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共和军在北爱尔兰,1985年。哈利·贝森|图
杨津涛|文
爱尔兰岛西濒大西洋,东隔爱尔兰海与英格兰相望。1169年,英格兰人入侵爱尔兰岛。两年后,英王亨利二世确立了对爱尔兰的统治权。1541年起英王成为爱尔兰国王。1801年英格兰、爱尔兰签订同盟条约,成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爱尔兰被英国完全吞并。
英国统治爱尔兰期间,当地人的反抗从未间断。1905年,信奉社会主义、以谋求爱尔兰独立为目标的新芬党(Sinn Fin Party)建立,“新芬”意为“我们”。1916年,大规模的“复活节起义”爆发,起义被英军镇压,十五名新芬党领导人遇难。1919年,新芬党在都柏林组成爱尔兰国民议会,宣布建立爱尔兰共和国,组建“爱尔兰共和军”,代表了岛内民族主义者势力。
共和军的领袖柯林斯生于爱尔兰科克郡的乡村地区,十八岁时就前往伦敦打工。1916年,他回爱尔兰参加了“复活节起义”,负责守卫邮政总局,事后被当做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关押在了拘留营。在那里,他通过其他难友,建立起一个爱尔兰兄弟会的网络,为日后执掌共和军打下了基础。
共和军与英国当局冲突升级是因为1920年3月15日,皇家爱尔兰警察暗杀了一名新芬党领袖。面对以英格兰人为主的警察部队的凶残报复,爱尔兰共和军开始有针对性地攻击警察和告密者,同时他们在道路上挖掘陷坑,阻拦警车,破坏英方的通讯设施。爱尔兰警察则贴出告示,宣称每有一个警察或辅警士兵被打死,那么就要枪决两名新芬党人。
有着正义目标的爱尔兰共和军采用的方式与对手是相同的。1920年11月,柯林斯以一些新芬党党员组成行刑队,枪决了十四名英国的情报人员。在诸如此类的事件后,皇家爱尔兰警察往往会焚烧村庄,虐待和处决共和军战俘,以作为报复。这无疑大大激怒了普通的爱尔兰人,他们逐渐将警察与共和军间的战斗视为一场英爱战争。
1921年5月末,爱尔兰共和军展开了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行动。他们放火焚烧了都柏林的海关大楼,那里是英国人在爱尔兰统治的中枢所在地。一百二十多名爱尔兰共和军的战士包围了这里,将正在上班的公务员驱逐了出去。
当爱尔兰共和军行动的时候,有一男一女两个公务员正在办公室中喝咖啡,他们突然看见一位不速之客闯了进来,并且要求他们离开。女公务员说:“你不可以这样做。”她当然不知道,此时面对的正是之前杀害英国军官的行刑者。闯入者随即掏出了枪。直到此时,女公务员才知道来者不善:“我可以取我的帽子和外衣吗?”“你能拿走你的性命就已经是很走运的事情了。”爱尔兰共和军的战士一面回答她,一面将办公室的文件倒在地上,准备用汽油焚烧。
就在爱尔兰共和军占领海关大楼的时候,皇家警察部队和辅警部队早已闻讯赶来,随即攻守易势,爱尔兰共和军成为被包围的瓮中之鳖。在短暂的交火中,有一两名爱尔兰共和军成员被击毙,其余人全部缴械投降。这次行动的失败,严重打击了爱尔兰共和军在都柏林地区的势力,从而与英国政府陷入对峙僵局。
在一年多的冲突后,以柯林斯为首的代表团终于与英国内阁坐在一起,商讨和平独立事宜。1921年12月6日,英国与爱尔兰在唐宁街签署了《英爱条约》。从英国独立出来的爱尔兰南部二十六个郡将使用“爱尔兰自由邦”,而非共和军为之奋斗的“爱尔兰共和国”。爱尔兰自由邦的地位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在英联邦内的地位相同,拥有属于自己的海陆军,以及一切内外大权,但议员需宣誓“忠于国王乔治五世陛下和他的法定继位者。”
爱尔兰国会在1922年1月7日以六十四票对五十七票,以微弱多数通过了《英爱条约》。条约被批准之后,一个以柯林斯与格里菲斯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用以将权力从英国政府移交到爱尔兰自由邦。
对于这种要求效忠一位“外国君主”的行为,有一半的爱尔兰共和军成员将之视为一种背叛行为,于是共和军走向了分裂。反对条约的爱尔兰共和军成员组建了他们自己的“军队执行会”,自视为爱尔兰的真正政府。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内战已经一触即发。但是双方还在为弥补裂痕而努力,因此柯林斯建立了一个“军队再统一委员会”,试图重新统一爱尔兰共和军。柯林斯想与以德瓦莱拉为首的反对条约者订立协定,约定在1922年自由邦的第一次大选后成立联合政府。此外,他还想以共和式宪法(对英国君主一字不提)来换取反条约共和军领袖们的妥协。
