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古文字》,下面是详解!
中国的古文字有哪些
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小篆等。
1、金文
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2、籀文
籀文(zhòuwén)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籀文或"大篆"、"籀书"。籀文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3、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4、石鼓文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 ,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5、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文字
如何认识古文字?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董 珊 这个问题所问,实际是考释古文字的基本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可靠性。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在此试着简单解释一下。◎上面举出的“壶”、“姜”、“牧”、“器”等字,是西周铜器铭文,《说文解字》等字书对它们进行了隶定,隶定后都见于小篆。虽然它们的样子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相差很远,但是经过这样的隶定,再将隶书转换为今天常用的楷体字,我们就可以认识大部分常见的古文字。 汉语古文字的发展,分为先秦时代的古文字阶段(包括殷墟甲骨文、两周金文以及战国竹简文字等等)和西汉以来的隶楷文字阶段。隶楷字体的文字,或被称为“今文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转变的历史背景,是秦统一文字,即规定以小篆、隶书取代六国文字。用今天认识的今文字去解释不认识的古文字的音、义,这个过程称为“考释古文字”。考释汉语古文字之所以成为可能,其前提条件是:古文字所记录的语言即汉语,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历代古汉语文献材料,而且今天所用的现代汉语及其汉字,与古代汉语及古文字,是一脉相承,绵延未绝。汉字是一个记音的符号系统,每个字都有形、音、义三要素。全部了解这三要素,才算得上“认识”这个字。对于甲骨文中的某一个字,我们已知其字形的写法,待知的是其结构方式,和它在上下文中的音与义。考释古文字的过程,乃是根据古字形去认识古字音与字义的过程。所以,由字形结构出发,是考释文字的基本立足点。古文字字形与今文字字形的关系非常复杂。根据像《说文解字》这样提供一整套小篆与隶楷文字对应关系的字书,把笔势弯曲的古文字通过规则转写成隶楷形态的今文字,这个过程称为“隶定”。 许多古文字,经隶定以后,就直接可以通过字书查到字音与字义,这是一种最简单、常见的情况。汉字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独体字也可以成为偏旁,隶定的过程,可以提供一整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偏旁演变规则。还有不少古文字,每个偏旁都可以隶定,但这些偏旁组合起来的字,不见于字书。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分析这个字的结构方式,是表意字?还是形声字?如果是形声字,那么该字读音通常与其声旁相同或相近,这就知道了它的读音。如果是某个不见于字书的表意字,情况就比较复杂。表意字有时作为形声字的声旁出现,或者作为韵文的韵脚文字出现,都可提供其字音方面的线索。上述分析方法,主要是“偏旁分析法”。这种方法根据已经总结过的一整套字形演变规律,逐步建立从古文字到小篆再到今文字渐渐演变的清晰环节,进而达到通过字书认识其字音、字义的目的。有人戏称:古文字的演变过程很像变形虫。汉字字形的演变史,可以粗浅地理解为“积非成是”的“错字”的历史。试想:如果每个时代每个人都能谨守前代字体规范,那么至今我们所用仍是古文字系统,就不会有隶楷文字阶段了。 古人不但写“错字”,也常常写“别字”。别字就是用某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某个通行字,也就是“通假字”。古文字的字形和字音都是形式,这个字所表达的内容,即在其上下文中的用法,才是最重要的信息。