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贡献的中国公民。此前,华罗庚、吴文俊、钱学森等均获此殊荣。
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奖的联系区别是什么?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作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金额为五百万元人民币。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不是很厉害
这个奖自然是很厉害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之一。获奖成果由国务院批准,授予。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公民。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授予组织。
国家自然科学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国家最高奖。
国家最高科技奖,含金量高吗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亲自颁发奖章,你说含金量高吗??而且这些获得者都是中国科学院的资深院士,去年获得者(忘名字了)就是坐在轮椅上领的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象征,具有特别的“含金量”。该奖项必须符合三大标准:前人尚未发现或
D
实践仍是检验自然科学成果的唯一标准,排除①。真理在实践中反复检验,不断深化发展,②错误。国家自然科学奖9次空缺,从一侧面表明,人们对自然科学课题的研究受认知水平、客观条件制约,选出④。国家自然科学奖评价标准之高,意在创新和科学价值,故选③。
自然科学什么奖金最高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国家科技奖共分五大类: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奖。其中:
最受瞩目的自然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该奖须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由国家主席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为500万元人民币。
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奖金就少得多:一等奖为20万元,二等奖为10万元,特等奖为100万元。
为何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引发热烈反响?
1月8日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在科技界引发热烈反响。科技界人士表示,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各奖项“含金量”十足,自主创新正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型号总师朱坤表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求“新”是科研工作的灵魂,哪个国家抢占了自主创新的先机,哪个国家就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科研工作者们表示,将努力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继续加强自主创新,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意味什么?
日前,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显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这是该奖项12年来第8次一等奖空缺。 该消息虽然令人遗憾,但是笔者以为,我国自然科学发展不见得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悲观。科学从来都有自身规律,其进步往往不会按照科技奖励的年度时间表来进行,它不以时空和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国家自然科学奖虽然非常权威,但并非无可置疑,实际上对自然科学项目的评价说到底是由人的认识决定的。在既有知识框架下,一项科技成果的价值到底几何,哪怕最豪华阵容的专家团队都不能说万无一失,谁能保证那些未获奖的科技工作者没有在“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历史上掌握真理的哥白尼的“日心说”最初只是“邪说”和不可饶恕的“罪过”,而开启火车时代的内燃机车被讥笑为“不如马车快”。此外,国家都有自己的科学机密,不是所有科研目前都适宜对外公布,相关成果也许只有到解密的时候才能为世人所真正了解。因此,没有一等奖不等于没有名副其实的创新,是否有真正的一等奖要到将来才有答案,也许有一天,我们回首时才猛然发现:一个伟大的科学时代原来是开始于公元2011年的那个夏天或秋天。 与此同理,即使面对“一等奖年年有”的局面,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有理由保持审慎。实际上,自我标榜的诺贝尔奖的确做到了年年都不落空,但其和平奖早已沦为了不折不扣的政治工具,而文学奖和医学奖得主也有被指名不副实的。 尽管如此,12年8次一等奖空缺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自然科学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为此焦灼。实际上,这个问题在笔者看来归根结底就是“李约瑟之谜”、“钱学森之问”包含的内容。对此,国人已经从制度基础、思维方式、文化根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反思,很多分析笔者都同意。这里我认为有必要强调一点,那就是现在必须切实抛弃国家主导的科技赶超战略,必须切实坚持科技创新的市场化方向,也就是说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作为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推进宏观制度层面和微观技术层面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需要科学巨人而又产生科学巨人的时代。 未有天才之前必须有培养天才的泥土,科学巨人的孕育离不开培养其的沃土。我们高兴地看到,政府和民间都在积极努力推进科教事业: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陆续出台落实,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享受到政府科技奖励资金,以方舟子为代表的民间人士配合政府对科技造假学术腐败掀起“零容忍”讨伐运动。更让人欣喜的是,在信息科技革命时代,亿万中国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已经培养了批判思维习惯,他们崇尚真理、敢于挑战权威、绝不盲从,这是我们走向科技强国的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