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的稳定性或不变性。在不同的条件下观察同一物体,其表面特征看起来基本上保持不变,在不同的光源下观察,其颜色没有显著变化;从不同角度观察,其形状没有明显变化;当物体后移时,它的大小也没有明显变化。这几种情况物体的物理特性已经发生变化,而知觉形象却没有发生相应变化,这说明:知觉并不完全随物体的物理光学规律而发生变化,知觉是相对稳定的,也就是知觉具有恒常性。
拿大小知觉的恒常性来说,人们判断一个人的身高,即使距离不同也会得出同样的结果。事实上当他在距离近时,视网膜上视象的视角要大些;距离远时,视网膜视象的视角要小些。但是在大小知觉中,由于视觉系统已把物体的距离因素衡量了进去,所以在不同距离判断同一物体的大小时,结果始终比较一致。
人的身体与环境的正常关系是保持知觉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如果人的自身状态与周围环境的正常关系发生混乱,知觉恒常性便受到破坏。
知觉在照度、距离和位置等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对物体的知觉仍旧保持不变的趋势的不变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如外形的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对比恒常性、方位恒常性(orientationconstancy)等。
这是由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了大小、距离、形状与角度的联系。当观察条件变化时,利用已建立的这些联系,就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如:当你倾斜你的头部观察世界,但世界不会因此倾斜。视觉系统会依据不同的形式的证据(例如距离的暗示,过去的经验)来解析输入视网膜的各式各样的内容、数据。恒常性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果知觉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时刻变化,那么要想获得任何确定的知识是不可能的。(机器人无知觉的恒常性)
我们知道,人眼的构造好比一架照相机,人眼中的水晶体就是一个双面凸起的透镜。眼睛的视网膜起着投影成像的屏幕作用。如果被感知的对象移远些,那么眼网膜上的像就会缩小。然而人在知觉时,不管距离的远近如何,我们认为物体的大小相同,称为大小恒常性。不管看的角度如何,我们认为一件东西的形状不变,则称为形状恒常性,不管实际的光线如何,我们认为一件东西的颜色是相同的,这种倾向称为颜色恒常性。在不同照明条件下,不管实际亮度的变化,仍倾向于把物体的表面亮度知觉为不变,称为明度恒常性。恒常性一词有点夸大,它是指一定范围内而言,但它说明了我们对物体知觉的一种稳定特性。
知觉的恒常性对生活有很大的作用。假如知觉没有恒常性,那么每走一步或外界光线改变时,便会使我们仿佛碰到了新的天地和新的对象,也就无法辨认以前已经知道的东西,从而使我们无法适应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