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唐睿宗李旦
史书中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应该不是虚誉。著名的景云铜钟(今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铭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顺陵(位于今陕西咸阳)的墓碑,都出自睿宗的手笔。
睿宗一出生就拥有了亲王爵位,尔后又两次做皇帝,这样的经历只有他的同胞皇兄唐中宗皇帝可与之相比。但是,作为李唐皇室的成员,像他那样还做过皇嗣(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又曾经被建议做皇太弟,而且还做过太上皇的,却没有第二位了。
不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当中,有做过皇帝的父亲者并不稀奇,但是同时又拥有一个也做过皇帝的母亲的就不多了。父母都做过皇帝的,历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俩。睿宗更加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三个哥哥(均武则天所生)都被立过皇太子,年长的两位都没能够即位;他自己的儿子中也是长子与帝位无缘,最终是三郎继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
在那个宗室往往遭遇杀身之祸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够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终,用《旧唐书·睿宗纪》的话说:“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睿宗)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
这说明睿宗确有过人之处。
历史上被称为“睿宗”的还有后来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汗国时期的拖雷(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幼子,在成吉思汗死后暂代国政);唐睿宗以前以“睿宗”被列于太庙的,还没有第二位。是不是睿宗之“睿”就能称得上是英明通慧、仁圣睿智之人呢?那我们就不妨一起来看唐睿宗的一生行止,是不是够得上这个“睿”字!
唐睿宗两次让位的性质、地位不同,第一次被夺位,第二次是禅让。第一次是名为皇帝,实则囚犯,被立为皇帝却在别殿连朝臣谒见都没有,正殿都去不了,当了近七年的囚徒皇帝。
让位给母亲的唐睿宗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杰,能在妻子被冤杀自己被诬告时从容镇静,要是有丝毫异常情绪就完了。当时,武则天已经想立武氏太子了,看李旦依然恭敬、孝顺,没有因为妻子被杀而疏远、记恨自己,就把诬告他的婢女杀了。
以后,李旦在十多年的拘禁中,教育儿女,抚养兄长的遗孤,不断历练,终成大器。
在突厥、契丹攻打中原时,武则天为了缓解内部压力,把唐中宗接回首都,又是他坚辞太子后,自己联系、笼络了很多能人,密切观察时局,在母亲病重权臣乱政时,领导发动政变恢复了唐朝,固辞皇太弟、宰相,功成身退有气节。
第二次禅让时就已经是太上皇,五日一次接见朝臣,三品以上官员任免自己说了算,书称朕让皇帝称予,是真正最高统治者。
后因听信太平公主谗言,欲废皇帝,但自己又犹豫万分,终至玄宗起兵,先是包围太平公主府,然后自己惨遭软禁,此后睿宗算是真正隐退。
观其一生,李旦不仅自己文才武略出众,培养出的两个儿子也优秀,长子也是以谦让著名,三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仅此就足以让李旦成为唐朝的功臣。
唐睿宗李旦共有几子?
唐睿宗李旦共有六个儿子。
长子李成器,后改名为宪。其生母为肃明顺皇后刘氏,被武则天杀害。李成器出生后不久,就被封为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睿宗初即位时,曾被立为太子。李旦被降为皇嗣后,李成器也被降为皇孙。唐隆元年(710),他又改封宋王。睿宗即位后,李成器虽为嫡长子,却以弟弟李隆基有兴复大功,深孚众望,坚持将储位让于隆基,为睿宗所允。玄宗即位后,任命他为雍州(今陕西西安)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后又历任尚书左仆射、太尉,改封宁王。李成器虽居尊位,却从不干预朝政,交结朝臣,以此深为玄宗所信重。死后被葬于惠陵(今陕西浦城西北),谥号日“让皇帝”。
古人称船次子李成义,后宫宫人刘氏所生。李成义刚出生时,武则天曾把他抱给高僧万回看,万回说:“此儿是西域大树之精,长大后必使兄弟和睦友爱。”武则天听后十分高兴。成义起初被封为恒王,后来又被降为衡阳郡王。中宗神龙元年(705),迁为司农少卿。睿宗即位后,改封申王,迁右卫大将军。玄宗开元年间,先后历任地方州刺史、司徒。李成义身材高大,很有酒食之量,于开元十二年(724)病逝。册赠惠庄太子,陪葬桥陵(唐睿宗之陵)。
三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生母是与成器母刘氏同时遇害的昭成顺圣皇后窦氏。
四子李隆范,后因避玄宗名讳,单名范。初封为郑王,后改封卫王。武则天长寿二年(693),降封为巴陵郡王。睿宗即位后进封为岐王。玄宗先天二年(713),李隆范参与了平定太平公主的行动。后历任太子太师、太子少傅。他工于书法,雅好文学之士。开元十四年(726)病逝,追赠为惠文太子,陪葬桥陵。
五子李隆业,后单名业。生母是王德妃。垂拱三年(687),被封为赵王。长寿二年又被降封为中山郡王、彭城郡王。睿宗时,他进封为薛王,因勤于学问被授予秘书监之职。后也参与了玄宗诛除太平公主集团的行动。开元初年,历任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玄宗以其为人孝友,颇为亲重。开元二十二年(734)去世。册赠惠宣太子,陪葬桥陵。
六子李隆悌,后宫宫人所生。初封为汝南郡王,后因病夭折。
唐睿宗李旦的功与过如何评?
