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歌女不知亡国恨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06 10:57:53 作者:连笔君

【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赏析一】

此诗是杜牧的代表作,在王兆鹏等的《唐诗排名榜》中名列第十六名。

首联之“烟笼寒水”和“月笼沙”,非仅指月中之景,实为意中之象,象中之情也。这烟雾实在为一层历史的薄纱,把一切细节笼入其中,使历史的面目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而秦淮酒家实在也是一种历史的象征,一种历史上曾经的繁华的符号,这个符号的另一种象征乃是后联之《后庭花》曲,两者皆是世俗的快乐和过眼烟云,是一种历史延续和断裂的象征。

参看后联,首联显然是“亡国”之景,但却是一种延续的象征,并无断裂处。甚至连商女之思,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个娱乐圈,也没有断裂处。《后庭花》曲亦是一种相续的意象,并无断裂处。然而作者之思乃有断裂处,《后庭花》曲即象征着断裂。后联之“亡国恨”是一种断裂,是对秦淮酒家和《后庭花》曲的否定和颠覆。然而秦淮酒家和《后庭花》曲又是一种连续,是对这种恨的否定和颠覆。由于这种断裂和相续的张力,作者的情绪变得更加深沉和迥远。诗中之“烟”把景、咏史和哲思有机笼在一起,使诗歌的精神亦更加深邃而超逸。

此诗的主旨实为亡国之恨,然而作者却用“不知”二字,把“亡国恨”三字扫空,“文心曲幻”。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极为深邃之感慨和深微幽眇之寄托。通篇音节神韵,无不入妙。

【赏析二】

这首诗描绘了秦淮河两岸的繁华景色,讽喻沉醉于声色的达官贵人。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身负天下之责的达官贵人(国家干部)生活奢靡,醉生梦死,沉浸在这灯红酒绿之中,把纳税人的钱随意挥霍,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

诗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写诗人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开启下文,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可见,这七个字承上起下,结构全篇。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

【赏析三】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赏析四】

秦淮河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南京市)而流入长江。因为这条河是秦时所开,凿钟山以疏通淮水,故名秦淮河。自六朝以来,这里就一直是官僚权贵,富家豪门游宴取乐的场所。而杜牧有一段时间曾在秦淮附近的杨州等地做过官,自己又喜欢喝酒,为官之余,常出没于酒楼歌馆。那时唐代的内乱外患十分严重,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杜牧忧国伤时,虽痛饮狂欢,落拓不羁,心下却常为唐王朝的衰败命运而惋惜哀叹。此诗就是作者夜泊秦淮河边,抒写的客中感受。

诗的第一句虽系写景,却交待了节气。从“寒水”二字看,这至少是一个深秋季节。而两个“笼”字的运用,却又把烟和寒水、月和沙连接了起来,渲染了一副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在这副水上夜景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秦淮夜色的环境气氛,也可以窥视到作者当时的孤寂心情。

随着第一句环境气氛的制造,作者在第二句更明确地带出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时间是在夜里,地点是在秦淮河靠近酒家的地方,而这人物便是诗人自己。所以,这第二句看上去似乎很平淡,却很重要:“夜泊秦淮”四字不仅与上句的景色描绘相呼应,而“近酒家”三字,却又巧妙地引出后面二句。

就当作者夜泊秦淮,睡在船舱中,望着水气迷蒙的月色笼罩的秦淮河出神时,忽然,隔江对岸的酒楼里传出了一阵阵《后庭花》的轻靡歌声,这不禁使诗人触动情怀,忧心冲冲,悲慨交加,发出了末二句的沉痛感叹。所谓“商女”,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酒楼或船舱中专事待候他人的卖唱歌女,一说是指商人之女眷。但总是江北杨州地方之女。而所谓《后庭花》,即舞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为南朝末代君主陈叔宝所制,因他沉迷声色,不理朝政,不久亡国,后人遂把《后庭花》视为亡国之音。而陈叔宝的亡国之故者,又恰恰是与扬州隔江遥遥相对的金陵城。然而,这些以卖唱为生的歌妓们是不管什么亡国之音的,她们只迎合富人权贵们的需要,他们想听什么,她们就唱什么。而此音此地,对于忧国忧民的诗人来说,听来却格外伤心。说“商女不知”,正反衬出诗人自己的忧虑之深。作者完全是借南朝陈后主(即陈叔宝)纵情声色,终至亡国的历史事实,谴责了当时晚唐王朝荒淫无耻、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七绝一般都以语近情遥、辞意畅达取胜,沉郁顿挫的作品十分难得,而此诗即景叙事,即事抒怀,将讽刺与感慨相结合,文字精炼而又含意深远,居然能得沉郁顿挫之妙,令人一唱而三叹,实在是唐人七绝中十分罕见的作品。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曾推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之一,并不是瞎吹乱捧,而是很有见识的。

【赏析五】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现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象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象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上一篇:在哪遥远的地方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