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什么意思
意思: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还有另一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同义词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
扩展资料:
故事: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分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
那宝塔要求非常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两千多公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红耳赤。
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聚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
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
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请问这个臭皮匠指的是什么人?
“臭皮匠”指皮影戏表演艺人。皮匠是皮影的制作者,有时也兼为皮影戏的表演者。皮影相传起源于汉代(公元前200年),到了宋代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三国戏是较常见、并且较难演的皮影戏剧目,在民间很受欢迎。
皮影通常要用竹棍操纵,皮影人物中的文官(比如诸葛亮)动作比较简单,操纵时只要用竹棍顶一顶就行了,而武将的动作十分丰富,要有娴熟的手上工夫,运用推、挑、拈、擦等丰富的技巧才能灵活表演.一般一个人可以操控一个皮影人物。
表演技术娴熟的皮影艺人称为“把式”,他们一手拿两个甚至三个皮影,厮杀、对打,都套路不乱,令人眼花缭乱;对于新手或者门外汉(臭皮匠)来说,要有好几个人才能操控一个简单的皮影人物.于是,就有了像“一个老把式,推挑三结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之类的俗语。
扩展资料:
典故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分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非常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两千多公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红耳赤。
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聚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
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什么意思啊?
这个从字里行间就能够看出三个补鞋子的臭皮匠相当于智商是一个诸葛亮。但是这种都是一个顺口溜,所谓三个臭皮匠,自己以为很聪明挑着一副家伙行走天下,做天下最不好的活,认为自己的工作也是一门技术活,说句难听点还不如城市街道清洁工,清洁工那份工作还比你那个臭皮匠的工作上档次一点。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什么意思?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 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什么意思
“猪革亮”是古代一种皮具,类似于鞋子,“顶”是皮匠制造皮具的一种做法,这句话是在三国之后才有的,“皮匠”与“裨将”没有任何关系
另一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思是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团结的力量大
另一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望。。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三个一般的人的智慧和起来也要顶一个聪明的人。意思好说,问题在与这里的‘皮匠’作何解释,按照字面上的解释,古代做皮货生意的人,或者制作动物皮张生意的人叫皮匠。而诸葛亮的三国时期蜀国的军事统帅,这两者怎么也是联系不上的,别说三个臭皮匠,就是三十个,三百个恐怕也不顶一个诸葛亮。
真正的解释是‘三个丑裨将,顶个诸葛亮’,‘裨将’是我国古代最低一级的将军的名号,通常由校尉或者是都尉升迁而至。裨将军通常有权参与军中帐议,是在军事行动中辅助军中统帅的重要幕僚,在三国时期的军中均设置这个职位。这样说来这句话的解释就是‘即使三个长的丑一点的裨将军的智慧,也能顶得上诸葛亮的之智慧’。
请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什么意思?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故事开始的时候,江水还在流着。
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永不停息的流着,江流从雪山融源,割破山谷,穿越大地,看过了这片黄土上所有的景色跟奇迹之后,一扭头转赴江南。在那王气东来三百载的城市停下。这时候正是初冬。燕子矶上却还有双燕呢喃,北风斜卷,寒衣初披的时候,第一缕阳光射穿重云,掩映在金辉灿烂的石头城上,照的层层铁甲熠熠生光。刀矛戈盾的杀气在朝阳下也似瓦解冰销。只有不知什么人在荒丘上吹角,呜呜咽咽,回声夹杂在风里。
诸葛亮在高台上伸了个懒腰,顺便回头盯了一眼。徐盛丁奉一高一矮的身躯并排站立。虽然也是两日两夜没睡了,却仍然英姿挺拔,精神饱满。一眼之下,不禁一声长叹。
“不愧是周公瑾的兵啊!”
“啊……”也不知哪个小兵失声一个呵欠。
“恩?我不是说过不许失惊打怪么?!你你你……居然还敢这个样子!请不来东风你负责啊?好的很,你能负责真是好的很——徐参谋!!!”
“到!”徐盛应声而来。
“把这个贻误军纪的家伙带下去!!!”
“是!”徐盛跟丁奉如狼似虎的把小兵揪了下去,连拉带扯拐过几个弯,到了一座帐篷。松开小兵,轻声说:“进去吧,里边有酒有肉,吃饱了就睡一觉。谁也不是铁打的。甭管他诸葛装神弄鬼。”
小兵顿时感激涕零:恩人哪……!
‘你歇着吧”丁奉长叹:“我们还不如你呢,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我们马上还得回去。”
徐盛狠狠的吐了一口:东风不来我就让他喝西北风!
