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赏析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梁祝》几乎完全用音乐旋律,将梁祝所有的故事一一展现。聆听《梁祝》,就像在看一部电影,或在听一个故事,这就要归功于戏剧化的音乐叙事手法。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抗婚、楼台会??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曲作家都用旋律表现出来,且用叙事的手法将她们串联起来,这一幕一幕的音乐形象,向人们娓娓道来一个凄美的故事,使整部音乐作品一气和成、生动完整、极富感染力。
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小提琴与其他乐器的竞奏,如与大提琴的三次竞奏,与铜管乐的竞奏,这些更好的表现故事情节,使音乐形象更鲜明。
扩展资料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
“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梁祝》的音乐叙事手法,也是极好的借鉴了越剧的叙事手法。
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 分几段
(一)、呈示部 1 、 引子: 欣赏前设问:请同学们注意听,在音乐中有一种乐器模仿了什么动物的叫声?这段音乐的旋律使大家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播放“引子”音乐) 明确: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 2.主部:(播放“主部”音乐) 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3.连接部与副部:(播放“连接部与副部”音乐) 连接部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 副部: 设问:这一部分的节奏与前面的主题有什么区别?由此想象一下,这一段音乐描写了梁祝故事里哪一部分的情节?欣赏完后回答。 明确: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4.结束部:(播放“结束部”音乐) 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二)、展开部 这部分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这三个情节,在欣赏时老师做相应的提示:(播放“展开部”音乐) 1.“抗婚”: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虽然乐队全奏,曾给人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以铜管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了重大压力。 2.“楼台会”: 又是一个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哭灵、控诉、投坟”: 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三)、再现部 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 结语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的发展,精心构思布局,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听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理解和感受
我和楼上一样。每段拉着感觉都不一样。
开头的时候,不由地就想起俩人遇面时候的场景,有些感伤。
到第二段欢快点的音乐的时候,虽然心动但更多的是为接下来悲剧的发生而伤感。
到和弦那儿,感觉满轻快,满安宁的。
最后有种留恋不舍的感觉。。。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欣赏后的观后感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赏析《梁祝》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
作品创作背景简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间称为《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扩展资料:
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
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
鉴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鉴赏: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的发展,精心构思布局,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扩展资料: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艺术特色赏析
音乐名作赏析
《梁祝》以其婉约、大气、唯美、感人至深为主要特点,成为被世界所感动的著名乐曲,架起了一个中国与世界良好互通的桥梁,其艺术品位为世人所称赞。《梁祝》以中国四大著名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蓝本,向大家讲述了一个凄美的中国式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对同窗好友,女的巧扮男装,与男主人翁结伴求学,亲如兄弟,数年同窗,女主人翁深爱男主人翁,但男主人翁丝毫不知,只知兄弟情深。几年后,女主人翁被家人许配他人,在临别时,女主人翁借物抒情,暗示对男主人翁的百般爱恋,但男主人翁终不解风情。后来男主人翁终知实情,怀恨不已,抱病而亡。女主人翁闻讯后,全身戴孝至坟前祭奠,最终男女主人翁化作一双飞舞的蝴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对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了艺术提炼与加工,使之成为广为流传的世界名曲,也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对《梁祝》进行艺术赏析,有利于全面把握其创作特点、艺术品味,提高民族音乐素养。
《梁祝》将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高度浓缩为“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逼嫁”、“楼台会”、“投坟”、“化蝶”等七个主要情节,全面展示了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使受众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同时,得到艺术的熏陶。《梁祝》过门以拨弦声起,继而以悠扬婉转长笛承接,使观众进入一个出神入化的美好意境中,似入人间仙境,开启叙事大幕,并伴随着小提琴的演奏让观众由仙境步入人间,揭开人物的清晰形象。
管弦乐具有强烈的音乐演奏效果,《梁祝》中充分利用管弦乐的优势来总奏主题。大提琴代表的是男主人翁梁山伯,大小提琴和鸣奏出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当乐音逐渐舒缓,木管按原来旋律逐步消落。大提琴、小提琴、大小提琴二重奏等,把男女主人翁各自丰富的内心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轻快、激昂、激动、婉约、悲凄尽在音乐之中,成为各种乐器协调配合的成功典范。
在“楼台会”一节中,小提琴与大提琴的配合也恰到好处,小提琴委婉地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而当利用大提琴来倾诉爱意时,小提琴又在一旁随和。正当音乐轻松述说时,音乐篇章出现快速逆转,悲情逐渐走上前台,述说了男主人翁因不解风情,错失良缘而悲痛欲绝,最终梁山伯因过度伤痛而辞别人世。 在许多场景中,小提琴都被委以重任,主要进行叙事抒情,在祝英台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则以凄厉声调奏出了对梁山伯的无限爱恋与哀思,这其中夹杂着锣声、人声、哭声,祝英台纵身跳入突然爆开的坟墓中自尽,乐曲进而被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提升部分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乐曲的主旨得到提升与重现,男女主人翁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双蝴蝶,在花