字音是建立字形与字义(词义)的桥梁。有时,某个古文字的字形、字音都是已知条件,但根据字书、传世文献所提供的字义,在古文字材料的上下文中,却不能读通。这也是很常见的情况。这时候就要考虑,古人在此写了个“别字”。根据历史语音学中上古音演变的规则,把这个字改写成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从而使上下文义豁然贯通,这叫做“读破假借”。由字形与字音联合推求字义,是考释古文字的另一基本方法。上述两种方法,一是分析字形的历史演变,一是分析字音的历史演变,其方法很像是纠正错别字。此外,综合多种语境线索相推勘,也常常为考释古文字提供线索。有些待识字在不同文例中出现,不同文例往往从语义角度为文字考释提供不同的方向,划定不同的范围。一项正确的考释,需要读通所有文例。所以,多种文例的互相推勘,可以得出这些范围的交叉点,从而得出唯一正确的答案。当代古文字学的考释工作,既有文字学内在的方法,即结合文字形、音、义分析手段互相推求;也常常结合语言学、考古学、历史文献学等多学科的分析手段,科学化和系统化程度很高。如果缺乏专业逻辑训练而侈谈考释文字,就难免陷入错误的泥沼,难以自拔。古文字的考释,是用当代语言逻辑解释记录先秦汉语的文字系统。考释结果的完善可靠与否,检验的标准是能否读通上下文,尤其是能否读通不同语境的上下文。但是,即便是能满足已知所有文例的解释,也不能说就是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新的资料仍在不断地出土,已知的古文字材料中还存在不少音义不明的待释文字,检验是一个历史过程。“理有固然,事无必至”,因此,学界也常常有根据新资料和新发现对前人考释结果做出修正的情况。虽然如此,一个方向正确的考释,有时或者仍非正解,但亦不会相距很远。所以说,古文字考释是一门很强调方法论的学问。
古文字的八种神秘文字
一、仓颉书:此书历来被书法家疑为汉儒刘歆所作。而学者刘志一经多年研究认为,此书应是用古彝文书写的一段彝族先民祭祀的记录。
二、夏禹书:据有关专家研究,书中共12个字,有5 个是古彝文,7个是汉甲骨文。
三、红岩天书:亦称《红崖天书》。在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晒甲山崖石壁中,有一块长达百米,高约30米的巨大浅红色石屏,上有数十个铁灰色的符号,大者如斗,小者如升,若篆似隶,古朴瑰丽,被国内外学者称为《红岩天书》。
四、巴蜀符号:在四川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器物上,发现有150个不同的图符,统称"巴蜀符号"。 中国学者钱玉趾认为这些符号可能是2400多年前的一种拼音文字,与彝族的拼音文字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五、东巴文字:这是千余年前云南纳西族先民创造的原始象形文字,有"活着的象形文字"之称。纳西人于木石之上刻画,名之为“森究鲁究”(意即木石之痕迹)。
六、岣嵝碑:文字原存衡山,现置绍兴禹庙的“岣嵝碑”,碑文似篆非篆,书法奇古。有的学者认为是大禹治水的记功碑。
七、夜郎天书:在贵州省赫章彝族地区新近发现。专家所称的"夜郎天书"共有4480个字,以毛笔烟墨书写,如草似篆,笔画盘旋弯曲,字形粗细不一,疏落有致,自然流畅。
八、仙居蝌蚪文:浙江省仙居县淡竹乡一个高达128 米的陡壁上,发现有人工锲凿的日纹、虫纹和蝌蚪文。传说是大禹治水留下的记录,专家认为蝌蚪文是一种象形文字。
扩展资料
古文字的最早历史: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
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4600~3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
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东夷文化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论证是汉字的源头。
前期骨刻文的特点是,骨片上的字数少,难有超过10个字的骨片,字的造型图画性很强,有的字很复杂接近绘画。如果按照文字六书划分,应该仅有指事字和象形字,处于文字产生的初始时期。
后期骨刻文大约距今3300年--3700年,处在岳石文化时期和商代早中期。后期骨刻文逐渐增多,一片骨头上十几个字常见,多的有50--60个字,形成一篇篇文章。这时期可能出现了会意字。
字体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增强,与甲骨文造型相似,证明后期骨刻文已发展成较成熟的文字。其使用年代的下限和甲骨文直接衔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文字
世界有四大古文字,甲骨文是的,还有什么?