唐睿宗-三让天下睿宗一生两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了皇兄中宗,时年22岁,与高宗登基时的年龄一模一样。不过,他第二次登基已经是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当年,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儿子少帝,即温王李重茂。两次即位相距长达27年。在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诡云谲,令后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称得上富有传奇色彩,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两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让天下”。唐睿宗一让母亲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中宗皇帝为庐陵王的第二天。由于这时武则天的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身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为继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睿宗被立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她能够为睿宗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刘氏立为皇后,几天以后,又把睿宗的长子永平郡王成器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文明,大赦天下。这些都是睿宗作为皇帝的名分应该得到的,然而此时所有国家政治事务全由武则天一人专决,睿宗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同年,武则天又改元为女胸像俑光宅,一年用了三个年号。这似乎透露出,睿宗的母后武则天除了没有改朝换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经可以随心所欲了。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发生了徐敬业扬州兵变和宗室越王贞等人的起兵。武则天一方面大开杀戒,威服政敌;同时又假意要还政。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诏复政于睿宗皇帝。睿宗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戏真做,坚决表示不同意,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转过年来的春正月,武则天把睿宗的几个儿子都封为亲王:如成义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范为卫王,隆业为赵王,俨然把睿宗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然而事实上,在武则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巅的过程中,睿宗这个皇帝只能是一个徒唤奈何的旁观者而已。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载初元年(689)。这一年,武则天开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从此,为了避讳,发布的诏书就改称“制书”。为了配合武则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数万人上表请愿,请求武则天实施改朝换代。当时,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对派纷纷遭遇杀戮和灭门之祸,武则天的政治经营已势不可挡。处于政治波澜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刘祎之死后不再发言的睿宗也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睿宗此举未必是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台阶,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则天表示同意儿子睿宗和群臣的请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为皇嗣,赐姓武,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但是不再给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为“轮”。皇太子也就成为皇孙,皇后刘氏也从降为妃。睿宗第一次让天下,就这样完成了。作为皇嗣的睿宗,日子也并不平静。不知什么原因,武则天宠信的户婢韦团儿看中了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发生私情。睿宗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会引火烧身,就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她。这样就得罪了团儿,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刘氏和德妃窦氏的住所埋了一个木头人,然后告发她们行厌蛊妖法,诅咒武则天。结果,在长寿二年(693)正月二日,刘氏、窦氏进宫朝见武则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处死,秘密地埋在宫中,无人知道她们的下落。梓宫秘密,莫知所在,睿宗再次即位以后,对二人都是招魂而葬。对于两个妃子的突然失踪,睿宗也不敢发问,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事发生。即使这样,又有人告发睿宗窦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亲庞氏有所不轨,庞氏被判处斩,差点丧命。出面替庞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党恶逆”的罪名判了绞刑,虽然最后没有被杀,也被革职除名。二让皇兄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中宗从房陵召回。睿宗“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显然,睿宗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认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按照长幼的次序,兄长被迎接回到宫中,就表明母后还是有意把兄长选立为继承人的。