柯林斯的努力没有白费,一些共和军领袖准备同意妥协。但是,英国对他们计划中的共和式宪法不能同意,甚至威胁说,如果爱尔兰敢于在《英爱条约》框架外制定新宪法,那他们就封锁自由邦的贸易。双方谈判破产,各自以新芬党的名义参加爱尔兰大选,结果赞成条约的新芬党以239193票对133864票战胜了反条约的新芬党。除此以外,投给其他党派的247226票,也都是赞成条约的。大选后,柯林斯领导成立了爱尔兰自由邦临时政府,同时以爱尔兰国民军代替爱尔兰共和军。
随后,以罗里·奥康纳、利亚姆·梅勒斯为首的反对派占据都柏林的法院大厦,希望能实现两派联合,争取爱尔兰的完全独立。在和谈未果,以及来自英国的压力下,自由邦政府终于在1922年6月向反对条约的“叛军”、从前的袍泽——爱尔兰共和军反对派宣战,爱尔兰内战爆发。
爱尔兰共和军的海报。
自古以来,兄弟阋于墙都是让人痛心疾首的。在爱尔兰的土地上,爱尔兰国民军与爱尔兰共和军的战斗持续了八个多月。8月22日下午,柯林斯的车队行驶在路上时,突然发现路上放置了一堆障碍物。一些反对条约的共和军士兵已经在这里埋伏了一整天,他们在车队停下后立即开始射击。半个小时之后,柯林斯阵亡了。可以想象,这导致了自由邦政府在此后更残酷的报复行动。
虽然共和军在人数上一度占优,但因为自由邦一方有英国的武器支援,且有能力不断募集新兵,所以自由邦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共和军政治领导人德瓦莱拉下达了“放下武器”的命令,同时表示“必须寻求以其他的方式来保护民族的权利。”此前,已有为数众多的共和军成员被自由邦政府处决,甚至曾有九名共和军囚犯被绑在地雷上,地雷引爆后,幸存者又被机枪射杀。
内战后,爱尔兰共和军已经缺少必要的活动空间,一方面因为爱尔兰民众厌倦了无休止的暴力活动,另一方面罗马天主教教廷承认自由邦政府为爱尔兰的合法政府,将反对条约的共和军成员开除出教。在双重困境之下,爱尔兰共和军在随后的几年沦落到仅仅能破坏一些雕塑的地步——那些皇冠、狮子与独角兽与大英帝国密切相关。有两名爱尔兰共和军的战士,将炸药捆绑在奥伦治国王雕塑的马腿上。这次爆炸虽然没有将雕塑炸毁,但是却产生了非常大的震动。
在爱尔兰南部,支持与反对《英爱条约》的双方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北方六郡的自治政府获得了自身巩固的时间。南北爱尔兰分立后,原本在岛内是少数的新教教徒成了北爱的多数派,而与南爱同样信仰天主教的人反而成了少数。在北爱尔兰,有60%的人信仰新教,主张留在英国,是为“联合派”;40%的人信仰天主教,主张北爱六郡脱离英国,与爱尔兰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他们被称为“民族派”。在北爱尔兰,天主教徒在选举、就业和住房等各方面都被歧视,而爱尔兰共和军肩负的两大使命,一个是要实现爱尔兰岛的统一大业,另一个就是要保护北爱尔兰境内的天主教徒。
1937年,在爱尔兰自由邦总理德瓦莱拉的主持下,出台了一部新宪法,将国名改为“爱尔兰共和国”。只是“爱尔兰共和国”的表述采用的是Republic of Ireland,而非共和军所主张的The Irish Republic,因为包括德瓦莱拉在内的共和党等各党派都不愿同爱尔兰共和军扯上什么关系。新宪法规定,爱尔兰共和国的主权及于全岛,对北部六个郡暂时搁置行使主权。此外,爱尔兰只承认英国君主是爱尔兰与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新西兰和南非“合作的象征”,而对“帝国”、“联邦”的概念不置一词。
1969年的冬天,爱尔兰共和军分裂为两派:马克思主义“正统派”与传统主义“临时派”,后者对英国政府持激进态度,力求实现爱尔兰岛的统一。
临时派共和军在北爱尔兰的行动,使自己日益变为一个恐怖组织。他们在以贝尔法斯特为核心的天主教区制造暴乱,他们向英军投掷石块、汽油瓶,以及手榴弹。1971年2月,两名未带武器的警察在大街上被枪杀。警察局、不当班的警察,甚至警察家属,都成了爱尔兰共和军袭击的目标。
共和军的猖狂活动,使时为北爱尔兰首席部长的奇切斯特·克拉克被迫辞职,其后继任的莱恩·福克纳采取铁血手段,宣称通常的法律已不能对付“邪恶的、残酷无情的爱尔兰共和军”。福克纳允许绕开法律程序,不经审判即可拘押可疑分子。面对践踏法律的质疑,福克纳说:“我们正在与恐怖分子作战,在处于战争状态期间我们不得不做出许多的牺牲。”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福克纳预期的那样向好的方向发展,先后有一千五百名以上的共和军同情者被捕,他们在狱中遭受虐待,包括强迫劳动,剥夺食物,甚至禁止睡眠。事实上,在被拘押的这些人中,来自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的为数极少,所以大多数被拘押者都只能无罪开释。出乎福克纳意料的是,那些获释者中的不少人后来真的加入了共和军。
