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书谱》,下面是详解!
孙过庭的艺术特点
细观《书谱》墨迹,孙过庭既得二王笔法的真谛,又有所发扬、创新。全篇开始一段用笔沉稳。速去援来,应规入矩,就象交响曲的引子,意和气平;中间写得兴起,笔势渐转放纵,点画相连,钩环牵引;到了后段,随逸兴遄飞而达到高潮,只见笔下生风,波诡云谲,尽情挥洒。首尾三千余言,高潮迭起一气呵成,真是“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达到了“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化境。看《书谱》的用笔,流畅婉转中极富变化,“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映带俯仰,气脉贯通。笔端或轻如蝉翼,或重若崩云,刚中显柔,柔中寓刚,飞动轻继,意趣盎然。《书谱》笔法虽源于王羲之,但比王羲之更为隽拔刚断、富于变化。最具有特点的是横划、长点捺,先顿笔重按,后顺笔出锋,使一笔中陡然出现两种变化,波澜跌宕,神采顿生。右环转下作弧笔时,笔画末端由精转而出细锋,锋芒咄咄,精神外耀,宛如瀑布突然受阻,流水变细,从岩隙中急转而出。藏锋、露锋、中锋、侧锋,无拘无束,自然挥洒。其笔法、意趣、气韵颇近陆机《平复帖》和王羲之《寒切帖》、《远宦贴》,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书谱》的墨色亦燥润参差,前半段以取妍,温雅流美;后半段燥笔居多,“若柘槎架险,巨石当路”。其结构虽以平正为基调,但疏密聚散得宜,宽窄伸缩有致,在参差错落的章法中,更见浑然天成之妙。千百年来,《书谱》博得了众多书家的赞叹和推崇,其中以孙承泽说得最为公允,他说:“唐初诸人无一人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孙过庭《书谱》是自己撰文并书写的吗
孙过庭《书谱》是自己撰文并书写的。
初唐书论,最重要的还是孙过庭的《书谱》。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论,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孙氏主要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在《书谱》中一以贯之,对中国书法的"表情"本质做了科学而鲜明的揭橥与反复而深入的论述。
首先,孙氏在阐明由掌握篆、隶、草、章各体书写不同特征,进而上升为书写艺术时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就是说,在掌握了各体书写特征之后,还要以"凛"与"温"、"鼓"与"和"等各种艺术手段,使文字的书写具有"风神"与"妍润"、"枯劲"与"闲雅"等多种相反相成的阳刚与阴柔之美,才能升华到艺术的境界;只有进入了这种艺术的境界,才能实现书法"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最终追求,书法作品也才能具有"千古依然"、"百龄俄顷(书家一生中不同时期的情怀于书作中顷刻可见)"的长远审美效验。"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就是表达、体现作者的个性与情感,即表情达性。这里,孙氏一语道破了书法艺术的根本,这是有重大意义的。情感--这一中国书学的根本命题,在孙氏以前,除去东汉蔡邕《笔论》在阐述书法创作心态时提到"欲书先散怀抱",以及南齐王僧虔《笔意赞》在阐述如何体现"神采"时提到"心手达情"之外,向来无人论及,更没有人把它视为书法创作的根本追求,而孙氏竟破天荒地、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了书法这门表现心灵的艺术的真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书谱》到底都说了啥
《书谱》3700余字,共有47个自然段,分为 8个大段。
第一大段自《书谱》开头起,至“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追朔书法的源流,并对世人公认的几位祖师爷作一比较评说。
第二大段自“余志学之年” 起,至“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叙述自己毕生致力于书法研究及自己对书体、笔法、学习态度、方法上的认识体会,以供后学者采择。
第三大段自“又一时而书” 起,至“睹迹明心者焉。”分析书法作品的优劣,是具有其特定因素的问题,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四大段自“代有笔阵图七行” 起,至“非训非经,宜从弃择。”自叙其《书谱》中的取材选择之精,详析其取舍范围及所尊崇之重点,也涉及所研究的书体——真、行、草——并对当代流传的伪劣产品给予驳斥,启导后学。
第五大段自“夫心之所达” 起,至“纵未窥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说明书本无一定之体,随作者思想感情而变化风格;而思想感情之变化又必须与目前实际相结合,方能形神融合,心手相应。推其本源,仍须在心精手熟上用功夫。心精思则全局无遗,手熟练则下笔无滞,自然会言忘意得,翰逸神飞了!
