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农历甲申年三月十八,中国发生了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由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次日,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在煤山自尽,一个曾经强大的明王朝统治大厦轰然垮塌。这时,一个梅州人不仅亲眼目睹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朝的覆灭,还经受了人生何去何从的心理煎熬和肉体上的痛楚,更在民间催生了一出携带皇子隐身梅州的神奇传说,这人就是明末翰林院编修李士淳。
李士淳(后人一般称他为李二何)广东程乡县松口人,他是科举时代梅州人的一个典范,通过寒窗苦读而金榜题名,实现从平民子弟到任地方官再擢升为京城中央政府官员的飞跃,其文章学问甚至得到皇帝的赞赏,从而被选为东宫侍读,成为皇太子的老师之一。李士淳后来在自己的画像上曾这样自题:“幼树帜于粤东,壮空群于冀北,绩再奏于岩疆。帝特简之太乙,矢启沃于储宫,计寒暑已六历,道渐达于邦家。”人生有此成就,夫复何求,可惜这位李夫子生于末世运便消,甲申巨变让这位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最终投笔四顾心茫然。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群龙无首的明朝中央政府一班臣子迅速出现分化,小部分如大学士范景文等人基于封建道德的忠贞理念,采取自戕的极端方式追随崇祯而去,更多的是迫于形势主动或被胁迫转投新的政权,其中就有与李士淳同为皇太子老师的项煜。那么李士淳本人作出怎样的抉择呢?按《程乡县志》的说法,他没有接受新政权大顺朝的任命,因此受到刑答,最后潜遁归里,具体则语焉不详。李士淳在自己的文字里也仅提到:“愧一死而未能”和心情沉重“匍匐归里。”
笔者研究明清政权交替兴衰的历史,在阅读当时的学者彭孙贻《流寇志》和计六奇《明季北略》、《明季南略》等私家历史著作时,对李士淳在甲申之变的具体遭遇有了相当的了解。大顺军三月十八日进入北京城后不久,对明政府的部分王公大臣进行羁押,目的有两个,一是要求对方缴交财产,二是惩罚不肯归顺新政权者。这期间李士淳就被羁押在大顺重要将领刘宗敏的军营里,凑巧的是,据有关记载,太子朱慈烺也被关押在刘宗敏处,两人有没有相遇碰面的机会,尚不得而知。羁押期间,李士淳曾遭受夹刑共四次,有些人因不堪此刑而死,幸运的是,《明季北略》虽以“惨甚”的字眼形容他受刑,大概用刑者没有下死力,让这位六旬老者得以死里逃生。此后,李士淳一度被释放,但在四月初三又再次被囚。当月发生的大事是大顺军在山海关被清军和吴三桂的部队击败,并在这个月底仓皇撤往陕西,大概是在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中,李士淳才得以从牢狱中脱身,由于刑伤未愈,只能躺着被抬或车载走上还乡的路程,即他自己形容的所谓“匍匐归里”。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