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发源地是哪个国家?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扩展资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
陆路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国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印度大月氏贵霜皇朝等时代,其势力范围曾直接覆盖到西域诸地,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传入中国南方,如达摩,真谛等大祖师,均从海路直接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北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的五个发源地是哪里?
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只有一个,不是5个!
佛教发源地产生的原因:
过去世,燃灯古佛为释迦太子授记成佛,未来贤劫,汝当作佛。
有此因缘,所以释迦佛于现在劫贤劫,出世教化众生,所以诞生了佛教。
四大佛教名山:即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
佛教的发源地是哪?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乔达摩·悉多所创(参考佛诞)。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
传入中国: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佛教中的主要派别有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不仅在教义理论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实践方面。 对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把释迦牟尼当作教主,而大乘则把他当作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神。在修持方法和结果上,小乘追求个人的解脱,大乘则认为应以普度众生,成佛度世为最高目标。
从哲学的宇宙观来看,小乘主张"我空法有",而大乘则认为"法我皆空"。大乘佛教流行于中国、蒙古、朝鲜、日本、越南。因其是从印度向北传播的佛教,又称北传佛教。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因其是由印度向南传播的佛教,亦称南传佛教。在我国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区成为喇嘛教的形式,属于中国佛教的一支,称藏传佛教。
它于7世纪吐蕃占普松赞干布开始信奉佛教,至13世纪初,经宗喀巴改革而逐渐强大。藏传佛教有其独具的许多教派,严密的寺院组织和学习制度。
扩展资料: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
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灭后,圣典先是口口传诵,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原始经典后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这一系列的过程,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经中,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
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 ,其内容结构多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无常、无我的缘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诉他:“世尊所说,诸法是因缘的生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释迦牟尼佛
佛教的五个发源地是哪里?
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只有一个,不是5个!
佛教发源地产生的原因:
过去世,燃灯古佛为释迦太子授记成佛,未来贤劫,汝当作佛。
有此因缘,所以释迦佛于现在劫贤劫,出世教化众生,所以诞生了佛教。
四大佛教名山:即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
佛教的发源地是哪里
约在西元前五、六世纪左右,古印度迦毘罗卫国(位於现今尼泊尔)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梵Siddhrtha Gautama),出家证悟,创立佛教,世人尊称他是觉者佛陀。佛陀在印度恒河中游流域宣扬苦空无常、缘起解脱等教理,强调无论任何阶级都可以信奉他的教说。随後又建立了庞大的教团。