唐睿宗的推让,不仅说明了他的明理和识趣,也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立唐中宗,同时避免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谐。结果,睿宗这次以皇嗣身份让位皇兄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为相王。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中宗封睿宗为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不到一个月,睿宗就上表辞让太尉和知政事,因为他态度坚决,中宗也只好答应。不久,中宗又别出心裁地把睿宗立为皇太弟,这显然与他推让皇位继承人的举动有关。对这一称呼,又因为睿宗的坚决推辞而作罢。由于睿宗的谦让,他在中宗复辟以后的政治漩涡中,虽然屡屡遭受猜忌也能够保得平安。三让儿子景龙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几人集体商议并由上官婉儿执笔的中宗遗诏是由韦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而以时为安国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参谋辅政。后来,韦后的党羽认为不应该用相王辅政,实际上是韦后想仿效武则天把持朝政,把睿宗当作了一大障碍,是对曾经做过大唐皇帝和皇嗣的睿宗心怀疑忌。睿宗在先有中宗顾托遗志,而韦后自怀私心剥夺其辅政权力的时候,他也从没有正面争锋,一如既往地恭俭退让,避免遭到已经把持了朝政的韦后的陷害。这说明睿宗在躲避政治斗争漩涡的冲击时,具有寻常人不曾具备的高超本领。由于倒行逆施,韦后最终走上了末路穷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废黜少帝李重茂,拥立睿宗重新登基。根据史书记载,在这场宫廷政变成功后,王公百官上表,认为国家多难,应立长君,认为睿宗众望所归,推举他即位。在少帝下诏让位的时候,睿宗依旧上表推让。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勉强同意。唐隆(7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即位于承天门楼,大赦天下。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逊位,前后不足一个月,加上这期间还有韦后临朝,他实际上并没有掌握权力,所以无论是唐朝历史上还是在历史年表的谱系上都没有把他当作一任皇帝。睿宗这次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把诛韦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景云。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个月的睿宗再次让位,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让位也宣告完成。综观睿宗的三让天下,他一让母亲,应系情非得已;二让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让儿子,可谓实属无奈。不过,睿宗三让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惊无险,就连司马光也评价说:“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然而,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让”,倒也未必。只是他这最后一让,竟让出了一个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时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倒也不能不说是一大成果。毕竟,开元盛世的来临,是在睿宗之后的历史延续。唐睿宗-“太极”功夫“太极”,是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间的年号。景云三年(712)正月初一,睿宗拜谒了太庙的列祖列宗,第二天才在正殿接受了群臣的新春朝贺。之后,他又举行了南郊祭天大礼,大赦天下。“太极”的年号是在完成了这一系列举动之后才更改的。这年五月,睿宗又在北郊祭祀,并改元为“延和”。也就是说,仅仅这一年,睿宗就使用了景云、太极、延和三个年号。而这一年中,睿宗作为皇帝也是饱受折磨,原因是他要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权力的平衡。虽然“太极”年号只使用了不到半年,但睿宗在这一阶段一直是在大耍太极功夫。睿宗再次登基以后,在选择继承人时也犯过难。三郎李隆基因为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以及拥立睿宗有大功;而李成器(李宪)是嫡长子,睿宗第一次称帝时曾经被立为皇太子。在二人之间取舍,他一时也不便轻易表态。好在李成器明白事理,提出“国家安则先立嫡长,国家危则先立有功”,主动退避。睿宗选立李隆基为皇太子以后,太平公主和太子之间就因为权力之争发生了矛盾,展开了较量。太平公主自恃功高,企图独揽大权,同样因功而被立为皇太子的李隆基明察果敢,非等闲之辈,他们之间势必会有所冲突。很快,太平公主就发现自己低估了太子,不免对其过人的英武有了几丝忌惮。从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对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权势换一位暗弱易制的人取代他。睿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间,遇事迁就,采取不偏不倚、摆平两方的平衡政策,不愿意也无法偏倚任何一方。每宰相奏事,睿宗总是会先问:“尝与太平议否?”再问:“与三郎议否?”当得知了公主和太子的意见以后他才做决定。总之,睿宗既不开罪于太平公主,又同太子保持政治上的联系。太子、公主双方互为敌手,却对睿宗皇帝都有共同的政治需要;睿宗也正是在太平公主与太子的政治较量中保持着他的皇统地位。睿宗的太极功夫是希望能够在儿子和妹妹之间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点,希望彼此能够平和相处,他在这年五月把“太极”年号改为“延和”,其实已经隐隐约约表达了这样的期盼。然而,政治斗争的法则使他的这一追求化为泡影。由于睿宗对太平公主的支持,使皇太子在当时的政局中处境不安,以至于有人在太子面前故意说:当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而不知道还有什么太子殿下!太平公主结党营私,气焰嚣张,她与皇太子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并公开化了。延和元年(712)七月,天象出现了异常。