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靓妆盈巷,蜡炬如昼。”杨国忠于天宝十一年(即752)十一月为右相。这首诗是杜甫作于十二载春,诗歌讽刺了杨家兄妹骄奢荒淫的生活,暗示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诗歌如下: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衤及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诗中首先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诗人首先写了时间。地点、人物。正值百花齐放的春日,一群丽人来到上巳曲江水边踏青。其中,一个“多”字,写上巳曲江水边踏青丽人之多。这样,就为后边的描写营造了氛围,奠定了基础。
诗人接着写道:“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态浓”即姿态浓艳。“意远”即神气高远。“淑且真”也就是淑美而不做作。“肌理细腻”指皮肤细嫩光滑。“骨肉匀”指身材匀称适中。“腰衱”即裙带。“稳称身”就是十分贴切合身。这几句描写了丽人的意态之娴雅、体态之优美、衣着之华丽。从这句句的描写方法来看,不但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丽人”的华丽之美,而且让读者感受到唐代绘画艺术特色。从这些从丽人服饰来看,我们就可以知道丽人并非等闲之辈。诗人描写了一个群体仕女图,接着笔锋一转,写道:“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就中”其中。“云幕”指宫殿中的云状帷幕。“椒房:就是汉代皇后居室,以椒和泥涂壁。后世因称皇后为椒房,皇后家属为椒房亲。这两句是指天宝七载(748)唐玄宗赐封杨贵妃的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也就是说,虢国、秦国(当然还有韩国)三夫人就在众人之内了。在众多丽人中,诗人突出了“三夫人”,可见上层贵族骄奢淫佚的生活。
上面诗人描写了外貌,接着写道:“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紫驼之峰”即驼峰。这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釜”就是古代的一种锅。“翠釜”形容锅的色泽。“水精”即水晶。“行”即传送。“素鳞”指白鳞鱼。“犀筯”就是犀牛角作的筷子。“厌饫”就是吃得腻了。“鸾刀”即带鸾铃的刀。“缕切”就是细切。“空纷纶”就是厨师们白白忙乱一番。这里写丽人吃的东西。诗人不惜笔墨从食品、用具等方面铺写,突出表现了丽人的生活的奢侈。其中,“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以点带面,从颜色上写出器皿的雅致,肴馔的精美、丰盛,以及其香味。三夫人面对如此名贵的山珍海味,缕切纷纶而厌饫,久未下箸,暗示了她们的骄贵暴殄。诗人接着写道:“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黄门”宦官。“飞鞚”即飞马。“八珍”形容珍美食品之多。也就是说,内廷太监鞚马飞逝而来,然而路上没有尘土扬起,送来了皇宫中厨师做的很多的美味佳肴。诗人从“飞鞚不动尘”和“络绎送八珍”来表现她们生活极其奢侈无比。
诗人面对这些丽人奢侈的生活,接着说:“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宾从”即宾客随从。“杂沓”就是众多杂乱。“要津”本指重要渡口。这里喻指杨国忠兄妹的家门。“后来鞍马”即指丞相杨国忠。“逡巡”即缓慢徐行。“锦茵”即锦织的地毯。其中,“箫鼓哀吟”和“宾从杂遝”这里具有承上启下,为“后来者”的登场造作声势,烘托气氛。而“后来者”鞍马逡巡,没有通报,当轩(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就下马,径直进入铺着锦织地毯上与三夫人欢会。
接着诗人写道:“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杨花覆苹”就是说,古有杨花入水化为萍(浮萍)的说法。其中,“杨花”、“萍”和“苹”虽为三物,实出一体。“青岛”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唐诗中多用来指“红娘”一类角色。“红巾”即妇人所用的手帕。“飞去衔红巾”指为扬氏兄妹传递消息。意思是说,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浮萍,使者象传情的青鸟勤送红巾。
诗歌最后写道:“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丞相”指杨国忠。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为右丞相。“嗔”即发怒。意思是说,(杨国忠)气焰熏灼不可一世,天下绝伦,千万不要近前,遭到丞相恼怒。这里表现了杨氏权倾朝野,气焰灼人,无人能比。这里,诗人不但对其奢侈生活的批判,也是对杨国忠大权在握的愤恨与讽刺。
在艺术上,首先,表达多样,观点鲜明。其次,笔触精工,色鲜艳富。再次,描写细腻,人物如生。(此文参考了《杜甫诗歌欣赏》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