佛陀入灭以後,佛教经由佛弟子及印度佛教护法者阿育王、迦腻色迦王等的大力宣扬,普遍流传全印度,乃至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北经中亚诸国传到我国。十三世纪,佛教虽然因为回教徒入侵、印度教盛行,而在印度消失,不过,佛教仍继续流行於印度以外其他地方。首先,佛教传播到印度的邻国,其次传入非印度文化圈地区--中亚、中国、韩国、日本。佛教适应了当地的传统思想,而形成不同地区的佛教文化圈。至今,佛教历经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佛教亘古今而不衰,并成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是有其教义、信仰、文化、历史等因素的优越性,以及具有适应人类生存及精神指标的普遍性。因此,要认识佛教,若不理解其发祥地--古印度的地理环境、社会组织、宗教和思想渊源,则无法正确地了解整个佛教的发展史,以及其存在的意义。
印度位於南亚大陆,北与中国、尼泊尔及不丹接壤,东与缅甸、孟加拉及孟加拉湾相邻,南临印度洋,西滨阿拉伯海及巴基斯坦,历史悠久,文化渊远流长,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
印度总面积是三百二十七万五千一百九十八平方公里。由於其位於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岬是北纬八度,最北部的加湿米尔北端是三十七度,所以从纬度来说,印度的气候从热带到温带,型态多样。地理上,从喜马拉雅山以南,绵长的山脉、肥沃的平原、广大的森林与高原,甚至荒凉的沙漠,以及恒河与印度河流域等境内大小数百的河川,可以说,印度拥有种类繁多的地理特徵。因而矿物、动物、植物等天然资源的多样化,也是它的一大特色。
印度的人口众多,人种的组成也相当复杂,所以在印度的文化中,语言的使用多达二百二十馀种。在数百种族中,至今超过三千年历史的雅利安民族,在古印度文化传统中一直占有优势地位。其次,较重要的有居住於中央山岳地带的姆门达族,喜马拉雅地区的藏缅族(属蒙古系),以及南方的杜拉维族。这些民族都曾经居住於广大的平地上,後来遭到雅利安人驱逐而离开原住地。
自远古时代以来,印度的西北部一直是外来民族迁入的门户。西元前三千五百年到西元前两千一百年间,印度原住民从半游牧、畜牧,过渡到村社生活,只有印度河流域首先出现农业生活,形成了灿烂的哈帕拉文化。一般认为,哈帕拉文化的开创者是达罗毘荼人(Dravidians),他们在烈日下晒得黑而乾,体格矮小,崇拜蛇、大树和祖先,有农业、畜牧,还创造了手工业,促使商业的发达,并组织村庄和部落,也建造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已有相当高的文化。
在西元前二千年至西元前一千年间,原住在现在波兰到中亚之间广大平原上的雅利安人(Aryans),不断分支迁移各地,一支向印度河上游地带,一支向西南进入波斯,另一支迁移至欧洲。雅利安人本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皮肤白皙,个子高大,体格强健,善於骑马,使用铁制武器,以畜牧和狩猎为生,与伊朗人、欧洲人属於同一系人种,他们自认为比其他人种优越。他们使用的语言,叫做「梵语」。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平原後,发现这里气候温暖,水草丰美,容易生活,於是他们努力征服了比他们更早在这里的达罗毘荼人,而在印度河上游五河地区定居下来,开创了雅利安式的印度文化。
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到一千三百年之间,雅利安人的中心势力便移到恒河流域,渐知种植米和谷类,由游牧生活改为村落的农业社会,畜牧业退为副业。他们定居在这肥沃的印度平原上,又有奴隶代劳,食物丰美,人口迅速增加,社会上逐渐产生各种不同性质的行业,村落中的长老和对宗教有特别才能的人,则以祈祷为生;年壮力强的,训练武艺,专做武士;因为农牧的发达,也渐渐产生专门制造农具和武器的工人,与贩卖维生的商人。印度独特的文化便逐渐酝酿出来。
在雅利安人的社会组织日益发达期间,因为职业的分化和种族尊卑的观念,形成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虽然同是征服者,却又有贵族与平民的划分;被征服者,那就是被公认的贱族,他们就是遭受歧视和压迫的所谓奴隶。
征服者的第一阶级是婆罗门,这就是古印度的宗教徒,他们为了维持自身的权利,和巩固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把印度的社会分成四个阶级,他们自己列在第一。他们的权威、横暴,都靠著一卷《摩奴法典》,其他阶级的种族,要无条件的信奉和接受。
由於印度当时产生了这一种特殊的阶级,素来游牧人民那悠悠春梦似的生活,像在碧绿海水上飘浮的小船被击沈了。婆罗门用卑下的仪式、祭礼、梵咒,像枷锁似的束缚了五印的人民。
第二个阶级是刹帝利,这就是与婆罗门同样被尊敬著的王族。这些王族,就和我国当初封建制度下群雄割据的时代类似。
自古的国王,都是世袭的家天下,国家的土地、财宝,都好像是王族的私有品,别的人民都好像为他们服劳役而生的,印度当然也不会例外。
第三阶级是吠舍,这在我国就是所谓农工商的阶级,他们受婆罗门和刹帝利权势所压迫,连受普通教育的资格都没有,那是多麼的可怜!
第四阶级是首陀罗,他们是被征服者,他们被公认是为了使役奴隶而生到这世间来的。婆罗门说他们是初到人间来受生,是一种最下贱的人。在婆罗门金科玉律的《摩奴法典》裏第八章第二百七十节及二百七十二节就有这样的记载:「初生的人就是首陀罗,假若他们以骂詈的语言侮辱再生的人,那就要断他们的舌头;假若他们举再生人的名或姓出来侮辱,那就要用烧红的铁针插进他们的口中;假若婆罗门的指示他们不接受,那王者就可以命令用热油灌入他们的耳裏或口中。」从这裏就可以看出首陀罗地位的低落和生活的悲惨!