1、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由苏美尔人所创,是已知最古老的拼音文字。
公元前3400年左右,楔形文字雏形产生,多为图像。公元前3000年左右,楔形文字系统成熟,字形简化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
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
楔形文字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其语言,但这些语言之间并不一定属于相同关联的语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国同样采用楔形文字,但这两个语言是与苏美尔语无关的印欧语系。
另外阿卡德人虽然也采用楔形文字做为书写工具,但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差异相当多。字形也随着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
2、古埃及象形文字
古埃及象形文字,距今5000多年前,古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即埃及文字,埃及文字是最古老的文字,由法老王那默尔的铠甲关节板上的最早期象形刻记起(公元前3,100年),到现在用在教堂内的古埃及文字。
后来被欧洲人称作Hiérpglyphe——这是希腊语“神圣”与“铭刻”组成的复合词,意思是“神的文字”,即‘’神碑体‘’。通常书写在一种称作‘’纸草‘’(papyrus)的纸张上。
古埃及人认为他们的文字是月神、计算与学问之神图特(Thoth)造的。古埃及语属于闪-含语系埃及-科普特语族。这个语族最早的语言是古埃及语,就是我们见到的象形文字所记载的语言,到大约4世纪,它演变为科普特语。现在,科普特语还用在宗教仪式上。
3、玛雅文字
玛雅文字是美洲玛雅民族在公元前后创造的象形文字,盛行于5世纪中叶。玛雅人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玛雅人也是玛雅文明的创造者。
玛雅文字是少数迄今为止尚未被全部破译的古代文字之一。玛雅文字非常奇妙,它既有象形,也有会意,也有形声,是一种兼有意形和意音功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和声音的联合体,玛雅雕刻文字既代表一个整体概念,又有各自独特的发音。
4、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商朝时期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扩展资料: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发现:
1798年,拿破仑将军远征埃及,这场对尼罗河谷的出征可谓损兵折将,然而,却使世人得以重见歌珊地湮没2000年的珍宝。法国远征军先在开罗的一处神庙附近发现了后来被称作“埃及艳后之针”(Cleopatra’s Needle)的方尖碑 。
随后在1799年,法国远征军官布夏尔在埃及罗塞塔地区附近,发现一块非同寻常的黑色玄武石碑,碑体为磨光玄武岩,上面刻着三段文字,分别由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通俗体文字、希腊文组成。
学者们大胆假设:这是同一篇文献的三种文字版本。而其中希腊文为所人们认识,在正确地译出那段希腊文以后,再设法找到希腊文字和那些象形文字之间的关系,由此,揭开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谜便拉开了它的序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楔形文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埃及象形文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玛雅文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甲骨文
年的古文字怎么写
古代“年”的写法有很多种,最早的是甲骨文,后来先后出现了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下图自左至右分别是甲骨文、大篆、小篆和草书。
中国古文字是怎样的?
甲骨文是迄今可考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它产生于殷商时代。因为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比之现代文明社会要愚昧低劣得多,当时的宫廷贵族迷信鬼神,认为它们才能预知未来。所以,在遇到生老病死和战争疾病等重大事件时,都要去叩问神灵。他们在龟甲或兽骨上钻孔、灼烧,根据纵横交错的碎裂纹路进行占卜,以此判断吉凶。而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占卜目的和结果之文字就叫甲骨文,又由于是占卜之辞,甲骨文也称“卜辞”。
朝代更迭,多少英雄美人都朽成了尘土,甲骨文也已沉埋在遥远的时光中,要不是金石学家王懿荣得了一场疟疾,或许甲骨文要永远地守着旧曰繁华继续寂寞下去。
