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天龙之风流誉帝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05 10:43:23 作者:连笔君

大理国,国名源于白语(白语:Dablit guaif),大理建国于937年,1094年国中权臣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段正淳负改国号为大理。国段氏,白族。

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公元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定都羊苴咩城。改国号曰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公元937 年,唐通海节度段思平自立为帝,建立大理国。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1080年杀廉义自立。4 个月之后,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寿辉传位给正明。1094年,升泰废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升泰去世后,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与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立,后世史家称之为后大理国,或后理国。后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

大理国疆域与中国唐朝同时代南诏国相当,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相当与今天云南省面积的2.9倍。大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畜牧业颇为发达,每年有数千匹马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冶铁业水平甚高,对外贸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内陆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云南,对各族人民起了促进作用。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的。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的仅存硕果。此外,壁画和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又称“儒释”),而且任用师僧为官。师僧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可说大理国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大理 300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陆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统治者为王。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大理国主段氏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大理建国于937年,1094年国中权臣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段正淳负改国号为大理。

段思平的年号有文德(938-941)与神武(941-944)两个。庙号太祖,谥为神圣文武皇帝。二世段思英牌号只有文经(945)一个,史称文经帝。接着是三世文成帝段思良(946-951)四世广兹帝(952-953)段思聪。接着应道帝段素顺,年号明政(969-985),年号之后时间进入宋代,昭明帝段英有好几个年号。享国至公元1009年。之后南有宣肃帝段素廉,年号明启(1010-1022),秉义帝段素隆,年号明通(1023-1026),圣德帝段素真,年号正治(1027-1041),天明帝段素兴,年号圣明(1042-1044,),天明(1044),兴宗孝德帝段思廉,年号保安(1045-1052),正安(1053-1059),正德(1059-1064),保德(1064-1075),之后是上德帝段廉义,年号上德(1076),广安(1077-1080,)上明帝段寿辉,年号上明(1081),保定帝段正明,年号保定、建安、天佑,三个年号时间是(1082-1094),具体改元年不详。大理国权臣高升泰称富有圣德表正帝改国号曰大中,自称大中国主。公元1095年用年号上治。因为有中间一段的国变,所以自1096年复大理国号,仍然是段氏当国。中宗文安帝段正淳,年号天授(109)、开明(1097-1102)、天正(1103-1108)、文安(1108-1109)。宪宗宣仁帝段正严,即段誉。年号文治、永嘉、保天、广运,四个年号时间是(1110-1147),之后是景宗正康帝宗段正兴,年号永兴、大宝、龙兴、盛明、建德。时间是公元1147-1171年。之后是宣宗工功极帝段智兴,的号是利贞(1172-1175)、盛德(1176-1180)、嘉会(1181-1184)、元亨(1185-1195)、安定(1195-1199)。 之后是英宗亨天帝段智廉,两个年号凤历、元寿,从公元1200-1205年。然后是神宗段智祥。年号是天开(1205-1225)、天辅、仁寿,后两个年号从1226到1238年。之后是孝义帝段祥兴,年号道隆(1239-1251),最后一个国主是天定贤王段兴智,曾用利正、兴正、天定年号。在位时间是公元1252年到1254年。大理为元所灭,是降。降于元之后不再称帝,以后世代为云南土司。

1096年,高升泰病逝。原大理国诸部的反对,高升泰的儿子高泰明还真的就把政权还给了段家,这是在中土难以想象的事情。篡位了的权臣,居然把到手的帝王宝座还给了旧东家。其实高升泰表面是劝戒子孙还位段家,不要学他,似乎是有些真东西在的。究其原委,自然是因为段氏仍有人心且颇有力量,高氏并不能完全控制局面的缘故。他在时,固然可以镇服,但他一死,子孙就未必如意。因此,比起中土的那些到死不悟最后祸延子孙的权臣来,高升泰老爷子真算的上是通明之人了。他这一着,表面上是失了江山,实际上,却把江山攥的更牢了。然而,这却是云南历史上的事实。高泰明拥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大理皇帝,史称“段氏复兴,号后理国”(南诏野史)段氏恢复了大理国,大理国的政权又重新掌握在段氏手中。

