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徐文兵博客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06 10:21:14 作者:连笔君

这篇笔记源于当归中医学堂《饮食滋味》视频课程,主讲人是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

喝水的学问

水有水质、水气、水势的不同。目前科学研究只研究到了水质,认为内部含有的东西不一样导致了水的不同。

水质,比如碳酸钙的含量、含氟量等等,都是影响水质的重要指标。碳酸钙的含量决定水的硬度,硬度越高的水阴性越大。比如,矿泉水是硬水,泡茶讲究用泉水,是软水。

水气的概念是中医独有的。中医认为除了水中含有的东西外,水气也很重要,是推动水运动的内在的力量,水气足的水,中医称之为活水。如流动的河水江水等。我们目前常用的水,比如桶装水,麦饭石水等,都算是死水。

活水中,泉水最好,它是地下水走到了地面之上,水气最足。山上喷涌出来的山泉水更是极好的。话说当年故宫用的水就是玉泉山运进城里的。

井水偏阴寒沉降,如果用它做一些滋阴和润燥的用途最好,所以一般我们用井水炖阿胶、腔骨、骨髓等。如果日常生活中总喝这种水,就容易受阴寒之毒,最忌讳喝刚刚打上来的井水,最寒。

听徐老师说到这里,我立刻想起来一部曾经非常轰动的电影《老井》。那时候张艺谋还正年轻青涩,在电影中他扮演的角色叫孙旺泉,心里爱的是同村的女同学赵巧英,却迫于无奈娶了别人。有一天,他背着重物回村里,路上遇见刚从井边挑水回来的赵巧英,就想讨碗水喝。赵巧英只给了他半碗,还故意摘下头巾,往水里抖落了好些稻草。孙旺泉只好一边吹着草星一边慢慢喝水,怅然若失。后来,他忍不住埋怨赵巧英狠心,赵巧英说:你大热天背了那么重的东西,走了那么远的路,再拿起一碗井水猛喝,不是不要命了?她故意往水里抖稻草,就是为了让他慢慢喝,避免被阴寒的井水伤到。

徐文兵大夫建议,最好的养生方法是喝点好水,比如北京人可以喝点西山玉泉山的水。

那咱济南人,喝点趵突泉、黑虎泉的泉水也不错啊。

喝不到活水怎么办?可以转化水气。办法有两种:一,烧开。别看凉白开和生水好像喝不出什么味道上的不同,其实有质的区别。二,甘澜水。这个基本上也就是听一听,咱们都很难做到了。取甘澜水是把水放在木盆内,用瓢将水扬起来、倒下去,如此几百次,直至看到水面上有无数水珠滚来滚去,“甘澜水”便做成了。

至于水势,徐文兵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水库蓄水形成的那种蓄势待发的压力和倾向就叫做水势。最害人的水势就是输液,俗称“吊瓶”,挂在高处,完全不是靠水气的活性和能量,根本是以势压人。所以,徐老师建议,能肌肉注射就不输液,肌注是入三焦,输液是入血。能口服药物就不肌注,能用非药物疗法就不吃药。

肌注与静脉注射的区别:一个入三焦,一个入血。

汤、饮、汁、浆、液、糜、粥、酒

:就是热水,日本现在还管泡温泉叫泡汤。中国人大多数不适合像美国人那样从冰箱里拿出凉水或者冰水就直接喝,体质不一样,而且咱的水质也堪忧,还是喝点热水好,能减轻肠胃负担,省得肠胃要动用能量去把凉水变温。喜欢喝热水、吃烫食的人,可能是阴寒太重,要用热性食材或者药材来化阴寒,或者用针灸来化。我就是这种人,我家老张和小张喝着正好的谁,我嫌温,不好喝,要有一点微烫,喝起来才舒服。

:是用热水浸泡药材取其液,比如饮茶,就是把茶叶泡在热水里对不对?饮的特点是轻,上行,一般用来治疗上焦疾病,比如叶天士说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这时候桑菊饮就大显身手喽。饮一类的,还有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中饮、液、汤不分,基本上都叫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虽然名字叫做汤,其实是饮,沸水冲,一搅,顿服,治畸形口鼻出血。