清光绪二十五年,在北京做官的王懿荣因得疟疾,遍请名医。根据医嘱需服一味“龙骨”,他派人寻遍京城各处药铺,最后才在宣武门外菜市口的鹤年堂买到这副中药。当他打开纸包一看,却发现“龙骨”上刻着各种奇异的符号。凭着扎实的金石学功底,王懿荣认定这些符号绝非自然纹路,看出很有规律,像是人工所为。敏感的他不顾疟疾缠身,派人将铺子里的“龙骨”统统买回来,然后他与好友、《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共同考证鉴定,得出结论,认为这是商朝时期的遗物,从此揭开了中国最古老文字之谜。这之后,金石学家罗振玉、王国维和一些历史学家对河南安阳西北五里小屯村一带进行考证,认为此处便是商朝的国都——殷的所在地。从1928年起,国家十余次组织科学发掘,出土十余万片甲骨文,发现自殷王盘庚迁都至纣王灭亡270余年的历史,为研究历史、古文字和书法艺术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而且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一千多年,改变了当时学术界所谓“东周以前无史”的说法。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让我们了解到那个久远年代的文化风貌,对汉字的源头有了一种清醒的认识。甲骨文文字成熟,刻画精美,结构匀称稳定。它脱胎于绘画图形,象形的比重比较大,从字形来看,已具有了后世方块汉字的基本形体,初步奠定了汉字线条艺术的基础。它既体现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六法”造字方式,又表现了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三要素”。其生动的象形、古拙的笔触为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开出一脉清泉,引得后世汉字书法以此为源头,历经几世演变而成体系。因此,甲骨文也被称为“汉字书法之始祖”。
如果说甲骨文奠定了中国书法的线条基础,那么钟鼎文则巩固了方块字的间架结构。与甲骨文不同,钟鼎文不是殷商时期刻在甲骨上的卜辞,而是商周以降刻在或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又被称之为“金文”。与甲骨文的内容不同,金文所记载的大都是天子的功德、国家的律令、诸侯的言行以及当时重大的讨伐、征战、祭祀活动。
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在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统称为“甲金文”;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它们都属于大篆的系统,或称为“籀文”,也就是后来由周宣王之太史籀规范下来的字体。但是,与甲骨文相比,金文有意识地省去了甲骨文中的图画成分,字的描摹性特征也明显减弱,一些在甲骨文中直接描摹事物本身形象的字,在金文中已演化为由线条交构而成的距离事物原型很远的“字”,比如在甲骨文中,“犬”、“豕”、“兔”、“虎”、“象”等表示动物的文字,多数都还画成有首有尾有肚腹的样子,而在金文中它们都一律减省了肚腹部分,首和尾的表现也不十分明显。在写法上,金文的书写已在追求整齐规范的外部风貌,纵向自动成行,横向更是有意识地排列,字体的大小也更为接近。在造字上,形声字在金文中的比重迅速增大,明显居于主导地位,这意味着金文已基本脱离了象形图画的束缚,越来越向纯粹的线形符号靠拢。由于金文是刻画或铸造在钟鼎上面的,其刀刻的功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端庄古拙,沉稳浑厚,不仅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到以后的篆刻艺术。时至今日,不仅书法家中有专攻金文者,而且篆刻家中也有专攻金文者。
甲骨文盛行于殷商,钟鼎文盛行于西周,石鼓文流行于东周。这三种文字相递承继,最终确立了汉字书法追求线条也美的艺术特性。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因其被刻写在10只鼓形的石头上,故而也称之为“石鼓文’,世称“石刻之祖”。北宋大观年间,石鼓全部被移到了首都开封。到宋徽宗时,又下令用黄金填满刻文,以示珍贵。元代以后,这些石鼓被移至北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一只鼓的字迹已经磨灭,其余九只鼓也有残缺。每鼓四周都刻有一首四言诗。共10首,其诗修辞、用韵、诗风均与《诗经》相近,后人推断当是《诗经》时代的作品。这10首诗原有700多字,现仅存200多字,内容主要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文又称为“猎碣”。
石鼓文属大篆,其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趋于方正丰厚,“若星辰丽天,皆有奇致”。石鼓文比金文更加规整精练,间架结构也更为匀称疏朗,是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由于是刻在圆形的石鼓上,其笔画多为曲线,字体大小如一,显得朴质自然而又端庄流畅。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自甲骨文至金文再到石刻文,书法的意味在一步步地凸显出来。甲骨文主要用于记录,以实用价值为主;金文范铸于礼器和兵器之上,虽有装饰的意味,但观赏起来多有不便:与那些间或铸在底部、刻在腹中或藏在盖底的钟鼎文不同,石鼓文一览无余,便于欣赏,有着更高的观赏价值。于是,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临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誉。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很推重石鼓文,其后历代书家都将它视作早期篆书的法则。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主要是得力于石鼓文才形成自家风格的。明代大收藏家安国收藏有10种石鼓文拓本,自称“十鼓斋”。其中最佳者为北宋拓三本:《先锋》、《中权》、《后劲》。这些均是世界上保存字数最多、最好的拓本,现皆流失到日本。
老`字的古文字咋写?
