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法抓住自己的头发脱离地面。”范勇宏认为,不随大流,独立思考,是王亚伟及华夏大盘取得优异业绩的重要原因。
七大选拔指标
华夏基金管理着我国最大规模的基金资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是一种业界肯定和荣耀。不过,要跨过这道门槛并不容易。范勇宏在书中列出了选拔和培养基金经理的七个标准。包括基金经理素质、投资理念、资产组合、投资流程、过往业绩、耐得住寂寞,以及信仰。
与人们普遍重视基金经理的智商不同,范勇宏直白地指出,“真正优秀的基金经理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而是需要较好的天赋。”这一点,与巴菲特的观点一致。巴菲特不止一次公开表述过:“(投资)简单但是不容易,不需要巨大的智慧,一般的智慧就可以,但很多时候需要一种稳定的情感和态度。”
还有,基金经理是否有独特的投资理念,是否有相对固定的组合风格,能否制定合理的投资流程,过往业绩是否稳定、是否可持续等。范勇宏还会查看基金经理是否“亏过钱”。他表示,“没有亏过钱的基金经理是不成熟的”。
在华夏基金,研究员通往基金经理的道路是漫长的,前后至少经过6年的训练,才有可能抵达“彼岸”。这意味着做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需要具备一个特质:耐得住寂寞。范勇宏的观点是,基金经理的培养如同绣花,慢工出细活,要有足够长的时间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才能水到渠成。“那些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做法,无论对基金投资者,还是对基金经理本人,都是一种伤害。”
“信仰”成为选拔标准之一,着实让人困惑。但范勇宏认为,投研压力非常大,没有信仰、没有理想,很难长期坚持,更别提出类拔萃了。更重要的是,基金经理管理着几十亿上百亿资产,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没有诚实信用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责任感,是抵不过浮躁、竞争和诱惑的。
作为我国基金界元老,范勇宏阅人无数,见过太多聪明人,见过明星升起,也见过流星闪逝。我想,基金经理们亦或即将踏入基金行业的人们,应该记住他的告诫:投资界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但仅有聪明是不够的,良好的情商和判断力是基金经理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除了史实和感悟外,书中还藏了不少有趣的小细节,比如“基金联席会议”的起源?华夏基金如何调整投资管理模式应对“5·19”行情?2007年大牛市的疯狂中范勇宏如何带领团队决策“强制减仓”?华夏基金赴美考察恰逢金融海啸,他们遭遇了什么故事?华夏基金“研究创造价值”的理念如何形成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