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利逐饮汤治留饮伏饮证
李杏荣,主治医师(湖南省衡南县车江区医院 邮编421131)
主治
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机体某一部位,留而不去,去而不尽之留饮、伏饮证。
处方
川椒目10克,桂枝5克,太子参15克,茯苓15克,全瓜蒌30克,桑白皮12克,葶苈子10克,白蒺藜10克,猪苓15克,泽泻10克,车前子(布包)12克,枳壳10克,甘草3克,生姜5片,大枣5枚。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疗效
凡属邪实正虚之饮证,笔者经多年临床验证,若以本方加减,5~10剂可愈。
按语
留饮、伏饮出自《金匮》痰饮证中。它是根据饮病的新久浅深而定,与肺脾肾密切相关,系水饮停聚为患。其基本病因为阳气不化,其基本病变性质为阳衰阴盛,本虚标实。《金匮》云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遵循上述原则,在临床中注重调节机体机能和祛除饮邪两个方面,以自拟“温利逐饮汤”为基础,进行辨证施治。方中川椒目、桂枝温肾通阳利水;太子参、茯苓、大枣补气健脾,渗湿培土;全瓜蒌、桑白皮、葶苈子、白蒺藜清上焦之火,宣降肺气使水道通调,而水饮之邪有下出之机;猪苓、泽泻、车前子合用能增强利水之功;生姜、枳壳温中理气;甘草补脾,通行十二经,可升可降,调和诸药制其偏颇。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消补兼施,治标顾本,切中病机,故效果确切。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