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撒玛利亚人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03 01:29:03 作者:连笔君

撒玛利亚人(?/Sāmirī)是古代以色列人的旁支,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族群。按照撒玛利亚人的观点,他们是古代以色列王国分裂之后北以色列人的后裔,属于以法莲(?/Efrayim;?/’Ifrāyim)支派和玛拿西(/Minase;/Manashī)支派。

目前,撒玛利亚人主要居住在约旦河西岸纳布卢斯城郊的基利心山(Gerizim)上的卢扎村( /当地方言读作Qiryat Luza),人口仅有750多人,且实行族内婚制,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是不折不扣的少数族裔。我们有幸在今年1月的一个周六来到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撒玛利亚村庄一探究竟。

基利心山上的撒玛利亚村庄入口,似乎不允许车辆随便进出

左侧的警示牌提示此地是巴勒斯坦领土,以色列人不得进入

撒玛利亚人使用使用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作为日常用语,他们有自己的文字,这是一种发源于从古希伯来字母的书写系统,拼写一种可以算是希伯来语方言的语言,一般是在宗教场合使用。在撒玛利亚村庄的街道上,指示牌上的文字和以色列的基本一样,都是希伯来文、阿拉伯文和英文,不过有些路牌上也有撒玛利亚文。

下面的指示牌第一行就是撒玛利亚字母,与希伯来字母相比画风迥异

撒玛利亚文也可见于家庭或学校的门牌上

撒玛利亚人信奉一种原始的犹太教派,这一教派有时也认为是一种独立宗教即“撒玛利亚教(Samaritanism)”。撒玛利亚人只信奉《旧约圣经》的前五本,不太一样的是他们的圣经是用撒玛利亚字母书写的,因此又被称作《撒玛利亚五经(Samaritan Torah)》。

撒玛利亚人的装饰中能看到七枝烛台的图案,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佩戴六芒星状的饰物。不过,撒玛利亚人和以色列走得并不那么近,他们与纳布卢斯的阿拉伯人关系更为融洽。撒玛利亚人认同自己是巴勒斯坦人,并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一起反对以色列当局。

撒玛利亚会堂的七枝烛台图案

撒玛利亚人的习俗深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甚至还保持了一些在村子外面的阿拉伯世界不复存在的传统。

比如撒玛利亚男人在安息日无论老少都会穿一种灰色长袍,阿拉伯语叫作?(qumbāz,当地方言读作’umbāz),这是黎凡特地区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然而这种长袍在今天的巴勒斯坦街头几乎绝迹,只有个别上了年纪的老人才穿。

另外,当地的老人在穿着长袍时,往往会戴土耳其毡帽(即菲斯帽),也有和穆斯林一样在毡帽外面缠上白布的(撒玛利亚人在安息日不可以照相,也不愿被人拍摄,因此只好偷拍)。

满街灰袍的撒玛利亚安息日

此外就是撒玛利亚人的名字,有的名字带有本民族的特色,有的则是常见的阿拉伯名字。比如下图这家叫做“好撒玛利亚人中心”的社区文化中心,下面的牌子写的是:“大修士之家:阿卜杜拉·瓦绥夫·陶菲克——撒玛利亚教派教长”阿卜杜拉意为“真主的仆人”,本是穆斯林常用的名字,亦见于阿拉伯裔基督徒,而撒玛利亚人也会叫这个名字。

另外,撒玛利亚人打招呼的时候也可能会使用穆斯林常用的“ ?(as-Salām ‘alaykum,愿您平安)”,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笔者曾在村中遇到一撒玛利亚老者,就用不限宗教的“ ?(’Ahlan bikum)”向他打招呼,结果老人回了一句穆斯林式的“ (Wa-‘alay kumu s-Salām,也愿你平安)”。

由于是安息日,我们不被允许进入会堂参观,只好先去基利心山上的圣殿遗迹看一看。基利心山是撒玛利亚人的圣山,承认基利心山的神圣性是他们最基本的信条。人撒玛利亚圣殿的遗迹就在山顶,只可惜这个遗迹也处于封闭状态,只可远观。

通往山顶的路

撒玛利亚圣殿遗址的入口

圣殿遗址看似近在咫尺,却隔着一层防护网

基利心山的山顶

山下是纳布卢斯城,远处的几座山上依稀可见不断扩张的犹太定居点

回来查阅资料才发现,其实古代的撒玛利亚人是住在纳布卢斯城里的,而且有一定规模,历史上曾因改宗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导致其人口的减少,奥斯曼帝国的迫害政策也迫使很多撒玛利亚人改变信仰,今天姓穆斯利曼尼(?/al-Muslimānī)的纳布卢斯人,可能就有撒玛利亚血统。撒玛利亚人在中世纪阿拉伯文献中被称为“撒米拉人(?/as-Sāmirah)”或“撒马拉人(/as-Samarah)”,记载撒玛利亚人的文献以游记或地理辞书为主。

公元9世纪的地理学家雅库比在其著作《列国志》中记载:

“纳布卢斯是一座古城,其中有两座圣山……阿拉伯人、波斯人和撒米拉人(?/as-Sāmirah)混居于此城。”

公元9世纪的波斯籍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在其著作《道路邦国志》中记载道:

“纳布卢斯是撒米拉人(?/as-Sāmirah)的城市,他们自称是圣地(Bayt al-Maqdis)的居民,除此城之外,大地上没有一块地方是撒米拉人的。”

公元10世纪,另一位波斯籍地理学家伊斯塔赫里在其著作《伊斯塔赫里道路邦国志》中的记载,与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说法基本一致:

“纳布卢斯是撒米拉人(?/as-Sāmirah)的城市,他们宣称圣地(Bayt al-Maqdis)就是纳布卢斯。除此城之外,大地上再无一块地方属于撒米拉人。”

公元1099年,纳布卢斯被十字军攻占。12世纪末,伊拉克旅行家阿里·本·艾布·伯克尔·赫拉维游历了被十字军占领的纳布卢斯,他在其《游记》中写道:

“(纳布卢斯)还有座山,犹太人相信[易卜拉欣的]献祭就曾在此山之上,他们认为被牺牲的人是伊斯哈格。犹太人对这座山十分崇敬,它的名字叫做卡里齐姆(?/Karīzim),是在《讨拉特(五经)》中被提及的,撒米拉人(?/as-Sāmirah)向这座山礼拜。这里的一处山洞之下还有一眼泉水,[撒米拉人]尊崇此泉并造访之。这座城市有很多撒米拉人。”

“卡里齐姆(?/Karīzim)”正是希伯来语“基利心(/Grizzim)”的对音,此山现在的阿拉伯语名字叫做“基里齐姆(Jirizīm)”。

同时期的安达卢西亚旅行家伊本·朱拜尔在其《游记》中记载萨拉丁在哈廷战役后攻克纳布卢斯,将撒玛利亚人和十字军一并俘虏:

“(被萨拉丁俘虏的)还有一群被称作撒马拉人(/as-Samarah)的犹太人,他们是撒米里(?/as-Sāmirī)的后裔。”

撒米里是跟随穆萨出埃及的一名以色列人,曾趁穆萨进入西奈山之时劝诱族人崇拜金牛犊。即《古兰经》记载的:

他们(穆萨的宗族)说:“我们没有自愿地违背对你的约言,但我们把(埃及人的)许多首饰携带出来,觉得很沉重,我们就抛下了那些首饰,撒米里也同样抛下了(他所携带的首饰)。他就为他们铸出一头牛犊——一个有犊声的躯壳,他们就说:‘这是你们的主,也是穆萨的主,但他忘记了。’”(20:87-88)

上一篇:万石岩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