作为太子对头的太平公主一党借术士之口向睿宗报告:“根据天象,彗星出现预示除旧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灾,这显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东宫。”他们的本意是借天象唆使睿宗对皇太子的政治前途做出决定。也就是说,根据天象,睿宗要么传位,要么就应当另立太子,不然天灾就会降临。谁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决心“传德避灾”。睿宗还回顾了自己在中宗之世的经历:当时,他见天象屡有变化,曾力劝中宗择立贤子以应灾异,因中宗不答应自己还一连几天忧惧难安。他说:“岂可在彼能谏,到了自己就不能呢!”由于他传位的态度坚决,不仅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没有效果,就连太子自己也闹不明白。李隆基急忙入宫觐见,连连叩头,请求父亲睿宗皇帝给他个说法。睿宗表示说:“你诛凶定乱,能安我宗庙社稷。现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虑!你若能尽孝心,现在机会来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睿宗向太子表达了自己坚决传位的意愿,并目送李隆基流涕而出。到这时,他似乎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然而,就在延和元年(712)七月睿宗正式下达传位制书同时,不甘心就此罢休的太平公主又提出让睿宗虽然传位,还应当“自总大政”。太平公主显然是想让李隆基做一个傀儡皇帝。睿宗桥陵华表睿宗为了求得政治的稳定,他以让位终结自己这次短暂的帝王生涯。他的让位实际上是抛弃了太平公主,现在他当然就不能不考虑太平公主的意见。于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说自己传位以后要不忘国家,表示仍然过问军国大政,尤其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狱,要与李隆基共同兼理。到这年的八月初三日庚子,睿宗举行了正式传位的大典。他被尊称为太上皇,自称曰朕,发布政令曰诰、令。新君李隆基即位,他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自称曰予,处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而玄宗李隆基则每天在武德殿上朝,处理政事。到第五天,改元先天,大赦天下。睿宗的这次传位给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下了隐患。
李旦的历史评价
史书中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应该不是虚誉。著名的景云铜钟(今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铭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顺陵(位于今陕西咸阳)的墓碑,都出自睿宗的手笔。
睿宗一出生就拥有了亲王爵位,尔后又两次做皇帝,这样的经历只有他的同胞皇兄唐中宗皇帝可与之相比。但是,作为李唐皇室的成员,像他那样还做过皇嗣(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又曾经被建议做皇太弟,而且还做过太上皇的,却没有第二位了。
不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当中,有做过皇帝的父亲者并不稀奇,但是同时又拥有一个也做过皇帝的母亲的就不多了。父母都做过皇帝的,历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俩。睿宗更加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三个哥哥(均武则天所生)都被立过皇太子,年长的两位都没能够即位;他自己的儿子中也是长子与帝位无缘,最终是三郎继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
在那个宗室往往遭遇杀身之祸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够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终,用《旧唐书·睿宗纪》的话说:“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睿宗)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
这说明睿宗确有过人之处。
历史上被称为“睿宗”的还有后来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汗国时期的拖雷(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幼子,在成吉思汗死后暂代国政);唐睿宗以前以“睿宗”被列于太庙的,还没有第二位。是不是睿宗之“睿”就能称得上是英明通慧、仁圣睿智之人呢?那我们就不妨一起来看唐睿宗的一生行止,是不是够得上这个“睿”字!
唐睿宗两次让位的性质、地位不同,第一次被夺位,第二次是禅让。第一次是名为皇帝,实则囚犯,被立为皇帝却在别殿连朝臣谒见都没有,正殿都去不了,当了近七年的囚徒皇帝。
让位给母亲的唐睿宗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杰,能在妻子被冤杀自己被诬告时从容镇静,要是有丝毫异常情绪就完了。当时,武则天已经想立武氏太子了,看李旦依然恭敬、孝顺,没有因为妻子被杀而疏远、记恨自己,就把诬告他的婢女杀了。
以后,李旦在十多年的拘禁中,教育儿女,抚养兄长的遗孤,不断历练,终成大器。
在突厥、契丹攻打中原时,武则天为了缓解内部压力,把唐中宗接回首都,又是他坚辞太子后,自己联系、笼络了很多能人,密切观察时局,在母亲病重权臣乱政时,领导发动政变恢复了唐朝,固辞皇太弟、宰相,功成身退有气节。
第二次禅让时就已经是太上皇,五日一次接见朝臣,三品以上官员任免自己说了算,书称朕让皇帝称予,是真正最高统治者。
后因皇帝欲政变的消息被截获,欲废皇帝,但自己又犹豫万分,终至玄宗起兵,先是包围太平公主府,然后自己惨遭软禁,此后睿宗算是真正隐退。
观其一生,李旦不仅自己文才武略出众,培养出的两个儿子也优秀,长子也是以谦让著名,三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仅此就足以让李旦成为唐朝的功臣。 《旧唐书》:法不一则奸伪起,政不一则朋党生,上既启其泉源,下胡息于奔竞。观夫天后之时,云委于二张之第;孝和之世,波注于三王之门。献奇则除设盈庭,纳贿则斜封满路,咸以进趋相轨,奸利是图,如火投泉,安得无败?洎景龙继统,污俗廓清,然犹投杼于乘舆之间,抵掌于太平之日。以至书频告变,上不自安,宫臣致御魅之科,天子慊巡边之诏。彼既弯弓而射我,我则号泣以行刑。此虽镇国之尤,亦是临轩之失。夫君人孝爱,锡之以典刑,纳之于轨物,俾无僭逼,下绝觊觎,自然治道惟新,乱阶不作。孝和既已失之,玄真亦未为得。
赞曰:孝和、玄真,皆肖先人。率情背礼,取乐于身。夷涂不履,覆辙攸遵。扶持圣嗣,赖有贤臣。
《新唐书》:“长而温恭好学,通诂训,工草隶书。......睿宗因其子之功,而在位不久,固无可称者。”
唐睿宗李旦是好皇帝吗?
