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余天云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07 15:15:20 作者:连笔君

他曾是红军最年轻的军长,后跳江自杀,22年后却引发两个老帅一场争端。

1958年5月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在批判刘伯承的教条主义“错误”时,彭德怀元帅说:“刘伯承身上有很严重的教条主义,不但影响了南京,就连北京(指训练总监部)也有些吹鼓手,抬轿子的。不要忘了,红军时期,他的教条主义是逼死过革命同志的。”

彭总口中所称的“被逼死的革命同志”叫余天云,他曾是红军最年轻的军长。1936年4月,在红四方面军向四川丹巴转移的途中,途径大金川的激流时,余天云乘人不备,从高崖上纵身跃下,殁年25岁。

余天云为何要自杀?难道真如彭总所说是被刘帅的“教条主义”逼死的吗?

22岁的红军军长

余天云并非泛泛之辈,他实是原红军第四方面军中的一员骁将。

1911年,余天云出生在湖北黄安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2岁那年,他的父母先后病故,二叔收养了他,因为二叔家里穷困,余天云拜本村余双清为师学裁缝手艺。

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等人领导发动了黄麻起义。21岁的余天云积极参加。当时,与余天云一起参加黄麻起义的还有李先念、王树声、詹才芳、陈再道等人。

在起义中,余天云手持一柄钢叉冲锋在前,奋勇杀敌。从此,余天云就走上了革命道路,从普通红军战士做起,逐步成长为一名高级将领。

1932年3月,因战功突出,余天云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第12师36团团长。在阻击田颂尧一战中,他率领一团人马抵挡了敌人一个师兵力的进攻,并且重创敌军。自此,余天云一站成名。

1933年6月底,红四方面军进行整编,在原来四个师的基础上,分别组成第四军、第三十军、第九军和第三十一军共四个军。余天云被任命为第三十军军长,而担任第三十军政委的是后来成为国家主席的李先念。

彼时,余天云仅22岁。

不服教官被关禁闭

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走上了分裂的道路,他自立“临时中央”,同时安排随四方面军行动的刘伯承开办红军学校。

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写道:“我们的训练中心在红军学校,由何畏任校长,刘伯承任总教官。这个学校当时有一百多名学生,多数是从四方面军调来的营长连长,也有少数当过师长或军长的干部。”

“当过军长的干部”指的就是余天云,此时他已经被免去了军长的职务。

对于余天云被免职的原因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虽然余天云作战勇敢,战功卓著,但他身上存在头脑简单、性格粗暴的特点,动不动就对战士进行打骂,甚至动手开枪。因此张国焘借机会免去了他的军长职务,送到了红军学校,实际上是软禁了起来。

而张国焘在回忆录中是这么说的,“余天云是农民出身,聪明倔强,以战功由士兵而升连长排长,一直到军长。就因为军师长的职务,需要较高的军事知识,所以调他到红军学校受训。”

然而,不管是要培养重用还是贬黜,免掉军长到军校学习对于余天云来说心里有个解不开的疙瘩。毕竟在当时的学员中,多是营团级干部,只有他一个人是军长。另外,原来同是军长级别的何畏,此时却成了他的上级。

在这种思想的操纵下,余天云对学习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不断和各个教员之间产生矛盾,在课堂上和教员发生冲突。最严重的是,他因为战术问题在刘伯承发生了争执,冲动之下,他居然拔枪相向。

校长何畏是余天云的老上级,他知道后,去制止余天云的行为。余天云依然不服,在刘伯承面前大喊大叫。刘伯承非常生气。何畏没办法,关了余天云的禁闭。张国焘闻讯后,又狠狠地批评了余天云一顿,要他向刘伯承道歉。

三次结论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的是,余天云竟然因此钻了牛角尖。1936年4月,部队向北转移至四川丹巴时,余天云乘人不备,从高崖纵身跳入大金川激流,溺水而亡……

对于余天云的自杀,还有一种说法是余天云的妻子在过草地时因为没有粮食,无奈之下枪杀了藏民一头牦牛,结果此事被藏民告到张国焘处,张国焘没有办法,只能将22岁的刘伯新执行枪毙。

丧妻之痛再加上工作上的失意,使本来年轻少受挫折的余天云走上了绝路。一帆风顺是好事,但同时也容易使人在遭受失败时产生心理落差,所以能最后成功的人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几番沉浮的。

对于余天云的死因的结论也曾有过几次波折。最初是张国焘作出的,他认为余天云死于心理的脆弱,革命同志应该经得起批评和处罚的考验,红军同志养成轻生观念,是要不得的。

后来,随着张国焘被批判,余天云死因的结论有了新的变化,他被认为死于张国焘的迫害,而后更被当成反对张国焘错误路线的英雄。因此在“七大”时,还被授予了“烈士”的称号。

第三次便是两个老帅之间的争斗,余天云被彭总用来指责刘帅的“教条主义”。不过,此事后来反映到主席那里,主席只是淡淡说了句:“余天云还是个娃娃嘛,想不开,寻了短见,怪不得谁。”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余天云在高崖上纵身跃下滔滔江水,可能只有当事人知道了。历史这种东西有时是很难有绝对的真相,在旁观者的口中,所谓的真相只有“片鳞半爪”。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给出一个自己满意的“真相”。

这就如同那句所谓的名言,“历史就如同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当然,我们读历史的目的除了希冀探究真相之外,更多的是能有所借鉴、有所收获,这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END

上一篇:0579是哪个城市的区号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