段正淳,大理国第十五任皇帝(后理国第一位帝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两年多后(1096年),在临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将政权还给段氏,段氏接受高氏归还的政权,于是段正淳便被拱上皇位。“后理”其实国号还是“大理”,只不过史家如此区分而已。段正淳复国后,虽然是后大理国的皇帝,但相国(宰相)却由高氏世袭,政事也全由相国管理,因而高氏在朝廷势力很大,高氏家族依然掌握实权,称“中国公”。

公元1100年,师宗、弥勒二部在首领自杞的领导下,“乌蛮”三十七部中的“于矢部”在混战中统一了贵州南部地区,建立“罗殿国”。“些么徒”部以必罗笼(也称弥鹿城,泸西金马爵册)为都城,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统一了滇池东南地区,建立“自杞国”。一经自杞国之首倡,便立时出现了四夷八蛮叛逆“大中”(指高升泰建立的“大中”国)的壮观景象。广南自立为特磨道;红河江外建立了白衣道和罗孔道;“邛部”的贵族扩充武装,“闭其境以专利”,自称“山前山后百蛮都鬼主”。“金齿百夷”贵族叭真,兼并了周围各部,以西双版纳地区建立了号称的“景陇金殿国”。大理国形成了“酋领星碎,相为雄长。干戈日寻,民坠涂炭”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大理国灭亡。

高家极力扩充实力,通过分封子弟占据了大片领地。高泰明的堂弟高祥明,在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居然赠送给段正淳农奴三万二千户,皇帝接受臣子的馈赠在历史上实属少见。高氏发展到后来,外国来使,首先要先见相国,后见段王。而地方上,大理划有八府,全部由高氏子孙世守。因此从中央到地方,皆为高氏一门,段氏徒有虚位也。地位如同幕府之天皇、镰仓之将军、战国之足利公方。这种情况,直到元朝灭大理,才算结束。而国人在这期间,始终称高氏为“高国主”。

段正淳确实是个风流的王爷,其实也并不没有象《天龙八部》小说里写的那么倒霉,没在皇宫里当一天天子就挂了。历史上的段正淳,实实在在的在位十三年,当了十三年的大理皇帝(1096-1108年)。年号有四个:天授(与“高授”差不多)、开明、天正、文安。他以“中兴”自命,实际上不过是在全盘承认高氏的实际权力的前提下过过后理“开国之主”的瘾罢了。文安四年,正淳禅位为僧,后来也得善终,比小说中真幸福的多了。死后谥号为文安帝,庙号中宗。

段和誉,又叫段誉,又名段正严,大理国的第十六位君主(后理的第二位帝王),段正淳之子。

段和誉在位大理国君主三十九年,庙号“宪宗”,谥号“宣仁帝”。年号分别有日新、文治、永嘉、保天、广运。据说,他“勤于政事”,“爱民用贤、思揽政权”,“故远方慕之,悉来贡献”。在宋史中,也记载了国王段和誉臣服于宋,遣使来朝,并受宋封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等,这是大理受宋册封的开始。即使在北宋亡于金之后,段和誉仍旧痴心不改的继续向南宋朝廷进贡,并且要求进一步加强藩属关系。可是目光短浅的南宋朝廷一直对大理国是存有偏见和戒心的,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孤立了起来。所以后来兴起的蒙古铁骑就可以对两国各个击破。他确实做一个好的皇帝,惟一的遗憾是他不能改变高氏专国的事态。

段和誉在位时,有三十七蛮部叛乱,派相国高泰明平定,并由第四子高明清于鄯阐镇守。高泰明生有八子,其中高智昌因犯罪在流放而死。其部下伊、何二人策划为高智昌报仇,乘段和誉入寺进香时暗杀他,幸好事露被擒。段和誉嘉许他们的忠义,赦免他们,并为他们建立义士冢。其后三十七蛮部再度叛乱,攻陷鄯阐,高明清战死。郡臣认为高升泰之侄高量成有贤德,请立为宰相,号中国公。