史书中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应该不是虚誉。著名的景云铜钟(今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铭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顺陵(位于今陕西咸阳)的墓碑,都出自睿宗的手笔。
在那个宗室往往遭遇杀身之祸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够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终,用《旧唐书·睿宗纪》的话说:“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睿宗)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
这说明睿宗确有过人之处。 让位给母亲的唐睿宗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杰,能在妻子被冤杀自己被诬告时从容镇静,要是有丝毫异常情绪就完了。当时,武则天已经想立武氏太子了,看李旦依然恭敬、孝顺,没有因为妻子被杀而疏远、记恨自己,就把诬告他的婢女杀了。
以后,李旦在十多年的拘禁中,教育儿女,抚养兄长的遗孤,不断历练,终成大器。
李旦为什么退位
公元712年七月,唐睿宗无法面对与平衡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争端,禅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每五天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
详为李旦登基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争权。虽然李隆基是太子,但太平公主地位特殊,又拥护李旦有功,所以控制实权。太平公主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七个丞相五个是她的门生;李隆基不敢惹太平公主,一点小事惹了她就害怕地忙去告罪。
铲除韦氏的政变是由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策划的,李旦是由他们俩拥立的,自己在政变中根本没出力,只是因为高宗之子的身份才登上皇位。李旦看到太平公主的势力较大,怕父子俩都受她的协制,就在她和李隆基之间玩平衡。
但是,太平公主越来越势大,又是武后和高宗之女,身份特殊,李隆基根本不是对手,李旦在无奈之下就选择逃避。再者,李旦也觉得李隆基有能力,就在登基三年后传皇位给他,自己做了太上皇。李旦虽然顾忌儿子李隆基,但认为儿子最起码比妹妹靠得住。
扩展资料:
李旦是唐高宗与武则天所生第四子,初名李旭轮,出生不久便被封为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因而深受父亲唐高宗的宠爱。开元四年(716年)李旦病逝,庙号睿宗,谥号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桥陵。
桥陵是李旦的陵寝,位于陕西省蒲城县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西南,以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并在地面上绕山筑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周长约13公里,保留有石华表、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四十多尊巨大石刻。桥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是唐代繁盛时期的代表,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旦
历史上唐睿宗李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物生平 李旦(公元662~716年),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轮,汉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于桥陵。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
两度为帝却三让皇位,怎么评价唐朝皇帝李旦?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唐睿宗李旦三让皇位,并非超然物外,只是把安全放在了第一位。他也不是不恋权,只是隐藏了欲望,这在第三次出让中淋漓尽显,咱们一会再说。先说前两次。
李旦让母亲和让哥哥事出无奈。武则天称帝呼之欲出,毫无存在感的李旦不让也没得选——哥哥李贤和李显的前车之鉴在那摆着呢,倒不如争取主动;让哥哥让的是太子位,武则天想立武三思,狄仁杰等人反对,提出候选人李显,李显曾在李旦之前为帝,人气和呼声都比他高,最重要的是武则天后来也属意李显,不让也得靠边站,自己提出反能避免尴尬。
两次主动出让,李旦给世人留下了“安恬好让”的美名。就连儿子李隆基对父亲的评价,也一直停留在“性恬淡,不以代事婴怀”的表层,没能看到父亲在保全策略中的精明和城府。而这些都在第三次让位时凸显出来。李旦二次登基沾了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的光,二人联合政变清除了韦后集团。太平公主还亲手将侄子李重茂拽下龙椅,推哥哥上位。李旦得了这个人情,此后“公主所欲,上无不听”,形成兄妹同台的政治格局——其实此前二人一直是政治盟友。
大权在握的李旦不再“恬淡”,终于表现出了对权力的渴望。他的重点防范对象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三子李隆基。时为平王的李隆基掌控着禁军,又因政变之功吸了不少死忠粉。迫于军政双重压力,李旦先立其为太子,而后又让他监国。但名为监国,李旦却只给了他任命六品以下官员的人事权,以及徒刑以下的司法判定权,显然存有戒心。后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因争权势同水火,本就缺乏安全感的李旦担心成为第二个李渊,不顾太平公主阻拦——可见这哥们是有主见的,以彗星出现为由,主动将皇位让给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
从表面上看,这次李旦沿袭了他审时度势的一贯作风,但实质上却是以退为进的策略。这从他对李隆基的政治交代中就能看出:“朕虽传位,岂忘家国!其军国大事,当兼省之。”一句话,离位不离职,大事我做主。而二人的称谓、办公地点以及权力的分配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事实:李旦仍称“朕”,李隆基称“予”;李旦在皇宫的正殿太极殿办公,李隆基在武德殿办公;李旦负责重大事项的裁定,以及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李隆基抓日常。这哪是退休啊,明明还是一把手。让位显然不是出自真心。