我们熬中药的时候,后下的药,都是接近饮一类,为了留其上浮的药性,如薄荷、芦根,令香气大出,治邪在上焦。老张同学去年满脸发红还有湿疹的时候,去找赵永山老师看病,赵老师开的药药量极小,而且强调不能久熬,水开之后最多三分钟,想必也是同样的道理。

:是食材中本来就有的液体,比如西瓜汁,果汁。吃西瓜和喝西瓜汁不一样,直接吃比打汁更好。不知道为什么,不过我也会选直接吃。两种方式,当然选更自然的、加工过程更简单的。汁的好处是,比水更容易被吸收利用,能治热病伤阴、阴虚火旺导致的阴液枯竭,榨汁,小口频服。胃癌早期或者萎缩性胃炎晚期的病人,会出现口渴而不欲饮,饥而不欲食,这是因为第一,没有能力消和化;第二,他的“神”不喜欢。“但欲漱水不欲咽”,这时候用荸荠汁,或者荸荠粉、藕粉也成。

中医还有五汁饮,专治阴液枯竭,用荸荠汁,梨汁,甘蔗汁,芦根汁,有时加麦冬汁。麦冬专治胃络脉绝,生津液功能极好。徐老师讲到一位70岁老中医,爬山不带水,嚼一块麦门冬。

邪气已去的胃液干燥,还有一味药,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老朋友——牛奶,古称牛乳饮。这也是一味药哦,现代人以药为饮料,造成很多问题。牛奶养胃阴,但喝多了伤肾。

人在最后关头,阴液空了,需要用填精益髓的方子,其中一个是朱雀汤。伤寒论中叫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特朴实,,去掉了原来名字中的道家色彩。治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这种人往往有地图舌。其中的鸡子黄,就是用饮的方式服用——把生鸡蛋黄直接打入药汤中,搅拌即可。

:《说文解字》说,水米汁相将也。是特别稀、发酵过的粥,酸甜,解渴。北京的酸豆汁儿应该叫豆浆,今天我们说的豆浆应该叫豆糜,why?后面说。醪糟汁也是一种浆,我妈会做,小时候我妈把坛子放在衣橱里发酵,大概是为了保温?反正弄得全家人的衣服都一股醪糟味儿,当时很不开心,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醪糟味儿的衣服蛮香,比熏香还好呢,哈哈。整理笔记的这会儿,已经动了找老妈学一学自己做醪糟的念头。不过我这个人懒,希望过程不会太麻烦。

黄帝内经把以酒为浆与以妄为常并称,就是不赞成喝酒无节制,那是酒,你以为你是在喝酸酸甜甜的醪糟汁吗?

酸奶也是浆的一种,滋阴润燥,助消化。发酵是一个非常美好而神奇的过程。

:徐老师说,液里必有肉,是水肉交融。这大概是最初的液的含义吧?“精渗于空窍,留而不行是为液。”这里的液,跟肉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吧?广东人煲的汤,其实是液。用了很长时间去慢慢煮,慢慢熬,节省了人的消和化的能量。用陶器、砂器这样保温的容器最好。液再浓缩则为膏,再稀释则为饮。比膏更加浓缩、坚硬,就成了胶了,阿胶,鹿角胶等等。胶要烊化,放小碗里,加黄酒,蒸。

取液要慢慢“渗”,不求快速,高压锅这样的工具破坏了这一过程,不建议。

寒火并存是怎么回事?