段和誉并不像武侠小说中塑造的那样是一位多情的风流才子,从政绩来看,他可以说是一位具有文韬武略的优秀帝王。段和誉自幼聪明好学,七岁时就到点苍山龙苑拜师于天台山云游到大理的高僧六铉(xuàn)法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他认真刻苦,为以后的帝王之路铺平了道路。他二十六岁时继位,年纪轻轻的就曾几次平定三十七部的叛乱。他还采取了缓和的外交政策,与周边的国家尤其是宋朝保持了十分友好的往来关系。在他的统治期间,大理国多次向宋朝进贡,献礼献乐,博得了宋朝统治者的欢心,也因此而得到许多赏赐作为回报。宋徽宗为了表彰段和誉,册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上柱国、云南节度使、大理王。在对内的政策上,段和誉勤政爱民,十分同情社会底层百姓的痛苦,仁慈治国、减轻徭役赋税。因此,那时大理境内的人民都十分拥护他。在经济上,段和誉在国内大力发展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就这样,大理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定了,国力也走入了最为强盛的时期。段和誉还是一位十分宽宏大量的帝王。有一次,部将高智昌在大庭广众之下竟然当面指出他的错误并且辱骂他,可是,段和誉身为一国之君并没有以自己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来惩罚他。在高智昌死后,段和誉为表彰其功绩,还大办佛事为其超度亡灵。高智昌手下的两名军官因为怀恨段和誉而趁机刺杀他,但是没有成功,反而被段和誉擒获。令人佩服的是段和誉并没有雷霆大怒,把这两个叛贼施以酷刑,反而认为他们的举动是忠于主人的义举,释放了他们。这两名刺客后来自杀,段和誉又下旨为他们修建“义士冢”。

在段和誉的长达三十九年的统治时期内,国家政治稳定,外无战事,经济繁荣,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达带动了手工业的兴盛,用象皮制作的甲胄,形式精巧,质坚如铁与披毡、彩漆器皿、马鞭鞍辔等是大理国闻名天下的特产。冶炼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闻名天下的云南刀“吹毛透风”。那么他又为什么会在自己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激流勇退,选择出家作为人生的最终归宿呢?这与他的儿子们有着重要的关系。

段和誉有四个儿子,这四个人的品性与他们的父亲却相差深远。为了争夺皇位,他们明争暗斗,甚至会在朝堂之上就大打出手。这四个皇子每人都有自己的势力集团,把整个朝廷弄得乌烟瘴气,不得安宁。段和誉对这几个儿子的行为很是失望,萌生了退位的打算。在他当政的第三十九年发生的一件事坚定了他退位的想法。那一年,在大理国的上空一颗彗星滑过夜空,整个朝廷都被这件事震动了。那时,彗星是灾星的代表,一旦出现,国家就会发生、严重的灾难。段和誉见到彗星之后,也认为这是国家的不祥之兆,就决定退位,把国家交给早就日思夜想当皇帝的儿子管理。他十分信奉佛教,便决定退位之后皈依佛门。这样不仅可以落得个耳根清净,还可以使国家的繁盛不葬送在自己的手中。此外,这样做还可以修行,为下辈子积德。就这样,段和誉把皇位传给段正兴。他出家后法号广弘,终年94岁,是大理国最高龄的国王。

出家的大理国王们虽然不再是一国之君,但是待遇却远非普通的和尚可比。崇圣寺是大理国王们出家的专用佛寺,其建筑金壁辉煌,高僧殿里排列的九位出家为僧的大理国国王塑像。野史记载大理国民谣曰:“帝王出家,随臣一邦,嫔妃一串,素裹红妆。出家犹在家,举国敬菩萨,早晚拜大士,禅室如世家。”由此可见,国王们虽然出家,但是仍旧是帝王级别的待遇。

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因为诸子内争外叛,段和誉传位于子段正兴(景宗正康帝),避位出家为僧。

段正兴,又名段易长(义长)。后大理国第三位君主,庙号“景宗”,谥号“正康帝”,公元1147年,父亲段和誉禅位后即位,年号经历永贞、大宝、龙兴、盛明、建德。从段和誉把皇位传给段正兴后出家,从此,大理国开始走下坡路,国势日衰。1171年,禅位于子段智兴后,出家为僧,在位期间24年。

