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蝉根本就不是现实中的人,怎么可能捣鼓出什么“貂蝉故里”。
想都不要多想,一切扯自己是貂蝉故里的,都是生搬滥造的行为,搞旅游文化的噱头。
人们认识中的貂蝉出自小说《三国演义》,王允为消灭祸乱朝廷的董卓,利用“养女”貂蝉周旋于董卓与吕布之间,依靠美人计成功令吕布杀死了董卓。
正因为有这段脍炙人口的小说段子,貂蝉成为民间流行的人物,人们相信东汉末年的历史中,是真的有这么一位委身救国的奇女子。
甚至貂蝉还被评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四大美女”,与昭君、西施、杨玉环放在一起。
但总的来说,貂蝉的历史记载并不完整,多数的信息都来源于小说、戏剧等艺术作品的描写。别说《三国志》这种正史了,连善于编弄是非的野史也找不到这个人。
记载了董卓的《魏书·董二袁刘传》提都没提貂蝉这茬,更没提王允使美人计。只说“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卓将吕布共谋诛卓。布使同郡骑都尉李肃等,将亲兵十馀人,伪著卫士服守掖门。布怀诏书。卓至,肃等格卓。卓惊呼布所在。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
董卓那儿没有,吕布那总该有吧?大戏《凤仪亭》可是家喻户晓。
很可惜,《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把吕布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关于美人计这段与《三国演义》里完全不同。
《吕布传》里面是:“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董卓很信任吕布,让他给自己守门,结果吕布精虫上脑,与董卓的侍婢搞在了一起。他做了事儿又怕董卓知道,心里非常不安。
有好事者认为这个“侍婢”就是貂蝉,然而这件事其实发生在王允与吕布连线之前。
在更早的时候,还发生了“董卓戟掷吕布”的事件。此事被《凤仪亭》这样的戏文各种演绎,变成了董卓撞见吕布与貂蝉私会,于是愤怒之下用戟投掷吕布的故事。
然而《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里写的是:“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
根本就没有貂蝉啥事儿嘛,纯粹是董卓脾气不好,他就要找个东西丢了撒气而已。何况这个是“手戟”,不是吕布的方天画戟。
事情的引子还是出在“布与卓侍婢私通”之后,“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
吕布说:“我和董卓是父子关系啊!”
于是王允劝他:“你喵的姓吕!又不是亲骨肉,装啥血肉父子呢?”
(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
于是吕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所以,什么《凤仪亭》、《梳妆掷戟》,明显是个颠倒次序,整合进去的故事而已。王允没有使美人计,历史上也没有记载有“貂蝉”,吕布更没有因为貂蝉杀董卓。
那些所谓的“貂蝉故里”,与那些“木兰故里”性质一毛一样,花木兰的故事出自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是仅存于诗歌中的虚构人物,却硬要被人各种考据,乃至搞出成堆的“木兰故里”,让木兰的家乡从河南商丘一路编到湖北武汉。
以我之见,玩玩旅游文化没啥毛病,但人们也不宜在这些虚构的东西上投入太多的心思,乃至正规的历史都不去讲了。你抬出一个大义凛然的貂蝉,那敢于站出来为国杀贼的吕温侯,就活该是个被女人把持心智的气短之人?
让貂蝉故里都见鬼去吧。那什么貂蝉园,貂蝉陵,貂蝉村,貂蝉里……你爱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