"老∥这个字古文字咋样的?...
"老∥这个字古文字咋样的?
甲骨文二例,像老人持杖之形。金文则改杖为匕。战国文字承金文而来。缘於今之老字,源自篆文,故特以此为说。篆文老作,由、、三字构成。三字隶定作人、毛、?,毛代表人的须发,人表示主体,?是化的初文,代表变化。三字相合,以表须发变白,而此正是老人的特徵。老和人、毛、?没声音关系,在六书中属於异文会意。
古文字演变的几个阶段
古文字指的是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还有蝌蚪文。古文字在历史中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古文,是上古时代的文字,也是古代人民陆续造成的文字的总称。
《汉书· 艺文志》尚书类后序:“古文《尚书》者,出于孔子壁中。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以其出于孔子壁中,故称“壁中书”。因漆写的笔画,头粗尾细,形似蝌蚪,故又称“蝌蚪文”。
这些古文,包括了庖羲氏所作的“龙书”,神农氏所作的“八穗书”,黄帝所作的“云书",少昊氏所作的”鸾凤书“,帝喾所作的“仙人形书”,仓沮时代刻石(二十八字),唐虞时代的字形(六字),夏代的《琱戈铭》、《钩带铭》、禹篆二十字、《岣嵝碑》等不同的古文。除此之外,尚有所谓“奇字”一种。奇字,就是古文中比较奇异的字,或谓就是壁中古文的异体。
以上所说各种古代文字,仅是史书上的记载,且久己失传,实无从稽考。纵有迹象,都为六国诡文,篆势奇谲,殊难辨认。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4600~3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东夷文化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论证是汉字的源头。
前期骨刻文的特点是,骨片上的字数少,难有超过10个字的骨片,字的造型图画性很强,有的字很复杂接近绘画。如果按照文字六书划分,应该仅有指事字和象形字,处于文字产生的初始时期。
后期骨刻文大约距今3300年--3700年,处在岳石文化时期和商代早中期。后期骨刻文逐渐增多,一片骨头上十几个字常见,多的有50--60个字,形成一篇篇文章。这时期可能出现了会意字。字体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增强,与甲骨文造型相似,证明后期骨刻文已发展成较成熟的文字。其使用年代的下限和甲骨文直接衔接。
甲骨文是目前见到的最早而且较系统、成熟的文字。其形成于殷商时期。较更早期的陶文及刻在甲骨上而得名。因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里,故又称“殷墟文字。”系由清末金石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作为中药的“龙骨”上首先发现,并确定为汉文字的。因其所刻内容多为占卜、祭礼等,故又称卜辞。甲骨文是用比较类利的刀具契刻于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因而其特点突出,笔画以直冲的横直斜线为主,间有曲弧线。笔画瘦直,刀锋毕露。对称是甲骨文字结字的特征,如中、羊等。同时其形体不够固定,笔画有多有少,写法也有正有反,如:趾写成 或 ,虽然结字较方正整齐,但其行文程式不一,有时依刻纹路而变,而且笔画直硬,方笔居多。
此甲骨文为商代(公元前约十二——十一世纪)遗物,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它是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的。字形大小不一,分行布白自然,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放逸得当,严整娟秀。刀法亦有方圆肥瘦之别,各字随物异形,纯朴和谐。
籀文又称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石鼓历经沧桑,南迁北移,几经辗转,文字大多剥落,至今仅存清晰字数个,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书法特点是:书法浑厚自然,用笔园劲挺拨,结体方正,规范严谨,形体上较完备。它上承金文,下启小篆。是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书体。籀文以《石鼓文》和《诅楚文》为代表。
石鼓文,为战国时期秦国石刻,因其形状似鼓而得名。又因其文字内容记述狩猎之事,故又名《猎碣》,也有因其地名而称《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石鼓于唐代出土于天兴三畴原(陕西宝鸡市凤翔三畴原),历以风雨沧桑,终得以保存。清高宗为更好地保护原鼓,令人仿刻了10鼓,放置于太学,现信鼓在北京国子监。
石鼓共10只,高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花岗石质,圆顶平底。每鼓分别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由于年代久远,辗转周折,目前石鼓上的字多已剥落,有的石鼓已一字无存。