受了某种频率的寒,要用同频率的火来解。如果直接用热来解,不但解不了寒,反而多了一种热邪,同时中了寒火之毒。

如炒茶的炒制方法很有讲究,如果炒的不好,会让人喝了茶之后又受凉拉肚子又上火长口疮。

现在的高压锅、电磁炉、微波炉的快速烹炒就有这个问题,未解寒,反添热毒。

:种子打碎了熬出的。so,知道为什么豆浆应该叫豆糜了吧?小米面茶汤也是糜的一种。与粥的区别是种子的颗粒是否保持原状。伤寒论中说,“糜粥自养”,耗损元气最少,最养人。白粥最好,比加乱七八糟的食材要强。

敲骨吸髓:骨髓,蟹膏、蟹黄,鱼子,这些都属于“精”,最滋阴,也最难化。而且完全熟的效果不好,最好是发酵过的或者经过腌制的。

徐老师治某位鱼鳞病患者的方法:

1,中药滋阴润燥。

2,用猪肤汤。徐老师说的猪肤就是连皮带肉的猪皮冻,蘸醋吃,治疗非淤血型的皮肤焦枯。(这里不太严谨,猪肤汤是将猪肤用文火炖成浓汁,下白粉、白蜜熬成膏,与猪皮冻区别蛮大的)或者吃鱼鳞冻,用鲤鱼,鱼鳞加黄酒、盐豉,蒸45分钟到1小时,不吃鱼鳞只吃冻。(淤血型的必须先化去淤血才行,用伤寒论中的大黄蛰虫丸,治疗肌肤甲错,内有干血。)鸭汤也能结冻,鸭架汤是滋阴的好东西,牛羊肉就不行,偏温偏燥。

:酒是利用中药药性的好媒介,用水煮难以煮出有效成分的,尤其是不溶于水的动物药,可以用酒泡。醇提剂。动物药的使用方法三种,一是炖肉,二是打散,如全蝎、蜈蚣,治久病入络,三就是泡酒。

古代的酒是无灰酒,没有用碱性的草木灰过滤以去其酸味,保持了酸味的无灰酒最适合泡药。

水喝多、喝猛、有水毒的人,不能喝汤液,也需要用散剂或者醇提剂。水毒是日本吉益东洞的提法,中医叫水气病,水走肠间,历历有声,舌头水汪汪,脸有黑斑。

醇提剂的代表:藿香正气水。

酒性彪悍,不走表,直接进血分,作为引经药,直达病所。

精病、骨病、髓病,需要用到高度酒,让药性进骨髓。同理,常喝高度酒不健康,销骨铄髓,酒中的阴中之阳的火气把阴液烧干。辛弃疾说,酒后“咽如焦釜,气似奔雷”,真形象。

喝点黄酒好,12到20度,未过滤,较温和。

白酒于元末明初才出现,是蒸馏酒,最伤阴血。度数越高,火性越大。补肝火,泄脾胃阴液。但也因人而异,较胖、胃粘膜较厚的人,可以喝点白酒祛湿。

药酒一般都是阴质粘厚的药材,与酒的阳性形成一个阴阳平衡,达到调养滋补的效果。

补肺的药酒:泡蛤蜊,治喘效果好。

补肝的药酒:鹿茸

补心的药酒:枸杞,肉苁蓉,锁阳。肉苁蓉虽然长得样子比较淫荡,其实不是壮阳药,是补心气的素菜。枸杞其实不补肾,而是催欲。之前JT也讲过,古人独行千里不带枸杞,以免犯错误。

补肾的药酒:带睾丸的牛、狗、鹿鞭。不带睾丸不补肾,只催欲。酒是木,喝多了木生火,催心火,本身也是催欲剂。

补脾的药酒:无!因为酒克脾。所以只有不同程度上的伤,哪有补可言?

泡药酒的讲究:

1,晚上泡。

2,瓶子不见阳光,用暗色瓶子。因其易挥发。

3,古代还不让女人泡药酒。不过咱们女汉纸们不能泡不要紧,咱能喝。宫寒不孕的女人适合喝。鹿茸泡酒,或者鹿角胶、鹿角霜、鹿血酒(植物药有仙茅?淫羊藿),治疗女性性冷淡。

酒能破除人后天强迫的意识,释放本心,所以酒能养性,仙家喝酒。但是,过度就成了乱性。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永远不喝啤酒,阴寒。不喝白酒,伤脾。取其中,喝点黄酒,酒量大的,加点话梅收一收,酒量小的,加点姜丝,散一散。喝温酒不伤胃,喝凉酒是先伤胃后伤心。

此为黛琴措的个人笔记,仅供参考。

上一篇:硕士研究生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