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甚至,目前不少地方仍采用的是传统的治理办法,致使仍处于“边污染边治理,边治理边污染”之中。
“现在都是工程治水,但是这个工程能否保证河流达标没人管。”对于一些传统治理的乱象,行内人士吐槽,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河道里的原位恢复,要求在原位通过自然阳光照射恢复溶解氧,能够投放复合微生物,解决底泥。而这往往被简单处理,“上来就挖泥,这绝对不是生物系统保护的做法。”
告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污水治理现状,要从源头抓起,从“根子”上解决污染源的问题,再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已污染水体的难题。
苏州科技大学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陈志刚说:“苏南地区制造业发达,产生的废水多种多样,处理难度很大。必须打破传统水治理的思路,集聚多领域、学科的专家队伍,开展协同研究和实践工作,围绕重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材料、先进方法等破解不同领域的治水难题。”
在2017国际环保新技术大会上,夏青更是直言: “当下,城市黑臭水治理主要是运用传统技术如截污纳管、面源控制、清淤疏浚、人工增氧、清水补给等,不仅耗费大量财力和人力,还难以根治黑臭水体。因此,工程治水的老路根本‘行不通’。”
新技术显神奇绍兴市上虞区盖北镇新河村,一条内河受重度点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的影响,已经黑臭了10多年。尤其夏天,河道臭气熏天,周边居民怨声载道。去年,环保部门把这条河列入重点督办的治理项目之一。
图为未放置石墨烯光催化网的污染河体
“今年5月,河里放置了江阴嘉润的石墨烯光催化网后,仅25天河道黑臭消除,水也越来越清了。经检测,现在已达五类水体。”6月9日,村委会主任王淀尧兴冲冲地对记者说起了这条河的新变化。
图为采用石墨烯光催化网治理的河体
中国科技开发院江苏分院冯冠华副院长介绍:“石墨烯可见光催化网,以聚丙烯纤维为基材,通过独特涂覆工艺负载多层石墨烯光催化材料而成,可用于水体净化、空气净化等,尤其适用于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可对水体中有毒有机物进行分解,除臭,增加水体含氧量,与其他治理技术兼容性强,材料绿色环保,并且可以循环使用。”
江阴嘉润公司副总经理谭成刚介绍,他们在治理上采取“一河一策”,根据不同黑臭水体,采取不同的系统解决方案。如上虞区盖北镇新河村内河治理,放置石墨烯光催化网后,分四步实施:消除黑臭,提高透明度;通过阳光自然照射,提高融解氧;投放复合微生物,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种植挺水植物,提高水体自纯能力,全面恢复水体生态,让‘死水’变‘活水’。”示范应用中测试显示,一条河流放置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石墨烯光催化网,在夏天阳光充足的情况下,三至五天就可以实现黑水变绿水,并通过增加水体氧气含量帮助水环境恢复自净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新技术好,示范推广到位难石墨烯光催化网治理黑臭污染水体,是我国开始从“传统治水”走向“智慧治水”的一个典型案例。
2016年12月,这项技术通过了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的国家级鉴定。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成果整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在石墨烯强化光催化氧化网的制备与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江阴嘉润已具备石墨烯光催化网产业化能力,眼下制约的最大瓶颈是示范面积不大。”江阴嘉润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尽管石墨烯光催化网已在国内多城市开始示范应用,但基本上每一个示范点做一小段,50多个项目中,最长的也就铺设放置不到600米,且都是企业先期投入,方才拿到了政府的示范应用项目。技术研发中消耗大量资金的企业,如今在产业化阶段更加举步维艰。
事实上,类似采取石墨烯光催化网治理水体新技术所存在的推广与应用、产业化难题,目前仍普遍存在。
领先技术为何难以推广?有专家一针见血:“治水项目都是政府工程,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新技术不了解,没有跳出传统治理的方法,还有的在治理上怕担风险,怕担责任。”
注:文中图片均由本文作者过国忠提供
编辑:朱丽
审核:管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