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疏: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
“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
“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人生追求什么?
追求吃喝玩乐?太短视,太肤浅,过于随众。
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和人民有所奉献,
在于人生的不朽和永恒。
立德,树立德业,树德立人;
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立德就是要建一代典章,开一代风气,关心爱护所有人。
乱世用重典,沉珂用猛药;
在非凡的时代,非凡的时期,非常的典章必用。
立德者,千秋功业,百姓称颂。
立身必先立德,无德无以立身?
黄帝、尧、舜、伏羲、神农、孔子等是立德之人。
他们以自身高尚的人格,身体力行,
建章立法,带动、影响社会的进步、文明。
禹、后稷等是立功之人。
大禹治水、后稷教人耕种,造福于民。
老子、庄子、孟子、司马迁、班固是立言之人。
他们著书立说,名垂青史,赢得生前身后名。
清代曾国藩大到治国、治军,小到治家、修身,
都有很多东西值得人们思考和学习。
有人用对联总结曾国藩的一生: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有一种说法,
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
孔子是一个,王阳明是一个,曾国藩顶半个人。
王阳明(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立德、立言于一身。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相互补充。
在转瞬即逝的时间之流中,
人总想抓住些永恒的东西,使自己“永恒”。
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一种凡世的永恒价值,
死而不朽,永生思想灵魂。
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屈原的《离骚》: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唐代诗人李白: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说是如此,他喝了不少酒,
但也写过许多好诗文。
可以说,对死后不朽之名的追求,
可以激励个体生命释放出
无比巨大的能量,建功立业,拼搏奋进;
而置个人身后名誉于不顾的人,
则难免流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
甚或沦为恶棍暴徒、历史罪人。
历史上,
功勋卓著的拿破伦生前总担心自己
在十世纪后的世界史上连半页纸都占不到,
结果名垂千古,大名鼎鼎。
而生前放言“死后哪怕它洪水滔天”的法王路易十五,
自然遗臭万年,贻笑后人。
对不朽之名的追求是要付出非凡代价,
被历史大书特书的旷世伟人,
都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做出巨大的个人牺牲。
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周游列国,讲学传教,结果畏于匡、困于蔡、厄于陈,
“累累若丧家之犬”,颜脸丢尽。
司马迁因说真话而遭到宫刑,仍能发愤著书,忍辱负重,
把“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留在世中。
曾几何时,社会上充斥着追名逐利的短期行为,
熙来攘往奔竞于名利场上的人们
根本无暇顾及不朽之名的诉求而作秀,假义假仁。
在“立功”方面,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就是在被先贤古哲视为生命的“立言”方面,
时下的不少著书撰文者所追求的也不再是不朽,而是速成;
速成者自然难免速朽,因为失去了根本。
如果从胡适所谓“社会的不朽”的角度看,
真不知道急功近利的他们
能拿什么上对得起列祖列宗或子孙?
“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人生三不朽。
要想不朽人生,“立德”、“立功”、“立言”应该同行!
作者:追梦一往无前
2018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