石鼓自出土以来,历代倍受青睐,受到历代帝王主史家、书家的重视,考证甚多,且多有拓本流传。自唐贞观以来,论书者均以石鼓为史籀笔迹。从书法的角度看,石鼓文“如金细委地,芝草团去,不烦整裁,自有奇采”(康不为语)。从所见字迹看,笔画粗细基本上致,圆活奔放,结体严谨,古茂遒朴而有逸气,为古文向小篆过渡的典范文字,被后世学篆者奉为临习正宗。
诅楚文为战国前期秦国刻石。是秦王诅咒楚文之文。详细年代及书刻、人物尚无定论。传诅楚文共三石,其一为“巫咸文”,初得于凤翔,326字。其二为“大沈厥湫文”,初得于甘肃平凉,318字。其三为“亚驼文”,为洛阳刘氏所藏。
现所见的诅楚三文均非原石,而是经后人整理摹写的。三文文体相近,向以“巫咸”为精,其笔迹超凡入妙,字法精工入微,实可与石鼓文相媲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字体也不断地在演变。从殷商到秦统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文是铜器铭文的通称,古代的铜器多为钟鼎,所以也叫钟鼎文。金文笔画也比甲骨文丰富多了,大小匀称,也有了行款,并有了一定的装饰性。
金文系指铸造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字有凹凸之分,凹为刀刻,呈阴文,凸为先用刀刻模型,然后浇铸呈阳文。起源于殷商,盛行于周代。金文的多为记录礼典、征伐、约契等。是承甲骨文体而又有新发展的文字。其特点是笔画线条浑朴自然,结字壮美多姿,字体渐趋整齐雄伟纯朴。但因字体笔画尚未完全固定,往往一字,笔画和写法也各异目前可见到铸造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较多,浩如烟海,比较有代表性的《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
大盂鼎系西周康王(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十世纪)时期的金文。清道光初年在陕西省郿县礼村的沟岸中出土,今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此鼎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耳直对称、圆底柱足,造型端庄凝重则迄今为止出土的西周时代形制最大的著名鼎器。内壁刻铭文9行291个字,记周康王23年,在宗周向盂叙述文、武、成三位先王的立国经验和殷王亡国的教训,告诫盂应效法祖先, 忠心辅佐王室,盂为感谢王命,于是铸此大鼎,以记其事。
大盂鼎为西周青铜器之重器,且铭文数量多,字大,笔法方圆并用,粗细富于变化,起止锐圆因势而异,体势严谨,遹瑰隽美,流畅宏灵,行气款形齐整,纵横疏密相当,实为西周前期金文典范。散氏盘,又名矢人盘,西周厉王(公元前857~前842年)时盘器。清乾隆年间出土,旧藏乾隆府内府,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盘高20.6厘米,口径为54.6厘米,铭文19行357字。记矢人将田地划付散氏所订约契,故而得名。是研究西周土地制的重要资料。铭文大字,笔法、结字和章法意态恣肆,奇趣横生。字大多取横势,这与大多取纵势的铭文不同。字的重心突左突右,给人跳跃感。因而其章法上也出现了变幻多端的现象,给人以行止裕如,气象飘逸之感。为西周晚期的重要铭文资料。毛公鼎为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时期的金文鼎。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县出土,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鼎通高53.8厘米,口径为47.9厘米,形制圆腹,足为蹄状。腹内铭文32行497字,是迄今发现的铭文最长的铜器。铭文记天下四方动乱,周王策命毛公文厝辅助王室,并赏给酒食、衣服、车及武器,仪仗等物: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和实物。
铭文笔法严谨,结体劲瘦,取纵势,行气流畅磅礴,章法错落自由,实为金文中的瑰宝。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时期的器皿。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宝鸡虢川司出土,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盘为长方形,长137.2厘米,高39.5厘米,宽86.2厘米,重215.3公斤,是虢季子白的洗澡具,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大的铜盘。铭文记述了虢季子白受周王之命,征伐西北强族(即匈奴)于洛水之东,因有功而受到赏赐。铭文系四言韵诗,字虽大小不等,但体势优美娟秀,精巧玲珑,行款齐整,布白疏朗。在书写用笔上,落笔稍顿,收笔出锋已很明显,开启了石鼓文书体之先风,被当今书史谓之籀文。
大小篆
