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大梁江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03 18:29:55 作者:连笔君

越来越多的古村落变得商业化,太行深处的大梁江村是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村落也不例外,时隔几年再次探访,已经在大力开发,新修的柏油路从秀林一直通到了大梁江村前,村口正在修建停车场等旅游设施,村中的老房子有的也在修缮,不知道这个古朴典雅的古村落会变成什么样子。

大梁江古村落位于河北省井陉县西南部太行山区冀晋交界处,总面积8.8平方公里。据考证,唐代即有人居住于此,明初渐成村落,清末以姓氏冠村名,成为大梁江村。大梁江村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有162处,房屋3000余间,这些民居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多以北京四合院形式兴建,结构严谨,功能齐全,精巧典雅,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兼有冀晋民居特色。据文物专家介绍,大梁江是太行山区保存完好,特色鲜明的明清古村落建筑群。

村口的大槐树。据考证植于唐代,距今有1000多年。老槐树的树心已经枯朽,仅有部分树皮活着,整个树身向东南侧倾倒,被村民们用一个拱形的小牌楼支撑起来,它又顺势向上生长,依然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老槐树表皮苍劲皱黑,枝干屈曲虬结。

武魁宅院

梁氏家族靠着外出经商(皮货等)为主业,足迹踏遍山西、北京等地,以山里人特有的质朴、勤劳与智慧,积攒下一笔笔丰厚的财富后,回到老家置地盖房。他们效仿北京民居四合院模式,就地取材,劈山采石,伐木为梁,经过十八代人的营建,硬是在这个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的大山深处建造起拥有六百多座石头四合院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武举人院”,占地两亩,房屋百间,有九个相通相连又各自独立的院落,俗称“一宅九院”。

古槐的后边就是甘桃沟口。

山口上建有一座“灵慈阁”(gao),分上下两层:上层房屋为关帝庙,下层门洞是通往村子的石板道,门洞青石拱券正面上方写有“接脉通全”四个字,反面上方写有“襟山带河”四个字。在河北、山西的山区这种“阁”(gao)颇为多见。

据“阁”前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所立《重修灵慈阁记》碑记载:甘桃村“为陉山之接壤,山色嵯峨,佳木蔚秀,居民淳朴,仁谦成风,美俗良风著称,村首尚缺宝阁一座,非惟无以妥,神明无以观瞻也,乡人之久欲……。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适有购买柏树者,本村龙王庙后原有柏树二株,……卖此树以为修阁,得宝银六十一两。社首善士梁……创设‘灵慈阁’三楹,塑关圣帝君子像于其前。……雍正三年巳酉季秋吉竣”。阁楼既是烧香朝拜之地,又有抵御防护功能。阁楼上的内照壁以浮雕镶嵌而成,几何图案的中心是一只龙首、狮尾、驴蹄、麒麟形体的“四不象”浮雕,威风凛凛,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名叫“犭贪”上的魔兽。门下石块铺路,因年代久远坚硬的花岗石已经被车轮碾压得凹凸不平。

进入“灵慈阁”,就进入了古村落。古村落现有三条街道,按照处于山坡的高低位置依次分为下街、中街和上街,两米多宽的街道用青石或卵石铺路,蜿蜒曲折,纵横交织,经过几百年的踩踏,有的乌黑发亮,见证了大梁江的悠久历史。

通往上街的路。

曲径通幽处。

中街。

走向中街。

不经意间,一簇盛开鲜花出现在眼前。

鲜花出墙来。

鲜花有意秋色浓。

宅院秋意。

现在村内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有162座落、3000多间,全部由石头建成,石材均选自当地,有的原石未动,有的凿迹斑斑;砌筑方法有干砌和浆砌两种;有特点的是房屋多为两层及以上楼房,屋顶为灰瓦布顶。

岁月留痕。

一叶知秋。

年年相似岁不同。

迎客当宾至如归。

登上楼阁远看大梁江新村,老村绝大部分人家已迁出,营建了新的家园。

房屋依山就势,错落有致。

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

年代感很强。

三教堂。

和新村遥相呼应。

上街。

津ICP备05004140号-10 ICP证 津B2-20110106 天津信一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户外有风险,8264提醒您购买户外保险

中街的街口,紧邻戏楼的,就是大梁江村最豪华的四合院群落:“武魁宅院”。主人叫梁深,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中举,后来其胞兄梁润也鱼跃龙门高中举人,一门双杰。这处宅院宅院占地两亩,房屋百间,俗称“一宅九院”,就是说进一道门,可以走遍九重院落,院中有院,院里有楼,楼上有楼,楼顶有院,楼能通楼,院能通院,可以说是深山里的大宅门。整座院落高大宏伟,气势威严。走进这个“连体院”,仅从其门楼墀头上精美的雕刻、格子窗上细密的雕花、门前石礅上繁复的花纹,依稀可看到武举人当年的富贵。

武魁宅院的大门紧闭,不让游人参观,只能站在高处远望一窥究竟。

开发旅游新建的。

上一篇:蕙宝碓丘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