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陈明超
元代,官方开始鼓励私人办学,于是书院遍布天下,济南的“闵子书院”和“伏生书院”相继建立,自此绵延明清且数量众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闵子书院元代济南最早的书院
济南闵子骞路百花公园旁边,有一座闵子骞墓祠。 闵子骞是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以孝道名于世。据记载,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齐州(济南)知州李肃在闵子骞墓前建造闵子祠,时任齐州掌书记的苏辙撰写了《齐州闵子祠记》,其兄苏轼手书,立于墓前。
元代,各地书院渐兴。它们大多是据先儒圣迹而建,目的在于供祀先儒,以激励后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闵子书院就在闵子祠旁应运而生。据明人所修的《元史·文宗本纪》记载,元至顺二年(1331年)秋七月,“乙未(日),立闵子书院于济南。”这是元文宗的主要政绩之一,由此也可见,闵子书院的建立不仅是官方的行为,而且直接受到皇帝的干预,所以规格很高。
闵子书院是元代济南书院的开端。建立后,设山长一人,主要履行供祀先儒的职责。到了明代后期,因为府城内书院林立,位于城外的闵子书院被整饬改建为“讲孝堂”。
白鹤书院明代济南最早的书院
白鹤书院是明代济南最早的书院,它的前身是明洪武八年历城知县周斯农在小清河南岸成立的白鹤书社(今明湖中学一带),当时规模就很大,入学者达到200人。到了明嘉靖四年,历城人周居岐弃官归里,立志讲学,改称为白鹤书院并自任山长,因此白鹤书院还带有一些民办的性质。书院所收的学生有两类,一是已入学的秀才,为了乡试,每月定期来书院听讲或考试;二是经县试合格的童生,编入“生童常课”,常年在书院学习。由于书院的存在,且“相继售(得到功名)者数人”,这里随之成为聚居区,人们便把白鹤书院所在的村庄称为了“白鹤庄”。白鹤书院延续至明一代,至清而废。民国后成为著名的革命圣地济南乡师。
至道书院培养出一代名臣殷士儋
至道书院原名“湖南书院”,始创于明嘉靖十六年。基于“申励文人”的目的,济南知府司马泰相“于大明湖滨,改创佛宫,作湖南书院”,即今大明湖新区“钟楼遗基”北。为了维持书院教学,又把白云湖等地的良田120顷作为学田,用以赡养诸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官学。当时的提学副使姚文炤负责招生工作,根据考生的成绩确定等级并加以供养。“ 历下四诗人”之一的殷士儋虽然年龄最小且最为贫穷,却因为文采出众,被选拔为湖南书院的学生。殷士儋后来官至内阁大学士,人称“殷阁老”。
到了嘉靖末年,提学副使邹善改湖南书院为“至道书院”,随后提学张江陵改为提学道,成了学政衙门。当时的至道书院,立有高楼,“俯瞰城内外如指掌”,历百年风雨屹立而不倒。
明代,书院开始逐渐由官方操控。至道书院与闵子书院、白鹤书院和历山书院(趵突泉东)等四个书院规模较大,它们连同殷士儋的“川上社”一起,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学术团体。
白雪书院为纪念诗人李攀龙而建
清代济南的书院则完全成了正式的官办学堂。当时济南先后有白雪书院、泺源书院、景贤书院、济南书院和尚志书院等五大书院。
明代诗宗济南李攀龙在家乡先后修筑了两座白雪楼,他去世后,明万历年间,按察使叶梦熊为了纪念他,又建白雪楼于趵突泉东南侧。清顺治十一年,时任山东布政使的张缙彦看到白雪楼年久坍塌,便重新修建了白雪楼五间,祭祀李攀龙。楼成,张缙彦在此建立了白雪书院。白雪书院在清代兴盛一时,康熙第三次来济南抵白雪书院,在徐炯的要求下,题额曰:“学宗洙泗”。后来随着泺源书院的兴起,白雪书院才逐渐衰败,到了道光年间,被改为义学,白雪楼则一直保存到了1960年方被拆除,今又重建。
泺源书院清末变为山东大学堂
清雍正十一年,皇帝诏告天下省会之地要建立书院,以期更广泛地培育人才。山东巡抚岳濬 立即响应,在明代都指挥使司官署旧址建立泺源书院,其位置在今天的省府前街和芙蓉街之间,面对泉城路。
乾隆年间,后来成为济南著名学者的周永年进入泺源书院读书,当时的山长沈起元十分器重他,认为他是“齐鲁之杰”。当时的泺源书院诸生,有到龙洞佛峪读书的习惯,周永年在佛峪所筑书房号称“林汲山房”。旁边的山泉被称为林汲泉,至今尚存。
咸丰六年,学者、书法家何绍基应邀成为泺源书院山长,在济南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同治元年,慈禧垂帘听政,“顾命八大臣”之一的匡源被罢官,成为泺源书院的山长,并在此讲学17年。匡源的弟子多达3000多人,较有名的有曹鸿勋、王懿荣、柯劭文等。
光绪二十七年,巡抚袁世凯奏请设立大学堂,十月,废泺源书院,以它为基础建立山东大学堂,成为山东大学的前身。
济南书院济南一中的前身之一
乾隆五十九年,布政使江兰在今西公界街西侧寿佛楼后街建立了一座美丽的园林,俗称“江园”。园北面主建筑是一座3楹2层的佛堂,称寿佛楼。嘉庆九年,巡抚铁保改江园为济南书院,命济南知府张鹏升经理此事,十年,书院成,东临布政使司、西至寿佛楼、北达顺贡街、南到罗家胡同,蔚为壮观。
光绪二十七年,与景贤书院(原位于后公界街)一起改为中学堂,称济南学堂。1914年并入省立济南第一中学,迁址贡院墙根街,与山左公学一起,成为名校济南一中的前身之一。
清代济南五大书院还包括尚志书院。同治八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在金线泉西取“崇尚仁义”之意,建立尚志书院。于中建立“尚志堂”,堂后置斋舍十余间,令各州府选送品德学业皆优的生员在此学习。今天,趵突泉公园中仍有“尚志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