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事件:王思涵,一个18岁的沈阳男孩
14岁时以572分,超出分数线60分的高考成绩考进沈阳工业大学。大四时因多科成绩弃考,成绩为零被学校“责令退学”。
“父亲、奶奶、姑姑、大爷相继去世了,我觉得特别孤独、害怕……”王思涵解释着被“责令退学”的原因。而他所在电器工程学院的院长,总结出了另一番原因:“对大学的不适应、自己主观学习性不强。”
面对着同班同学或是考研、或是毕业工作,退学在家的王思涵做出了“一边打工一边自考”的无奈选择。
首次报道题目:《昔日神童大四黯然退学》
王思涵
2005年7月9日,晨报首发《昔日神童大四黯然退学》。
7月10日、11日两天本报又连续进行接续报道,披露昔日神童王思涵所面临的困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
省委副书记王万宾非常关注“王思涵事件”,在稿件见报后做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密切关注此事。
铁西区民政局对家境困难的王思涵一家予以积极帮助,为其母亲介绍工作,帮助办理“低保”补贴。
沈阳某汽车公司为王思涵提供“助学岗位”。
众多热心读者捐款、为王思涵家进行了重新翻修。2005年9月,王思涵重返校园。
晨报讯(记者王欢)被责令退学的“昔日神童”王思涵,现在已重返校园!
同一所大学、同样的专业,所不同的是他要从“大一”重新开始。
“自己洗衣服、开始学着和同学交流……感谢晨报及广大读者对儿子的帮助……”王思涵的母亲哽咽地说。
面对“打扰”,母子拒绝接受采访
他重新上学了吗?生活怎么样了……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晨报记者在12月14日下午拨通了王思涵家的电话。
“他……已经去上学了,现在挺好的!”王思涵的母亲有些迟疑地说。
“我和儿子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可听到‘晨报’要采访,我总是不忍心回绝……很多好心人就是看了‘晨报’找到我家,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我真的非常感谢……”电话一端传来了抽泣地声音。
“儿子的事情见报后,每天会接到无数个电话,有好心读者,还有全国各地的记者,说实在的,我们招架不住啊,所以干脆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在这里我也想通过‘晨报’向那些大老远赶来的记者说句‘对不起’。”王母平静了情绪后说。
面对记者想采访王思涵本人的要求,王母委婉地说:“儿子现在要重新开始,不想再提以前的事情,而且他身边的同学也都不知道他的过去,作为一个母亲,我只希望他能健康成长,平静的生活,不再受任何干扰。”
母亲感叹:儿子变了,长大了
“儿子变了,长大了……”这是王母对儿子重返校园后的评价。
据王母介绍:王思涵现在在沈阳工业大学辽阳分院读书,所以两周回来一次,而且是坐火车往返,还需要再倒汽车,从学校到家需要两个多小时。为了节省车票钱,她从来没有送过儿子。
记者:您放心吗?
王母:该放手了,要不,孩子老长不大!这样挺好的,对他是一个锻炼,现在他的衣服全自己洗,从来不把脏衣服带回家。
记者:孩子长大了!
王母:嗯,还不光这些呢,每次回家啊还争着给我做饭。在学校也学会节省,每顿只打一个青菜,舍不得花钱吃肉!
记者:和同学相处得怎样?
王母:他今年18岁,和大一的同学没有什么年龄差距了,相处得都很好!我也经常嘱咐他,多和同学聊聊天,多参加点学校活动。
记者:学习呢?
王母:……毕竟有“以前的事”(责令退学),他很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学习上很努力。老师对他也非常照顾,他自己也说要重新开始。
学校回应:让他重新开始,平静生活
随后,记者拨通了沈阳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王哲的电话。
他表示:“王思涵的确回到学校重新上学了,而且现在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好,学校也希望他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开始……”
对于采访王思涵本人,校方同样表示:“让他平静地生活吧,这样有利于他重新开始!”
专家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生存和创造能力
宋凤兰(中国第一位用特殊方式挽救孩子心灵的教育导师):思涵心理素质与成年人差距较远,却要进入成年人世界,沟通不了,更加削弱了他的承受力。王思涵事件让我想到:教育的成功不是让所有孩子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让他们都德、智、体全面健康地成长。
刘慧(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王思涵事件折射出教育中的弊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具有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不是培养出一个个“会考试的机器”。校方也应针对王思涵的情况,为其配备一个专门的导师,及时发现并纠正他成长中问题,这也是在为我国“超前教育研究”掌握、记录下第一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