁峁顶部和斜坡上部以溅蚀、片蚀(包括风力吹蚀)和细沟侵蚀为主,侵蚀强度较小;斜坡中部发生浅沟和细沟侵蚀,强度比其上方坡面大 5~10倍,斜坡下部发生切沟以后,侵蚀强度更大。沟谷地侵蚀

沟谷地侵蚀,黄土沟谷的谷坡坡度多在35°以上,是水流由谷间地汇入沟床的通道,因而这里的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潜蚀都很活跃,常产生泥流。沟谷地的侵蚀过程包括沟床下切,谷坡扩展和沟头前进。其中,沟床下切和侧蚀是导致谷坡扩展的重要原因。扩展方式,在谷缘陡崖处以块体运动和悬沟、切沟侵蚀为主;在谷坡中下部多数是水流冲刷、潜蚀和泻溜。黄土区沟头前进的方式以崩塌和滑塌为主,尤以小型滑塌众多。沟头上方坡面的汇水面积越大,坡度越大,沟头前进的速度越快。

沟谷地是黄土沟道流域现代侵蚀最活跃的场所,其侵蚀强度在黄土丘陵区约较谷间地大50~70%,在黄土塬区则比谷间地大10~20倍。侵蚀方式和强度从分水岭至谷底的沿程变化,形成了沟道流域侵蚀作用的垂直分带特点,一般模式如图4 。

侵蚀作用垂直分带系统中各亚带占的空间大小和侵蚀强度,受降雨径流、原始地貌特征、岩性、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在各地变化较大,在同一沟道流域的上、中、下游也有差异。

上一篇:方剂歌诀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