皇权受限的李隆基最终以讨逆之名发动二次政变。豪不知情的李旦“登承天门楼”观察形势,已归属李隆基阵营的宰相郭元镇淡定地告诉他,皇帝在执行你的命令诛杀逆贼。执行李旦的命令而李旦却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不言而喻。安全第一的李旦再一次认清了局势,主动交权、搬家,彻底告别了政治前台。
唐睿宗一生两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了皇兄中宗,时年22岁,与高宗登基时的年龄一模一样。不过,他第二次登基已经是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当年,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儿子少帝,即温王李重茂。两次即位相距长达27年。在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诡云谲,令后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称得上富有传奇色彩,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两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让天下”。
唐睿宗
一让母亲
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中宗皇帝为庐陵王的第二天。由于这时武则天的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身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为继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睿宗被立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她能够为睿宗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刘氏立为皇后,几天以后,又把睿宗的长子永平郡王成器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文明,大赦天下。这些都是睿宗作为皇帝的名分应该得到的,然而此时所有国家政治事务全由武则天一人专决,睿宗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同年,武则天又改元为女胸像俑光宅,一年用了三个年号。这似乎透露出,睿宗的母后武则天除了没有改朝换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经可以随心所欲了。
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发生了徐敬业扬州兵变和宗室越王贞等人的起兵。武则天一方面大开杀戒,威服政敌;同时又假意要还政。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诏复政于睿宗皇帝。睿宗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戏真做,坚决表示不同意,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转过年来的春正月,武则天把睿宗的几个儿子都封为亲王:如成义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范为卫王,隆业为赵王,俨然把睿宗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然而事实上,在武则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巅的过程中,睿宗这个皇帝只能是一个徒唤奈何的旁观者而已。
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载初元年(689)。这一年,武则天开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住4哟耍??吮芑洌?⒉嫉内?榫透某啤爸剖椤薄N?伺浜衔湓蛱斓恼?治改作,不久有数万人上表请愿,请求武则天实施改朝换代。当时,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对派纷纷遭遇杀戮和灭门之祸,武则天的政治经营已势不可挡。
处于政治波澜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刘?之死后不再发言的睿宗也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睿宗此举未必是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台阶,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则天表示同意儿子睿宗和群臣的请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为皇嗣,赐姓武,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但是不再给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为“轮”。皇太子也就成为皇孙,皇后刘氏也从降为妃。
睿宗第一次让天下,就这样完成了。
作为皇嗣的睿宗,日子也并不平静。不知什么原因,武则天宠信的户婢韦团儿看中了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发生私情。睿宗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会引火烧身,就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她。这样就得罪了团儿,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刘氏和德妃窦氏的住所埋了一个木头人,然后告发她们行厌蛊妖法,诅咒武则天。结果,在长寿二年(693)正月二日,刘氏、窦氏进宫朝见武则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处死,秘密地埋在宫中,无人知道她们的下落。梓宫秘密,莫知所在,睿宗再次即位以后,对二人都是招魂而葬。对于两个妃子的突然失踪,睿宗也不敢发问,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事发生。即使这样,又有人告发睿宗窦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亲庞氏有所不轨,庞氏被判处斩,差点丧命。出面替庞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党恶逆”的罪名判了绞刑,虽然最后没有被杀,也被革职除名。
