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农
据一位老同学转来的资讯,北京大学官方微博近日推出一个六分多钟的视频短片,题作《舌尖上的北大》,其中详细介绍北大各家食堂的美食,用英文发布的台词非常讲究,文采飞扬,大有“文艺范儿”云云。该片原是一个学生小组做的作业,得到官方的盛情肯定并大加推介。
可惜我听不懂英文,要把什么麻辣香锅、剁椒鱼头、酒香坛肉、老火靓汤和茶树菇排骨汤之类译成信达雅的英文,设想起来恐怕或颇有难度;黄金糕、紫米糕以及据说是限量供应而最得人心的鸡腿饭,则比较好办一点。这个片子是拍给洋人看的吗?
台词很有噱头,其中有一警句道:“那些错过鸡腿饭的同学,往往会一整天都很失落。”
数年前担任系主任的温儒敏先生曾和我说起,现在北大文科学生的水平有下降之势,基础好的大抵不愿意学文学,来读中文系是些“不怕死的”。北大食堂要多供应一些鸡腿饭才好。
五十年前我们在那里读书的时候,舌尖上的北大相当单纯无味,主旋律是白菜粉丝、红烧土豆和以汤为主的西红柿蛋汤,有点肉那是有外宾来参观食堂了。那时大家的基本诉求是争取吃饱,力避小腿浮肿。
《舌尖上的北大》有云:“在北京大学里,你基本上可以找到任何你想吃的东西。”这话说大了。五十年前则可以说,在这里基本上找不到可口的东西。吃饱了就很好啦。
数年前同学聚会,我与窗兄陈老萌相约,专程回到当年天天要去的学三食堂吃一顿早饭。进得堂去才知道这里不用现金,只用专门的卡。向窗口的工作人员通融,未能得手;于是另想找个学生借食堂卡一用,再如数把钱付给他,接着便研究如何开口通融,是向男生借还是向女生借比较好。这时身边忽然出现一位中年妇女,自我介绍说她是这里的管理员,刚才听到两位老学长在这里大发怀旧之情,深为感动,要请我们吃一顿。我们喜出望外,说这太好了,但钱是要付的;她说向外借卡是违规的,请客则无规定。于是帮我们去买,我们要了一人一大碗稀饭,一张油饼,一碟咸菜。她笑笑说:“太朴素了。我请得起!”帮我们把饭菜端到窗边的一张桌子上,转身就走了。
于是我们就来品尝这舌尖上的北大,吃得光光;不算钱的咸菜给得比较多,也努力吃完,以回应主人的盛情。
这稀饭和油饼都热气腾腾,是多年来吃得最香的一顿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