第六大段自“若思通楷则” 起,至“慕习之辈,尤宜慎诸!”指出书法之进步会与年俱增,但亦不可存偏激之见、自以为是。断定自矜者必归失败,自卑者尚可发展。更指出不可以自己偶然有得而轻视古贤,目无余子,而致遣讥后世,学者要谨慎又谨慎。
第七大段自“至有未悟淹留” 起,至“得鱼获兔,犹吝筌蹄!”总说写字要各方面的适当配合,看似互相矛盾,却又相辅相成。虽然只是为一个字的小事,也要知道这是有机配合的整体,必须全面照顾到,才能避免偏向,损害整体艺术,才能达到高标,入而能出,推陈出新,使书法艺术获得新的发展。
第八大段自“闻夫家有南威之容” 起,至“垂拱三年写记”,全文完。表明对别人书法的评议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而不要只凭虚名的随声附和,或凭时代之古老而盲目赞誉,必须公平、求实。并以自身的经验作为论证,最后表出自己撰写《书谱》的内心想法及不与时俯仰的高尚作风,也等于对当时某些不良气息给以针砭。
学习孙过庭《书谱》应注意哪些问题
关于孙过庭的《书谱上》呢,我临习,大概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说点儿个人感受。
一是其中的部分理论是对的,比如人笔俱老,道技双修(大概意思吧);有些也引发争议,比如对王羲之书论的质疑,到如今还在争论不休,有的观点吧我觉得不明其意甚至是存在明显的错误,比如专攻一体,与张旭教颜真卿的“书之曰能,且功真草”明显不同,也许是为自己只擅长草书找了个理由。所以吧,咱家武断一回,给书谱内容一个结论:对七成、疑两成、错了一成。(这已经很好了,有些都不及格)
临习书谱呢,笔法上大概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熟,书谱的熟练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所以呢,书写速度偏向于快,也就是有滑和健的感觉;二是藏锋技术,还是要好好看仔细想想的,不赘述。也正是因为如此,后人把书谱列入能品。当然上面还有逸品和神品,比很多书绅要强得多。
孙过庭书谱分几部分每部分各论述什么问题
地位;经过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书法理论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演变,到了唐代应该是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而孙过庭的伟大和《书谱》的里程碑意义恰恰在于完成了这个集大成的任务,特别是在书法的研究立场与目标上,孙过庭对前代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精辟的观点。不仅如此,孙过庭《书谱》是一篇承上启下的巨著。一方面是他对前人的总结;另一方面是《书谱》之后的几个时代,尽管书法理论有众多的成果,但它们大多是将书法理论的某一方面趋之精细,基本上都没有超出《书谱》所划定的研究范围,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甚至许多观点都未曾超出过《书谱》。
价值:
第一,文章的起始是孙过庭的书法史观。
第二是孙过庭的书法本体论。
第三他又有“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的说法。
第四,孙过庭《书谱》中对书法家抒情观的阐释。
第五,《书谱》中的创作论。
第六,《书谱》中的技法规则论和书体论。
第七,《书谱》所揭示的书法学习观。
第八是孙过庭《书谱》中书法审美标准的确立。
第九是《书谱》在行文过程中所调用的辅助性学科。
第十是《书谱》的行文方式与方法。
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哪个好,哪个更...
为唐孙过庭述历代书法和论书法变迁的专著。据闻原有三卷,但传世仅有上卷。纸本,草书。纵二十七点二且米,横八百九十八点二四厘米。三百五十一行,三千五百余字。衍文七十余字;〖汉末伯英〗下朗一百六十六字,〖心不厌精〗下阙三十字。此帖结体遭美,草法周祥,论书精辟,为有唐书坛巨制,后世奉为圭臬。
宋米芾云:〖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孙承泽云:〖天真潇洒,掉臂独行,为有唐第一妙腕。〗铃有〖宣和〗、〖政和〗、〖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梁清标印〗、〖安岐之印〗、〖乾隆〗、〖嘉庆〗、〖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帖前宋徽宗泥金书签〖唐孙过庭书谱序〗七字。曾经宋王巩、王铣、宣和内府、元焦达卿、明严嵩、韩世能、清孙承泽、梁情标、安岐、清内府等收藏。后归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俗称〖真迹本书谱〗。刻本历来有〖薛刻本〗和〖安刻本〗。另有〖太清楼本〗、〖嘉靖本〗、〖停云馆本〗、〖王烟堂本〗、〖钱氏多刻本〗等。《宣和书谱》、《书史》、《清河书画舫》等著录。
过庭《书谱》草书,当为规矩作草之范本。虽然亦以萦绕为主,但绝不故意造作,简约原则仍然未泯。尤其两字连绵者不多,偶一为之,益增流美。使转有连有断,极有节奏展次。用笔以圆笔宛转为主,间有方笔亦多情致。特别后半更见飘逸,顺文直下,一泻而成,字随笔转,笔以情动,可谓从心所欲矣。
学草书者,从《书谱》既可增益书学理论修养,又可窥得草法使转,望能于此多驻时日,加意摩娑为好。
孙过庭《书谱》是下面哪个朝代的作品
孙过庭《书谱》是唐代的作品
孙过庭(646~691),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名虔礼,以字行。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
孙过庭“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于翰墨间”。他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著名。孙过庭传世书迹有《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三种,都是草书墨迹,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书谱》。
著《书谱》2卷,已佚。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有墨迹《书谱》传世。
孙过庭《书谱》是下面哪个朝代的作品
孙过庭《书谱》是唐代的作品。
孙过庭(646~691),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著《书谱》2卷,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书谱(杂志)
《书谱》,是香港书谱出版社出版的著名杂志,与唐代孙过庭的书法理论专著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