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刘震云,读者们首先能够想到《一句顶一万句》里的很多金句,除了上面对“孤独”的描述,还有“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日子是过以后,不是从前”等等。《一句顶一万句》是著名作家刘震云继《手机》《我是刘跃进》被搬上银幕后、酝酿三年之作,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被称为中国版《百年孤独》。
今天,HUA诗意空间有幸邀请到刘震云先生,他将为大家朗读《一句顶一万句》中经典的片段,书中的这段节选曾被摘入2015年全国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也曾由他在央视《朗读者》上朗读。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来自华享一方 00:00 07:02
一句顶一万句(节选)
作者/朗读:刘震云
(按住文字向上滑动)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一样,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在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学堂过去是牛屋,放几张桌子进去,就成了学堂。老汪亲题了一块匾,叫“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随听的人,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一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阴历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
“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
“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去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
“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我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着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她。”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在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还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有啥正性。”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电影版《一句顶一万句》主题曲
这是小说中一段有关私塾老师老汪的描写。老汪虽不是整个故事的主角,却被作者用极细腻的文字描述着一种中国式的人性孤独,勾勒出人生的悲喜交加。
故事里有老汪的郁郁不得志,有他人的不理解,有想要表达的自我,也有找不到人倾诉时的叹息。一个多话,一个寡语,妻子银瓶的个性也与老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躁人』与『吉人』之间强烈的反差更加突出了老汪对于现实的无奈。
『有朋自远方来』本是儒学经典《论语》中的一句,此刻被用作是老汪积蓄多年的情感描述。听到老宋把这话又学了一遍给老汪,不难体会此刻的他心中甚是悲凉。本应有的喜悦,此时却被内心的孤独包容,面对生活的无常,被命运所摆布,一切都并非自己所想所愿,心中十分缺少安全感,顿生悲伤,泪目潸然。作者刘震云借老汪之口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颠覆性解读,被很多读者公认为是对孔子“最苍凉的解读”。
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一句顶一万句》出版于2009年,描述了一种刘震云中国式的孤独感和友情观。被称为中国版《百年孤独》,是刘震云的一个成熟、大气之作。
全书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
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吴摩西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记”记述了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一去一来,延宕百年。
文学批评家张清华评价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曲生存的悲歌,一部命运的戏剧,一曲婉转凄凉的民间咏叹调,一部题旨与叙事完全统一的‘炫技’之书,一部充溢着生命的大悲凉和生存的真荒诞的小说。”
话剧《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是从河南走出的著名作家,也是中国当代文坛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自1987年起连续发表了《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引起强烈反响,他的小说常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甲方乙方》《手机》《一九四二》等被冯小刚搬上银幕后,皆备受关注,揽获多项奖项。
2016年1月,刘震云被埃及文化部授予“埃及文化最高荣誉奖”,以表彰他的作品在埃及和阿拉伯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同年11月,其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由刘震云先生的女儿刘雨霖导演执导)和《我不是潘金莲》的同名电影接连上映。
| 由刘雨霖导演执导的电影《一句顶一万句》
| 由冯小刚导演执导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 冯小刚与刘震云合作的其他作品
话剧《一句顶一万句》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由导演艺术家牟森亲笔改编并执导,以曹青娥的多舛命途为主线,讲述了三代中原人自我救赎的历程,力图呈现中国百姓精神生活的图景。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根植于河南的故事,全剧采用河南方言,融入豫剧元素,扎根于河南本土排演。
用刘震云先生的话说,这部剧开创了话剧的一个新方向、一种新形式,这不是一部讲故事的话剧,而是一部说心事的话剧,说的都是肺腑之言。
什么是肺腑之言?他解释说,肺腑之言就是藏在心里,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温度、一定的湿度,遇到正确的人才会说出来的话。《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人物,都是被生活忽略的人,剃头的、贩驴的、杀猪的、传教的,历史像一座大车,把他们碾轧在尘土里。而这部话剧,呈现的则是三个底层小人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里出走和回归的时候,遇到不同的人说的肺腑之言。这些肺腑之言,他们在生活当中经常想,但是没有机会说。
这部话剧将于今晚(4月20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并开启全国巡演,笔者对这部“说心事的话剧”充满了期待。
2018-04-20至2018-04-22
北京·国家大剧院-戏剧场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封闭的空间,昏暗的灯光,侧影都变得模糊,却清晰地照着内心的孤独。不必悲伤,因为你仍然可以有真实的想法,去感受属于自己的独白。然后将它们放大,再一点点的自我实现。你依然能做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不至于被空虚的内心世界所吞噬。
这个世界毕竟不是只有一个人,我们需要表达,需要释放,也需要认同。最难的不是一个人孤独,而是孤独之下对于同一类人的寻找。找一个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共事,找一个听得懂自己语言的人一起探讨,让一句话有了另一句话的可能,一件事也有了另一件的必要。这一切为的是要诉出一个真正的自己,那个隐藏在一切现实趋从下,仍保留的一份孤独与委屈。
读诗嘉宾
刘震云
1958年5月生,汉族,河南延津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2018年4月13日,刘震云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以表彰他的作品在法文世界产生的影响。法国驻中国大使黎想代表法国文化部向他颁发荣誉勋章和证书。
曾创作长篇小说
《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
《故乡面和花朵》(四卷)
《一腔废话》《手机》《我叫刘跃进》
《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
《吃瓜时代的儿女们》等。
中短篇小说
《塔铺》《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等。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瑞典语、捷克语、荷兰语、俄语、匈牙利语、塞尔维亚语、阿拉伯语、日语、韩语、越南语、泰语等多种文字。
其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
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在国内外多次获奖。
编辑:秋玥
出品人:龚华
出品:武汉美成在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