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骊姬之乱” 是由争夺太子之位而引发的。这事又得从献公的几位妻妾和儿子谈起。献公先娶贾国之女贾君, 无子, 又与其父武公之妾、齐植公之女齐姜私通, 即位后立为夫人, 生太子申生和秦穆公夫人穆姬, 又娶戎族之女大戎狐姬和小戎子, 分别生重耳晋文公和夷吾晋惠公又在讨伐今陕西临渔一带的骊戎时获得骊姬、少姬姊妹二人, 分别生奚齐和卓子, 祸端即此而起。骊姬姊妹, 尤其骊姬, 不但貌美无比, 且计谋多端, 深得献公宠爱齐姜死后, 献公不听臣下谏阻, 执意主骊姬为夫人待奚齐渐渐长大, 又企图废掉太子申生而改立奚齐。但精明的骊姬看到, 申生和重耳、夷吾等群公子不但有贤德, 势力也很大, 若冒然无故更换太子, 必定弄巧成拙, 难以得逞。于是精心策划了一整套除掉太子申生和重耳、夷吾等群公子的政治阴谋, 制造了一起展惊晋国朝野和列国诸侯的骊姬乱国事件。
首先, 骊姬使用“ 调虎离山” 计, 设法将申生和重耳、夷吾调离都城她用重金收买了献公的宠臣, 号称“ 二五” 的梁五和东关五, 由他们向献公进言, 以曲沃为宗庙所在地为由命申生驻守又以今永济县的蒲和今吉县的屈为边防重镇作借口, 分别将重耳和吾夷派往两地这样, 都城留下骊姬母子在献公身边, 以便于进一步施展阴谋。
接着, 大肆制造献公有意废太子的舆论,使臣下对申生的太子地位发生动摇。比如, 按照祭祀制度, 每年冬的祭宗庙活动谓之“ 燕, 由国君亲自主祭, 若国君外出或因他故, 则由太子代行。而这年的杰礼, 献公既称疾不往, 也不派驻守曲沃的太子申生代行,却另派奚齐担任主祭。这件事在朝野引起极大展动, 人们看到, 这显然是为更换太子而发出的信号。又如, 献公接着又派申生率师攻打今垣曲县一带的赤狄东山皋落氏, 大臣里克谏阻道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 关系国家的未来, 按例应朝夕留守国君身边, 若国君外出, 要留太子监国。因此, 命太子单独出征是万万不可以的。献公不但不听, 反而说究竟立谁作太子, 还不一定, 你毋多言从这件事, 人们进一步看到, 废掉太子申生将是不可避免的了。
再接着, 设置陷井杀申生自申生等离开都城后, 骊姬多次诬谙申生有逆反图谋, 因无实据, 献公尚未深信。为罗织罪状, 她便乘着献公外出打猎, 假传“ 圣旨” 给申生, 谎称献公夜里梦见齐姜, 要申生在曲沃祭莫其母, 祭后送贡品给献公飨用。其间, 骊姬暗置毒药于食物, 待献公归来欲尝, 她立即以“ 酒食自外而来, 不可不试” 为由加以阻挡。一试, 果然显出剧毒, 激起献公大怒骊姬终于借助献公逼申生自杀于曲沃。最后, 企图斩草除根, 进而谋杀重耳和
夷吾。申生死后, 骊姬深知重耳和夷吾是必须除掉的大隐患, 于是又在献公前诬陷二人与申生同谋。献公遂即派兵分别前往蒲、屈二地擒拿斩杀。最后, 重耳弃城南逃, 渡过黄河, 避难于今陕西省黄河沿岸的戎狄之间,从此开始了长达年的流亡生涯夷吾则由屈逃往今陕西韩城一带的梁地。这样, 骊姬谋杀重耳、夷吾的企图虽未得逞, 却终归排除了其子奚齐继承君位的障碍。
不久, 献公病逝。献公病中深深优虑的是, 重耳、夷吾等逃亡在外, 其势力依然存在, 不能不对太子奚齐构成威胁, 尚且奚齐年少, “ 诸大臣不服, 乱且起” 。于是, 临终托孤于大臣荀息, 命他作奚齐的老师, 全力扶助奚齐。献公死后, 荀息奉立奚齐为君, 大臣里克等人果然率兵入朝, 于献公灵前杀死奚齐荀息又立卓子继位, 不久, 里克等又杀卓子于朝, 荀息自杀, 骊姬也死于刀下。 以上就是“ 骊姬之乱” 的始末。
三.骊姬之乱的恶果
这场祸乱, 确使晋国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一方面, 献公死后, 立即引发了群公子对君位的争夺, 以致献公尸骨未寒, 他的两位继位者也随着作了殉葬品, 一度君位空缺, 政局陷入混乱。另一方面, 他的第三位继位者晋惠公夷吾即位后, 对内党同伐异, 不但杀害了有功之臣里克等人, 甚至派人刺杀远在国外的重耳, 更加激化了党争, 埋伏下政局不稳的祸根对外背信弃义, 夷吾是在秦军拥卫下登上君位的, 曾许诺“ 以晋河西之地秦” , 回国后却毁弃诺言更其甚者, 晋国与当年闹饥荒秦曾慷慨娠济, 第二年秦国饥荒, 他不但拒绝援助, 反乘人之危出兵伐秦。于是秦穆公亲率大军渡河与晋决一死战, 结果, 晋军一败涂地, 惠公本人也作了俘虏。从此, 晋国政局又一度陷入混乱, 矛盾激化, 危机四伏, 直到晋文公归国, 局势才根本扭转。可见, “ 骊姬之乱” 及其影响, 严重挫伤了晋国的元气,中断了自武公、献公以来蓬勃发展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 骊姬之乱” 是晋献公“ 爱美人不要江山” 的恶果, 实不为过。
四.对晋献公的正确评价
从献公当时的举措看, 他于申生被杀, 重耳和夷吾被逐后“ 焉始为令, 国无公族焉” , 就是从此根绝晋国的公族势力, 说明他主观上还是意在着力扭转公族逼君的局面, 借以巩固君权, 所以, 他不但通过诛灭桓庄之族解决了本朝的公族问题, 还进一步立令严禁后世再立公族, 切实做到“ 自此晋无公族” 。事实证明, 晋国自晋文公以后, 虽不曾发生象献公时代那样大规模杀戮公族的事件, 但公族成员却不得出任卿大夫之要职,历代国君的公子、公孙多被送往列国寄寓。所以, “ 按列国之卿, 强半公族, ” , “ 惟晋, 公子不为卿, 故卿多异姓” , 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卿大夫皆为异姓人物。这在春秋列国间是了不起的政治变革, 对于晋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春秋末年, 异姓卿族终于取代晋国公室, 并进而“ 三家分晋” ,形成了魏、韩、赵三个强大的诸侯国, 把中国社会推进到了新的战国时代。所以, 晋献公作为这一伟大变革的奠基者, 虽然由于“ 骊姬之乱” 而使他的晚年事业蒙受了损失,但是, 他在这一事件中为巩固君权而遏制公族势力的主观意旨和举措, 也还是应当充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