这以上就是印度当时的社会状态。农工商以及当地的土人,在婆罗门和刹帝利的支配压制之下,心中的怀恨是不难想像的。
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阶级悬殊的社会裏,他自己虽是刹帝利的王族,但他并不想用刹帝利的权威去统治人民,压迫人民。相反的,他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阶级森严的社会宣战。关於这个事实,後来到他成道时就有证明,他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的时候,就发出了「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平等主张,後来又有「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四海皆兄弟的宣言,佛陀慈悲平等的主义,终於给数千年来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带来了光明。
印度是一个文化古国,因为群雄拥兵自重,在思想界方面是极其发达,正有如我国春秋战国时代。
三千年前的印度思想界,虽是非常发达,但又陷入十分混乱的状态。因为,婆罗门教把传习赞颂和仪式,认做是一种专有的东西,把文句定得十分详密,义理说得十分幽玄,形成一种繁琐的神秘作风。他们处处称天意做事,任何事件都含著秘密。人民的智识总是要发展的,所以很容易引起脱离神话,走向理智去探索。後来有自然派的哲学兴起,就宇宙物质方面加以说明的,如地论、水论、火论等;另有一派,就宇宙抽象观念方面加以说明的,如时论、方论、虚空论等。从此各种思潮纷纷起来,复杂到极顶,一般人民更是给这搞得混淆不清。在这个时候,很需要宇宙的究竟真理指出人生应行的大道;在这个时候,很需要有一种圆满的革新宗教。佛陀生在这个时候,像一粒定水珠一样,把一塘混浊之水的印度思想界澄清,指示徘徊在歧途上的人们一条应行的大道。
因为那时的阶级制度的不平等,人的思想和生活极端的不自由,意志薄弱的人,在这个阶级制度之下,感叹身世的不幸,多倾向消极方面;意志坚强的人,就对古宗教起了疑惑,暗地裏发生了反动的思想。加之婆罗门教徒专横暴戾,处处丧失人心。因此,人们大都走上了两个极端的思想,一个是顺世享乐,一个是遁世苦行。顺世享乐的物质乐观主义,偏入於有;遁世苦行的精神厌世主义,倾向於空。这是当时思想界的矛盾,佛陀生当这个时候,眼看著这思想界不正常的发展,他就尽力的排斥这两种偏左偏右的思想。佛陀成道後对人生的说法,不偏於物质,也不偏於精神,而是发自一种缘起中道的思想。这种思想演为教说,救了当时的印度,也救了千万年後的我们。
佛教起源于哪个国家
佛教起源于尼泊尔。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
其实,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位于现今尼泊尔境内,所以佛教起源于尼泊尔。
扩展资料:
佛教观点
1、否定宿命论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
2、缘起论
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
3、反对自杀
佛教认为人身难得。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值木”,极为难得。对修学佛法来说,人身无八无暇、有十圆满,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
传印会长指出,佛教既反对杀生,也反对自杀,更倡导护生。
4、反对末日邪说
末日传言没有任何佛教经典依据,佛教是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的宗教,佛教徒不应该轻易相信和传播世界末日的说法。佛教宣称每天都是好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的发源地是哪
尼泊尔境内的原迦毗罗卫国。
佛教起源地现在属于哪个国家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扩展资料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
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的发源地是哪里,何时传入中国?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
一、先秦说
认为早在先秦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我国。如“周世佛法已来”说,把佛教的传入上溯到公元前10世纪的周昭王、穆王之世(《汉法本内传》《周书异记》)。又有人说孔子已闻“西方有圣者焉”。而据史料推算,孔子和释迦牟尼属同时代人,当时儒家、佛教均处初创阶段,中国和印度两国尚无交通关系,所以孔子和释迦牟尼相互知晓的可能性很小。《拾遗记》中也说:燕昭王七年(公元前317年)“沐胥(即印度)之国来朝……有道术人名尸罗……荷锡持瓶,云‘发其国五年乃至燕都’”。清代学者俞樾据此条认为此“乃佛法入中国之始”的记载(《茶香室丛钞》卷十三)。众所周知,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所以先秦时期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不大可能。
二、秦朝说
认为秦朝时佛教已传入中国。隋朝费长房在《历代三室记》卷一中说,秦始皇四年沙门释利防等一十八贤者携经来化始皇被始皇查禁。日本学者则根据《史记·秦始皇 本纪》中“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的记载,以“不得”为“浮屠”(佛陀、佛教的早期译法)之异译,也认为秦朝佛教已流行中 国。我国学者马元材在1943年撰文《秦时佛教已流行中国考》亦力主其说。岑仲勉先生一开始亦赞同此说,后经其多方 考证,认为上述材料是指伊朗的火教在秦朝传入了中国,而不是印度的佛教。总之,秦朝说还缺乏可信的论据,目前已无人提起。
三、汉武帝时期说