虽然福克纳的镇压政策没能让共和军销声匿迹,但他们不断升级的暴力行动也遭到来自各方,甚至是北爱尔兰地区天主教民族派的谴责。北爱有为数不少的天主教民众希望以民主程序,而非暴力行动实现自己的诉求,因此不久后他们组织了一次大游行。
1972年1月30日下午,数万示威者聚集在北爱尔兰的德里郡天主教区,抗议政府非法逮捕公民。游行开始的时候还是和平的,但是因为有一群青年试图要冲破英军路障,前往市政广场,而导致军方动用高压水枪、催泪瓦斯和橡胶子弹还击。不久,据说一名爱尔兰共和军的狙击手被英军发现。英军指挥部下令出动空降营,同时允许士兵开枪。
在冲突中首先中弹的是一名十五岁的少年,他曾向英军抛掷石块。第一个在事件中遇难的也是一名年轻人,他在逃离现场时被杀。随后,全副武装的英军士兵开始向手无寸铁的示威人群扫射。那一天共有十三人死亡,十八人受伤,史称“血色星期天”。
事件发生后,举世震惊。在都柏林,愤怒的爱尔兰人袭击了英国使馆,焚烧米字旗。紧急前往联合国控诉英军暴行的爱尔兰外交部长甚至说:“从现在起,我们唯一的目标就是将英国人赶出爱尔兰。”面对来自全世界的谴责,英国官方发表声明,辩称士兵是在遭到爱尔兰共和军成员的枪击后才还击的。但是,无论示威者、当地居民,还是当时在场的通讯社记者均证明,英军是在对没有武器的游行人群射击。事后搜索现场,也没有找到任何武器遗留的痕迹,更没有英军士兵在冲突中受伤。
爱尔兰共和军很快就展开了报复行动,在随后的几个星期,他们用炸弹袭击军营、餐馆和商业街。据罗伯特·基所著《爱尔兰史》,爱尔兰共和军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在1970年为二十五人,但是1971年就上升到一百七十四人。1972年7月21日,爱尔兰共和军将报复行动推向顶点,大约一个小时之内,他们在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安放了二十一枚炸弹,造成九人丧生,是为“血色星期五”。事后,英国政府不顾北爱尔兰的反对,取消了后者的自治权,接管了统治权力。
有一组统计数字足以说明,围绕北爱尔兰问题,曾经有多少的枪战与爆炸。在三十多年的武装冲突中,先后至少有三千六百多人丧生,三万多人受伤。其中,爱尔兰共和军杀死了大约一千八百人,其中约六百五十人是无辜平民。
2002年7月,在“血色星期五”三十周年的时候,爱尔兰共和军史无前例地发表声明称,向在其暴力运动中丧生的所有平民表示“真诚的道歉”。共和军表示,“虽然伤害‘非战斗人员’不是我们的本意,但我们的一些行动确实伤害了一些‘非战斗人员’。”“我们完全致力于和平进程,解决和平进程中的挑战和困难。”
爱尔兰共和军的道歉,也获得了一些谅解。曾在共和军的袭击中失去十二岁儿子的一位父亲说:“我失去了我的儿子,他不应该死的,现在说什么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无论怎样,任何能建立起和平信心的事都应该受到欢迎。”
2005年7月28日,爱尔兰共和军放弃使用武器,彻底终止了武装斗争,宣称只通过和平的方式,协助发展纯政治和民主计划。
面对爱尔兰共和军释放出的善意,英国政府也是投桃报李,希望能彻底化解爱尔兰岛上的冤冤相报。2010年6月,英国首相卡梅伦在议会下院宣读了旨在查清“血色星期天”的塞维尔报告,不仅证实了当初英军士兵所宣称的,来自示威者的武器威胁纯属子虚乌有,而且士兵在开火前也从未向示威人群发出警告。卡梅伦最后说,“政府最终要为其部队的行为负责,我代表政府、代表国家向受害者家庭表达深切的歉意”。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北爱问题的解决依旧任重道远。一个鲜明的例证就是,2012年6月27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与前爱尔兰共和军高级将领、北爱尔兰地方政府第一副部长麦吉尼斯会面,并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首次握手(女王此前从未会见过任何爱尔兰共和军的高级将领)。可是作为共和军的继承者,麦吉尼斯并未对女王行“低头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