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罗鲑(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哲罗鲑体长,略侧扁,呈圆筒形。头部平扁,吻尖,口裂大,端位。上颌骨明显、游离,向后延伸达眼后缘之后。上下颌、犁骨和舌上均有向内倾斜的锐齿。鳞极细小,椭圆形,鳞上环片排列极为清晰,无辐射沟,侧线鳞193-242枚,侧线完全。脂鳍较发达。背部青褐色,腹部银白。头部、体侧有多数密集如粟粒状的暗黑色小十字形斑点。产卵期雌雄体全显示出青铜色,腹鳍及尾鳍下叶为橙红色,雄鱼更为明显。幽门盲囊205-219。
哲罗鲑多分布于中国境内的黑龙江、图门江、额尔齐斯河等水系。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勒拿河到伯朝拉河,东欧的伏尔加河与乌拉尔河上游等河流。
哲罗鲑终年绝大部分时间栖息在15℃以下、水流湍急的溪流里。冬季因受水位的影响,在结冰前逐渐向大江或附近较深的水体里移动,寻找适于越冬的场所。春季开江后,即溯河向溪流做生殖洄游,8月以后向干流移动。黑龙江沿江一带渔民有“细鳞、哲罗,七上八下”的谚语,这是指细鳞鱼和哲罗鲑的洄游规律。
性成熟需5龄,体长达40-50厘米。生殖期于5月中旬开始,水温在5-10℃,亲鱼集群于水流湍急、底质为砂砾的小河川里产卵,亲鱼的产卵方式与大马哈鱼相同。亲鱼有埋卵和护巢的习性。产卵后大量死亡,尤以雄鱼为更多。仔鱼喜潜伏在砂砾空隙之间,不常游动。
哲罗鲑非常贪食,是淡水鱼中最凶猛的鱼种之一。觅食时间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后,由深水游至浅水岸边捕食其他鱼类和水中活动的蛇、蛙、鼠类和水鸟等,其他时间多潜伏在溪流两岸有荫蔽的水底。一年四季均索食,夏季水温稍高时,食欲差些,甚至有停食现象;冬季不停止摄食,仅生殖期停止摄食。
哲罗鲑的生长速度较快,并以相等的速度发展,属于大型经济鱼类。一般个体在3千克以上,大者可达50千克,长在1米以上。肉味鲜美、细嫩,为富有营养的鱼类,也是高寒地区的特产,在产区内为珍贵的食品。
哲罗鱼近似种有布氏哲罗鱼(H.bleekeri),俗称“虎嘉鱼”,产于中国四川岷江上游。
哲罗鲑的资源量无详细报道,但据《黑龙江省渔业资源》记载,在黑龙江,哲罗鲑的数量较过去显著减少,全省渔获物中几乎不占比例。主要由于繁殖期过度捕捞,补充群体大为减少,以及环境污染破坏生存的环境条件等造成资源量显著下降,尚未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2012年6月21日早晨6点30分,新疆喀纳斯景区工作人员王宏桥等在喀纳斯湖边观鱼台山顶,发现水面上有异常的波纹,用DV拍下来后仔细观看,发现是以前曾经报道过的所谓水怪的波纹。这次看到的是三只疑似水怪的身影,到了7点17分,水面上又出现了三只游动的疑似水怪,在前进了数百米后,逐渐接近前方的三只,8点39分白色亮点开始调头向东反对,整个过程中一共出现了三个白色亮点。
专门研究喀纳斯湖怪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研研究员袁国映表示,通过画面显示“水怪”为哲罗鲑,也就是大红鱼,因为这种画面情况,只有哲罗鲑才会出现。一般是大鱼在追较大鱼的时候,鱼被追急了往水面上逃的情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