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https://cpro.baidustatic.com/cpro/ui/c.js';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丛中自由嬉戏飞舞,演绎了人们对爱情与自由的向往,也热情讴歌了梁祝爱情的忠贞不渝。
呈示部。呈示部是主题依次在各声部做最初的陈述。开始时,引子部分一开始通过长笛来模仿鸟的欢叫旋律,接下来以双簧管引出春暖花开、山花烂漫的和美图景,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
主部采取先小后大,再合奏的方式,首先是利用小提琴烘托凄美的爱情主题;然后以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呼应,最后由乐队合奏,进一步强化了乐曲的爱情主题,展示了男女主人翁随着友谊的不断加深,而产生的恋情不断发展。 连接部借鉴了越调中的过门技巧,并进行了发展与创新,使得整个乐曲过渡的自然和谐,节奏旋律优美。副部则是一段节奏明朗、欢快、富有诗情画意的部分,旋律活泼、富于变化,并较多使用跳音的演奏方式,生动再现了男女主人翁携手同学、共读诗书、生活玩耍的快乐孩童生活。
结束部则采用了慢板的形式,同时又启用了小提琴与大提琴缠绵的对话,并使用时断时续的音调,形象展现了女主人翁情开初绽,羞涩不敢表白的矛盾心态,为后续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重要伏笔。
展开部。乐曲的展开部主要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等三个具体的情节。该部分充分利用了钢管、大提琴、小提琴、快板、慢板、锣钹等乐器及手段在表现各种情景、情绪等方面的优势和专长,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等场景下,男女主人翁的心理、情绪与爱恨情仇等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用钢管的特有节奏和较为阴郁的音调,给观众以思想上的重压,充分调动了落后的封建势力的凶暴残酷,以及对人性的摧残,衬托出了独奏小提琴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楼台会,采用了慢板的形式,同时,以大、小提琴进行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哭灵、控诉、投坟”一节中,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再现部。正如前段叙述的那样,再现部主要描述了“化蝶”的场景,是整曲的升华与凝练。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同时,以竖琴烘托美妙的意 境,最后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男女主人翁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为追求自由幸福,而双双化蝶离去,以传奇的终曲,留给观众美妙的艺术回忆。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听后感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之听后感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十分的喜欢他们的爱情,虽然经历了种种,生没能在一起,死后化蝶也完成了他们最后在一起心愿。
现在到了大学,选择了音乐欣赏这门课,老师再一次为我们上了一课,以前从没有听过一部完整的梁祝的曲子,有的只是它里面描写爱情的插曲,心里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一些感触。
全曲选用梁祝故事中的三个主要情节:相爱、抗婚和化蝶,作为音乐的三个部分。表现出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反抗。
音乐刚出现,给我的感觉是风和日丽,一片宁静,充满了鸟语花香的味道,把我们带到了大自然当中去,也真的仿佛亲眼见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遇的画面。
音乐中让我最喜欢的部分还是同窗三载,同乐同玩,把我的心带入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意境中,仿佛也看见了他们一起玩的场景。
以及在一大串的音乐铺垫后,祝英台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进行了抗婚,表现了祝英台英勇的反抗精神,向往破除封建宗法礼教,获得现实主义的心声,反衬了恶势力的凶狠残暴。紧接着一段凄美的音乐侵入我的耳朵,让我感受到了相爱而不能在一起的悲痛,梁山伯的死去,祝英台向苍天控诉,更是将音乐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最后以富梦幻色彩的竖琴,再现了开始的音乐,化出蝶,优美的旋律好象诉说事情的圆满结局,又似乎向人们展示了一副美丽的画面,优美音调似在说乌云已过,晴天到来,一片大好风光下已无哀怨情怀。让我看到了两只蝴蝶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他们再也不用被封建所束缚。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欣赏提纲
课题:《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教材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教学目的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
2、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教学重点: 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教学时数: 一课时(40分钟)
教具: 音响、录音带、投影片、钢琴、小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式)(5分钟)
“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下面请一位同学,用她那把心爱的小提琴来为我们演奏这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表演)
提问:“你在多次演出中都演奏了这首乐曲,你是不是非常喜欢这首作品?为什么呢?”(学生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作品创作背景简析(3分钟)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
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两个人物呢?(讨论)
这一民间传说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梁祝二人可谓是千年等一回。据史册记载,梁山伯是明朝的一个县官,因秉公办案,有“梁青天”的美称。梁山伯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桥镇。可是在挖掘墓地时,发现一墓穴,穴中有一块刻着“祝英台女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记载着祝英台的身世:“祝英台乃是南北朝时代的陈国人,一生行侠仗义,后来遭贪官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当地人们偷偷将其安葬于胡桥镇。由于梁祝二人都是为百姓办好事的人,人们便把他俩合葬在一起。从那以后,在民间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关于梁祝感人致深的故事。
三、乐曲的结构采用了欧洲古典传统的奏鸣曲式(见分析图)
梁山伯与祝英台(奏鸣曲式)
引子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结束部
下面依结构图欣赏作品(30分钟)
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
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
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下面我给同学们朗读一段“化蝶”的歌词。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四、总结(2分钟)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