二让皇兄
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中宗从房陵召回。睿宗“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显然,睿宗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认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按照长幼的次序,兄长被迎接回到宫中,就表明母后还是有意把兄长选立为继承人的。唐睿宗的推让,不仅说明了他的明理和识趣,也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立唐中宗,同时避免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谐。
结果,睿宗这次以皇嗣身份让位皇兄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为相王。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中宗封睿宗为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不到一个月,睿宗就上表辞让太尉和知政事,因为他态度坚决,中宗也只好答应。不久,中宗又别出心裁地把睿宗立为皇太弟,这显然与他推让皇位继承人的举动有关。对这一称呼,又因为睿宗的坚决推辞而作罢。
由于睿宗的谦让,他在中宗复辟以后的政治漩涡中,虽然屡屡遭受猜忌也能够保得平安。
三让儿子
景龙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几人集体商议并由上官婉儿执笔的中宗遗诏是由韦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而以时为安国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参谋辅政。后来,韦后的党羽认为不应该用相王辅政,实际上是韦后想仿效武则天把持朝政,把睿宗当作了一大障碍,是对曾经做过大唐皇帝和皇嗣的睿宗心怀疑忌。睿宗在先有中宗顾托遗志,而韦后自怀私心剥夺其辅政权力的时候,他也从没有正面争锋,一如既往地恭俭退让,避免遭到已经把持了朝政的韦后的陷害。这说明睿宗在躲避政治斗争漩涡的冲击时,具有寻常人不曾具备的高超本领。
由于倒行逆施,韦后最终走上了末路穷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废黜少帝李重茂,拥立睿宗重新登基。根据史书记载,在这场宫廷政变成功后,王公百官上表,认为国家多难,应立长君,认为睿宗众望所归,推举他即位。在少帝下诏让位的时候,睿宗依旧上表推让。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勉强同意。唐隆(7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即位于承天门楼,大赦天下。
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逊位,前后不足一个月,加上这期间还有韦后临朝,他实际上并没有掌握权力,所以无论是唐朝历史上还是在历史年表的谱系上都没有把他当作一任皇帝。
睿宗这次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把诛韦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景云。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个月的睿宗再次让位,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让位也宣告完成。
综观睿宗的三让天下,他一让母亲,应系情非得已;二让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让儿子,可谓实属无奈。不过,睿宗三让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惊无险,就连司马光也评价说:“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然而,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让”,倒也未必。只是他这最后一让,竟让出了一个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时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倒也不能不说是一大成果。毕竟,开元盛世的来临,是在睿宗之后的历史延续。
唐睿宗-“太极”功夫
“太极”,是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间的年号。景云三年(712)正月初一,睿宗拜谒了太庙的列祖列宗,第二天才在正殿接受了群臣的新春朝贺。之后,他又举行了南郊祭天大礼,大赦天下。“太极”的年号是在完成了这一系列举动之后才更改的。
这年五月,睿宗又在北郊祭祀,并改元为“延和”。也就是说,仅仅这一年,睿宗就使用了景云、太极、延和三个年号。而这一年中,睿宗作为皇帝也是饱受折磨,原因是他要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权力的平衡。虽然“太极”年号只使用了不到半年,但睿宗在这一阶段一直是在大耍太极功夫。
睿宗再次登基以后,在选择继承人时也犯过难。三郎李隆基因为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以及拥立睿宗有大功;而李成器(李宪)是嫡长子,睿宗第一次称帝时曾经被立为皇太子。在二人之间取舍,他一时也不便轻易表态。好在李成器明白事理,提出“国家安则先立嫡长,国家危则先立有功”,主动退避。
睿宗选立李隆基为皇太子以后,太平公主和太子之间就因为权力之争发生了矛盾,展开了较量。
太平公主自恃功高,企图独揽大权,同样因功而被立为皇太子的李隆基明察果敢,非等闲之辈,他们之间势必会有所冲突。很快,太平公主就发现自己低估了太子,不免对其过人的英武有了几丝忌惮。从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对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权势换一位暗弱易制的人取代他。
睿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间,遇事迁就,采取不偏不倚、摆平两方的平衡政策,不愿意也无法偏倚任何一方。每宰相奏事,睿宗总是会先问:“尝与太平议否?”再问:“与三郎议否?”当得知了公主和太子的意见以后他才做决定。
