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9年的第 113篇推送 】
如果我没有猜错,
你也曾是爱看书的少年。
# Apr.23 #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这一节日的出现,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推广阅读。
而一年365天里,或许这是大家最喜欢说“读书”的日子了。
过去一整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而人均阅读量最高的国家以色列的数据是人均一年读书60本。
对比这样的数据,你惭愧吗?
我想了想,挺惭愧的。其实我本来想怪手机,小时候没有随时可以拿在手上的手机,也只能偶尔玩会电脑,不太喜欢看电视的我,最喜欢的课余活动还真的是看书。如此想想,那时候的生活还真是很充实。
而渐渐地,读书成了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情。
一开始是因为学业繁重,能够看出来看“闲书”的时间甚少,后来似乎真的是被手机耽搁了。当我们习惯了用手机去快速阅读,用手机接受无穷无尽的信息,那些纸质书好像成了一种可以被替代的东西。
不过,虽然看书时间少了很多,但买书依旧是我的一大爱好。
大学那会,买了很多书,最夸张的时候一买就是一整箱,后来毕业的时候还花了昂贵的快递费才寄回家,买书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就算还没看,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富足感,好像自己是一个很富有的人。
或许这也是一种囤积癖。
可是,每一本买的书,你都真的看过了吗?
我想了想,我没有。
买了很多书,也的确看了一些,但真的有很多书被我“冷藏”了起来。
买的时候热情满满,觉得每一本书都是无法割舍的小可爱,但当书真的被送到手里,一开始觉得好满足,而时间久了,可能就被搁置了。
如果买的每一本书都有保质期,那或许真的有那么几本书,早已经“过保”。过了保质期的食物会变质,会被我们丢掉,那么书呢?
今天看到ONE发起了一个活动:给10000本书“解冻”。
这个“图书解冻计划”其实一点也不复杂,把10000本书雪藏在北京、上海和杭州的几家书店冰箱里,等待大家去“解冻“。
而参与者要先玩一个H5小游戏测试自己最适合解冻的图书,然后把测试结果发微博,可以去线下的书店里领取那本适合自己的书。
看了世界图书日的那么多活动,我竟然格外喜欢这一个活动,或许是因为讲出了我们总是不小心就把书“冷藏”的真相。
我想,若不是杭州的几家书店离我有些远,我一定会去现场领一本适合我的书,或许这是一个契机,把那些曾经被自己“冷藏”的书解冻。
开始解冻那些自己曾经遗忘的书,或许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
毕竟这年头,很多人都说浮躁,而坐下来看一本书,绝不是一颗浮躁的心可以做到的。很多人会吐槽自己,怎么一本书永远只翻了几页,看上去好像是在自我嘲讽,但事实上,这样的吐槽其实很真实。
其实有时候聊天的时候,我们也会聊聊看的书。
我总是觉得无比庆幸,我在以前都看过了某些书,我至少不是一个“白痴”。
大学的时候有位专业老师,每门课都会布置写读书笔记的作业,因为要完成作业而格外认真地看书,现在想想,真是财富。
买书的快感只是暂时的,毕竟那种富足感绝不是永久的。
但当读完一本书,把某些体会放进心里的时候,那才是真正得到了一笔“财富”。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找一个契机。
“逼迫”自己重新开始阅读,看似是在拯救每一本被“冷藏”的书,其实是在拯救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