此说以东方朔答汉武帝的劫烧说最为著名。所谓劫烧说就是汉武帝开掘昆明池,挖到池底时发现黑灰,武帝就去问博学的东方朔,东方朔说他也不知道,又告诉汉武帝可以问西域人。所以当天竺高僧竺法兰来中国时,对黑灰深感疑惑的众人连忙请他解释这个现象,竺法兰答道:“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晋宋炳《明佛论》)。此事证实东方朔在汉武帝时已接触到佛教了。但是很多学者持异议,认为此说的根据不够明确。民国时代《中国佛教史》著者蒋维乔认为“我国知有佛教,应在武帝通西城后”。
四、西汉末说
持西汉末佛教已传入说的根据主要有:
1、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时期以后,佛教逐渐传播到印度西北地区、大夏、安息,并沿着丝绸之路向西域各国流传。据《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魏书·西域传》得知,西汉末年佛教又从西域各国传到了我国于阗、龟兹、疏勒、莎车、高昌等地区。
2、史称“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大月氏是西域佛教盛行之地,口授佛经又是佛教的传统作法和我国早期翻译佛经的通行办法,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内地的可信记载。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史学家均持此说。而吕澄先生则根据某些日本学者的考证,认为贵霜王朝前二代是不信佛教的,大月氏在贵霜王朝前,是否有佛教流传还值得研究,因此“伊有授经”之说是“更需要研究的”。
五、汉末东汉初说
也有些学者认为西汉末年伊存向景卢口授经虽然是确实的,但这只是佛教开始传入我国的正式记录,因未受到朝廷重视,未得到传播,所以当时还没有宗教性活动。直至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佛教开始在贵族阶层得到传播。当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皇家贵族刘英”(郭朋《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刘英“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因此汉明帝在给刘英的诏书中褒奖他“尚浮屠之仁祠,絮斋三月,与神为誓”(《后汉书·楚王英传》)。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把佛教视为“仁祠”,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它的态度,而汉明帝颁诏褒奖刘英正是封建统治集团正式承认佛教地位的明确记载,因此方立天等学者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应为两汉之际”(《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六、东汉初说
在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故事中,后汉明帝感梦求法说最为著名。相传在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夜寝南宫,梦见金人:身长丈六,飞绕殿庭,顶佩白光。次晨,汉明帝询问众位大臣,博士傅毅奏道:西方有神,其名曰佛,正如陛下所梦。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便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多人出使天竺、拜取佛法。行至大月氏国,正好遇到在当地传教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永平十年汉使梵僧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回到洛阳。汉明帝礼请二位高僧暂时下榻于鸿胪寺(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翌年,又敕命于洛阳城西修建僧院。这就是著名的白马寺(《理惑论》、《冥祥记》、《后汉记》、《高僧传》、《洛阳伽蓝记》、《魏书》)。此说流传既久且广,唐朝韩愈在上唐宪宗的《论佛骨表》中也说,“佛者,……自后汉时流入中国……汉明帝时始有佛法”。然而现在大多数佛教史家却怀疑此说。理由有三:首先感梦遣使本身就非常奇怪。明帝做太子就和刘英很接近,故理应知道佛教的存在,梦而见佛不能成立。其次明帝派到大月氏国求法的使节蔡愔(即张骞)为前汉武帝时代的人,在明帝前约一百六七十年。当时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法。还有替明帝解梦的博士傅毅,明帝时他尚是个少年,不可能在朝廷作官。日本学者镰田茂雄据此认为汉明帝感梦求法完全不是历史事实(《简明中国佛教史》)。有些学者在否定明帝感梦求法的传说故事的同时,对佛教是否在东汉初年已传入中国的事实进行了分析。严北溟认为佛教在东汉初年就传入了中国,但不能简单地确定在某一年内。任继愈则从当时整个佛教传布的形势,中国和当时西域诸国的交通等方面考察后,断定“佛教……开始传入当在东汉初年”。
中国佛教发源地在哪?
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位于今天的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公元前后,佛教就已正式传入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传统不同,佛教一传入中国即开始的佛典翻译事业,是以皇室官方组织高僧,严谨制度下的书面系统翻译。到了唐朝的玄奘法师遍参天竺数十国取经,并在大小乘各派均取得最高成就圆满归唐后,印度佛教大小乘各部派的主要经典之后都渐翻译到了汉地。
扩展资料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也有佛寺数百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