总之,睿宗既不开罪于太平公主,又同太子保持政治上的联系。太子、公主双方互为敌手,却对睿宗皇帝都有共同的政治需要;睿宗也正是在太平公主与太子的政治较量中保持着他的皇统地位。睿宗的太极功夫是希望能够在儿子和妹妹之间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点,希望彼此能够平和相处,他在这年五月把“太极”年号改为“延和”,其实已经隐隐约约表达了这样的期盼。然而,政治斗争的法则使他的这一追求化为泡影。由于睿宗对太平公主的支持,使皇太子在当时的政局中处境不安,以至于有人在太子面前故意说:当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而不知道还有什么太子殿下!太平公主结党营私,气焰嚣张,她与皇太子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并公开化了。
延和元年(712)七月,天象出现了异常。作为太子对头的太平公主一党借术士之口向睿宗报告:“根据天象,彗星出现预示除旧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灾,这显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东宫。”他们的本意是借天象唆使睿宗对皇太子的政治前途做出决定。也就是说,根据天象,睿宗要么传位,要么就应当另立太子,不然天灾就会降临。谁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决心“传德避灾”。睿宗还回顾了自己在中宗之世的经历:当时,他见天象屡有变化,曾力劝中宗择立贤子以应灾异,因中宗不答应自己还一连几天忧惧难安。
他说:“岂可在彼能谏,到了自己就不能呢!”由于他传位的态度坚决,不仅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没有效果,就连太子自己也闹不明白。李隆基急忙入宫觐见,连连叩头,请求父亲睿宗皇帝给他个说法。睿宗表示说:“你诛凶定乱,能安我宗庙社稷。现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虑!你若能尽孝心,现在机会来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睿宗向太子表达了自己坚决传位的意愿,并目送李隆基流涕而出。到这时,他似乎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然而,就在延和元年(712)七月睿宗正式下达传位制书同时,不甘心就此罢休的太平公主又提出让睿宗虽然传位,还应当“自总大政”。太平公主显然是想让李隆基做一个傀儡皇帝。
睿宗桥陵华表睿宗为了求得政治的稳定,他以让位终结自己这次短暂的帝王生涯。他的让位实际上是抛弃了太平公主,现在他当然就不能不考虑太平公主的意见。于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说自己传位以后要不忘国家,表示仍然过问军国大政,尤其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狱,要与李隆基共同兼理。到这年的八月初三日庚子,睿宗举行了正式传位的大典。他被尊称为太上皇,自称曰朕,发布政令曰诰、令。新君李隆基即位,他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自称曰予,处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而玄宗李隆基则每天在武德殿上朝,处理政事。到第五天,改元先天,大赦天下。
睿宗的这次传位给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下了隐患。
如果没有李旦的三次让位,唐王朝的宫廷风暴,能不能这么快结束,还真难说。正是因为有李旦的穿针引线,妙手转陀螺,唐宫中虽然布满腥风血雨,但是,这种风雨还只是局限在宫廷中,没有太多祸害天下老百姓。而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以来的良好社会风气还一直延续着,最终迎来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造就了辉煌强盛的大唐王朝。历史学家在评价辉煌的延续时,一般会认为这是武则天的功劳,并且给这位中国第一女皇以极高的评价。不过,我想说的是,这只是表面的。真正让唐宫不散架,不陷入唐末五代十国那样的纷争战乱,保持国家的元气,李旦的作用显然是被严重低估了的。
唐朝李旦是个怎样的人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初名李旭轮、李轮,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同母弟。李旦早年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于嗣圣元年(684年)被立为皇帝,但仅是母亲武则天的傀儡。他在武周建立后,被降为皇嗣,后复封为相王,参与神龙政变。景云元年(710年),在唐隆政变后被再次拥立为皇帝。他宠信妹妹太平公主,致使公主干政,与太子李隆基争权。先天元年(712年),禅位于李隆基,退为太上皇。李旦前后两次登基,共在位八年余,但真正掌权仅有两年,称太上皇四年。开元四年(716年)病逝,庙号睿宗,谥号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桥陵。
唐睿宗李旦的儿子叫什么?及资料
睿宗共有六子,长子李成器,次子李成义,三子李隆基,四子李隆范,五子李隆业,六子李隆悌(6),除第六子早亡外,其余五子之间的关系向来和睦,笃顺。
让皇帝李宪
睿宗长子,本名成器(六七九-七四一)。以皇位让于玄宗,史称让皇帝,封宁王。善画马。开元兴庆池南华尊楼下壁上有六马滚麈图,内明皇最爱玉面花聪,谓无纤悉不备,风鬃雾鬣,信伟如也。卒年六十三。
惠庄太子李撝
唐睿宗第二子,又名李成义,史称惠庄太子
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大唐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惠文太子李范
岐王(?-七二六),睿宗第四子。始名隆范,避帝讳去二名。初王郑,改封衞,降封巴陵,进岐王为太常卿,并州大都督,历州刺史,迁太子太傅。好学工书,爱儒士,聚书、画,皆世所珍。《唐书本传》
惠宣太子李业
惠宣太子(?—735年)李业,原名李隆业,避唐玄宗讳而改。唐睿宗李旦第五子,母王德妃,同母妹淮阳公主和凉国公主。后被诣为惠宣太子。李业始封赵王,后降封中山王,授都水使者。徙鼓城,兼陈州别驾,进封为薛王,为羽林大将军、 荆州大都督。因好学而授秘书监一职。开元初年,进太子少保,即拜太保,累任历州刺史。
隋王 李隆悌
隋王李隆悌、唐睿宗李旦第六子,始封汝南王。早薨去。睿宗追封这个长庶子为王、赠荆州大都督、可惜爵不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