段智兴是后大理国的第四位君主,在位时间自1171年至1200年,共28年,称号为“宣宗功极帝”。史称:“智兴奉佛,建兴宝寺,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称帝时期大修佛寺,建了60寺院,对国力造成损害,他本身也终日崇佛,不理国事,但与武侠小说里的段智兴不同,他并没有出家。

段智廉,是后大理国的笫五位皇帝,1201—1204年在位,宣宗功极皇帝段智兴之子。他与其父一样,笃信佛教,在位期间,曾派人到宋朝取经,得到大藏经1465部,放置于大理城五华楼上。他用过2个年号,凤历、元寿。死后庙号为英宗,谥号为亨天皇帝。

段智祥,后大理国的第六位皇帝,1205—1238年在位,年号为天开、天辅、仁寿。他是英宗亨天皇帝段智兴之弟,在位33年,政治清明,重视农业生产,广纳贤才,使得大理国有了一番新的气象。他和他的父亲、兄长一样,笃信佛教,最后禅位为僧。死后庙号神宗,但谥号没有流传下来。

段祥兴,后大理国第七任君主,1239—1251年在位,他是神宗皇帝段智祥之子,年号为道隆。他在位期间,正值蒙古大举南侵之时,1244年,蒙古军入侵临关,他派大将高禾出战,结果大败而归,高禾亦阵亡,蒙古军后因窝阔台的死而退兵。1251年,段祥兴驾崩,将大理国的烂摊子留给了他的儿子,大理国末代君主段兴智,他死后无庙号,谥号为孝义皇帝。

段兴智是后大理国的第八任君主,也是大理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公元1251年即位,改元“利正”。后又改元“兴正”、“天定”。段智兴之后,大理国就像进入它的末期一样,高氏也开始腐朽,勇于内斗而暗于治理。

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12月段兴智把忽必烈所派遣的三名使者杀死,拒绝投降。

蒙古大军为了对南宋形成两面包抄的夹击战术,蒙古灭金之后决定先征服大理国。挥师南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忽必烈。蒙古大军威势正盛,而大理国内却因为高家子孙互相争权斗得鸡飞狗走,国势疲惫。公元1253年蒙元大军三路来攻时,大理国完全没有统一的部署,而仓促各自为战,段兴智命相国高泰祥守金沙江,与蒙古将伯颜不花、虎儿敦等对峙,高通在会川顽强抵挡住了蒙古东路军外,蒙古的西路和中路军轻松直入。

忽必烈率士兵用革囊偷偷渡过金沙江,击退宰相高泰祥守军,高泰祥被迫回军,而蒙古大军长驱直入,突袭大理。大理国各民族的贵族分子纷纷降蒙。蒙古兵攻入上关,段兴智和末代相国高泰祥弃都城而逃至鄯阐,同年十二月,蒙古攻陷大理城。大理末代国君段兴智、宰相高泰祥及其弟高和,都弃城而逃。高泰祥最终战败,在姚州被俘,解回大理就斩,杀于五华楼下。临死长叹:“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是啊,高氏让“段运不回”了一百六十年,最后如没有一位家主来殉葬,也实在是说不过去。公元1254年秋,蒙古大将兀良合台攻下鄯阐,追至昆泽,次年春被蒙古军攻破,段兴智束手就擒,存续了三百多年大理国灭亡。标志着中国史一个相对独立单元的时期结束了。

从公元937年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大理国共传22代主,历时三百余年。大理国的灭亡,段氏已无尺寸之土,但大理段氏却没有从此结束,他们继续世袭担任元朝的大理总管一职。段兴智的总管一职从公元1257年任到1260年。

后理共产生个8个国王,其中病死3位,为僧4位,国亡被俘1位。从整个大理国历史来看,自公元937年大理国建国开始,一直到公元1253年大理王朝灭亡的22位帝王中,竟先后有10位出家做了和尚。这10位帝王中,除了第二代皇帝段思英是被迫逊位的,其他9位都是自愿放弃江山社稷出家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上一篇:罕见地球俯瞰照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