我们学过历史,都知道春秋战国时,诸侯争战,你争我夺,也造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呢,就称为大篆,传世的《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都是小篆的代表作。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政策。《说文解字·叙》记“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苍天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园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唐李嗣真云:“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绝妙。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均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贵宝。”峄山刻石俗称峄山碑,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登峄山(山东邹县)所立,传为丞相李斯所书,小篆。内容前为始皇诏,144字,自“皇帝曰”以下为二世诏,计79字,字略小。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其石久佚。现所见均为后摹写,虽多失秦篆古厚的笔势,但其笔画清劲,圆转宛通,对研究篆书艺术的演变有重要价值。秦诏版为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所作,记秦始皇的颁布诏内容。其笔画劲遒,书风随意自由,大小相同,随势生姿;字间行间,时疏时密,虽不齐整,前后成趣。
小篆虽然规范,看起来也漂亮,但写起来并不容易,应用时不能令人满意。人们对文字这一传播思想记录语言的工具的希望,是越方便越好,于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字体——隶书。相传隶书的创始人是程邈,因他得罪了秦始皇,下了监狱,在狱中用了十年的工夫,整理出一套应用简便的新字体,被后人称为隶书。秦始皇很高兴,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成熟,占据了主要地位,这时由于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隶书已写得相当美观,留下了许多名碑,如《张迁碑》《石门颂》《曹全碑》等风格各异的杰作,至今仍是学习隶书的最好范本。
隶书进一步演化而成为楷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字体,它比隶书更丰富而完备。三国时期的钟繇是在楷书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贡献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发展,书法也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一大批擅长写楷书的名家.像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
下面说一说草书。草书并不是在楷书出现以后才有的。“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无论哪种字体写得潦草,都算草书。作为一种专门的字体,是汉代才有的。到汉末,草书才大为风行,先为章草,又为今草,最后发展为狂草,还有小草。草书种类繁多,初学者不宜学,所以在这儿也不多说了。
古文字艺术,是借助古文字资源如碑文、器物、史实、思想、艺术、临写等方面,所进行一次艺术推广、教研、乐学、参与的形式展出。古文字资源的研究和成果,被广泛吸收和运用于哲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文字学、乃至书法篆刻以及某些技术科学等学科领域。古文字艺术的传播和推广,具有较高的社会反响和学术研究价值。
木这个字的古文字有什么特点
“木”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
木
拼音:mù
释义:“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木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 木材是能够次级生长的植物,如乔木和灌木,所形成的木质化组织。这些植物在初生生长结束后,根茎中的维管形成层开始活动,向外发展出韧皮,向内发展出木材。木材是维管形成层向内的发展出植物组织的统称,包括木质部和木质线。木材为林业主产物,对于人类生活起着很大的支持作用。根据木材不同的性质特征,人们将它们用于不同途径,木如言。 其次,“木”字还有呆笨的意向。比如:呆若木鸡。 最后,“木”字还有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麻木的意思。
这些古文字是什么字?
想问大佬,这是什么字啊紫砂上面的...
想问大佬,这是什么字啊紫砂上面的
。。找专业的吧。我也想知道啊三条波浪的那个字应该是川吧。。
古文字
古文字指的是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还有蝌蚪文。古文字在历史中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