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外工作交往的日益增多,外出学习考察也越来越成为各级党政和部门领导开阔思路、增长见识、借鉴经验、促进工作的一项重要活动,起草考察报告的任务自然不可推卸地落在了随行的“笔杆子”们头上。每个考察团(组)中,最高兴的是“笔杆子”们,因为他们难得出门一回,能开开眼界多好!但最辛苦的也是他们,因为他们除了看还要记,边记还要边思考、边归纳、边构思,为起草考察报告作准备。的确,一次学习考察活动成功不成功,能不能真正起到“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的作用,与考察报告写得好不好有着密切关系,他们能不认真对待吗?
考察报告一般分为总体情况、主要经验、启示与意见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反映别人是怎么做的,后一部分谈对照别人的做法与经验,自己下一步怎么做。第一部分比较容易写,把对方的基本情况、工作概貌和主要成效条理性地描述清楚就可以了,关键是后两个部分怎么写,有一些基本要领要把握好。
怎样总结反映对方的工作经验?最关键的是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方的经验可能有很多条,但有些对你不一定适用,有些经验你还不一定学得到。比如沿海特区发挥特有的地缘优势吸引国外大财团投资,而内陆贫困地区不具备这种优势,能学得到吗?又如发达地区凭借雄厚的科技实力大办高新技术产业,而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暂时不具备这种实力,能学得到吗?所以,总结对方的经验,要着重总结与自己的工作对得上号的、有借鉴意义的、能够学得到的东西,这也叫作“实用主义”。当然,为了全面反映对方的情况,对于暂时学不到而又确实令人叹服的经验,来个“望梅止渴”也未尝不可,但不宜展得太开,重点要放在反映应该学而且可以学到的经验上。为了做到这一点,在考察过程中就要注意:凡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可以了解得全面、具体一些,包括把有关文字材料和典型事例要到手,材料越丰富越好,起草时就能做到重点突出。如果本来就是对口考察.那更好办,比如我是山区贫困县,你也是山区贫困县,自然条件、经济基础都差不多,但你这几年发展比我快、变化比我大,那么你的经验肯定对我都有用,我就可以全盘“搬”到材料中来。有些同志不注意把握这种区别,不管对方的经验对自己有没有借鉴价值,像帮助对方写工作总结那样,什么东西都罗列上去,又是叙述又是议论,又是观点又是例子,这样就会把篇幅拉得很长,更重要的是埋没重点,使读者弄不清究竟要学什么。
怎样根据对方的经验,提出自己的工作意见?这里就需要要深入分析思考,辨明方向,找准路子,把别人的经验“消化”好。明白一点说就是:某项工作原来我不懂得怎么做、或做得不怎么好,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开窍了,明白该怎么做了,具体是哪几条。
写法上要注意三点:一是要与考察主题和前面反映的经验相衔接,按照“考察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别人是怎么做的——下一步我应该怎么做”这样一条主线连贯起来,千万不能脱离前面的内容,像平常写领导讲话或文件那样一、二、三、四地说上一大堆,搞得文不对题。要是这样写的话,那还用得着什么考察?二是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学习别人的经验。虽然我们着重反映的是对自己有用的经验,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盲目照抄照搬,还是要立足实际来提思路、提办法。对方的经验只是起参照、启发作用,有的可以全盘“拿来”,有的可以部分“拿来”,有些方面还可以依据对方的经验进行创新。一句话,“依葫芦画瓢”的写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三是观点和语言表达上要力求新颖、确切。有些材料在写意见部分时,思路平庸,语言陈旧,跟平常写的材料差不多,这就体现不出考察的收获究竟在哪儿。比如对方经验中有重视解放思想这一条,在意见部分提的也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就那么笼笼统统几句话,不去考察也能想得到,这样写有什么意思?如果要写到这一条,那就要根据对方的经验和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赋予解放思想以新的、实实在在的内容,提出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解决哪几个问题,这样才会有较强的针对性。
实例:
XX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流情况考察报告(获取全文请私信发送“15”给小编)
一、xx县人员分流的基本情况
二、分流人员的做法和主要经验
三、对我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精简分流的几点建议
评析:
市县乡机构改革在即,人员如何分流,的确是件棘手的事情。这篇考察报告的价值正在于:通过反映外县的成功经验,让人们受到启发,找到路子。
文章紧扣人员分流这个主题,扼要而全面地介绍了XX的做法和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本市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分流的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看得出,作者在学经验和如何借鉴这一经验方面是动了脑筋的。不泛泛而谈,不盲目照搬,方可真正达到“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