诸葛亮仰着头,看着天边缓缓流过的白云,这一天的太阳居然很好,如果是平时,诸葛亮会搬把椅子在庭院里坐下,一把阳伞,几杯香茶。可是今天,没有心情啊……都怪庞士元这老小子,卖假情报给我。说什么三日之内火攻必成。这不明摆着说三天内有东风么所以我才自告奋勇露这个脸。可是,可是这东风它在哪里呢?这不是要人命吗?!
大人物不愧是大人物,一生之中注定有惊无险。正在诸葛亮在七星台上胡走八卦步的时候,长江的上游飘飘悠悠荡来一叶扁舟。小舟看见七星台这片宽敞,刚想靠岸。三百防护兵丁已经开喊了。
“反对私营企业在江东的发展!”
“拼命捍卫诸葛先生的伟大事业”
“东吴万岁1”
“打倒外来者!”
“我好饿啊……”
“?!最后一句是谁喊的?”
这些人狂热嚣张一如九十年代的摇滚。撑船的老头子当然不敢靠岸了。小舟一摆头直接奔了对岸。对岸就是曹军的地盘。
所以说命运是微妙的,公平的却又有它自钟爱跟眷顾的。这老头子在任何史籍上恐怕都没有一笔。但是,他居然就是改变了这场决定鼎足三分大战役的命运决定者。
他是个皮匠。
老皮匠上了对岸,四处一看,就找到个有利地形,支开家什开始熬皮。黑烟跟恶臭破空而起随风四散——老皮匠这个地方选的好,是附近的制高点。小风一吹,这点气味一点不糟烬,全刮到山下平坦的地势去了。那时侯中国还没有环境保护主义者,而且他也不知道底下的空场最近却是挤满了人的。
因为曹丞相的老营正在那里。
曹丞相在忍受了三十分钟之后终于头痛难忍。因为头风发了,一脸青气的曹丞相用力的拿脑袋撞墙,一边声嘶力竭的喊“把陈琳给我找来……!!!”
杨修马上拉着个美女走进帐中,那美女连气都没喘匀就曼声开唱:“你剪了,新头发,电话也换了号码……
曹操都气晕过去了。”德祖,不是,不是这个——杨修!你丫的,等老子好了一脚踹死你!还没听懂?这笨啊——老子要得是陈琳,陈孔璋!
“哦”杨修这才望外跑“孔璋,孔璋……come here~~~go !go !go !
若干分钟以后……
曹操歪着脑袋正坐在大帐里,目光肃杀的看着环坐高级将领。
“我决定了,移营!”
“万万不可!”于禁说:“王上,咱们现在是上风,移了营就是下风了。敌人用火攻怎么办?”
“恩?于禁你这是不同意喽?刀斧手来——”
“同意!”于禁马上说:“风是死的,人是活的,大王天资聪颖百无一失,我们在大王的英明领导下就算是移营到敌人的眼皮底下也是照样打胜仗!”
“呵呵呵呵呵……小于同志,真是,这个这个大家都没意见了吧。移营!”
若干小时之后,曹军的大营不可思议的出现在吴军的下风口。在多方核实无误的情况下,甘宁喜滋滋的前来报讯。
“没错儿,大都督,他们确实搬过来了,莫非真是诸葛先生的妙计生了效?”
“这个……”周瑜沉吟着。
“不过,不过……”
“说!”
“大都督!标下还有一个消息。据说,移营的时候,曹操望着七星台附近的方向狠狠的说:”就算被烧死也不能被熏死。标下参磨不透,大都督……”
周瑜终于破颜微笑,他的笑容在东风里灿烂如春天花朵。接着,他淡淡的说:既然这样,我们就烧死他……”
就这样,赤壁的传说结束了。诸葛亮在七星台上不得结果,在小赵的接应下舍命逃回荆州,却得知自己的声名居然一夕鹊起。从此莫名其妙。所以说命运就是这样:微妙的,公平的却又有它自钟爱跟眷顾的。只是消息最终还是走漏了,我猜想传出这个消息的应该是庞统。但是知道的人并不多,可是毕竟是有人知道的。
要不然,怎么有这样一句话呢?一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句话在后世被加成了三个皮匠。不是错误,因为,在诸葛亮灿如星华日月当空的一生里,确实,还会有两个皮匠在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不知什么时候消失,只有诸葛亮,始终不渝的存在。
但那是另外两个故事了……
一个诸葛亮顶过三个臭皮匠是什么意思?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民间俗语,出自《三国演义》,比喻人多智慧多。
【由来】
“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 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是民间俗语,已经熟到了人人皆知的地步。可是你有时偶尔一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讲干活吗?显然不是;是讲力量吗?三个人的力量显然比一个人大,显然这并非题中之义;是讲智谋吗?显然这才是这句俗语的要义,可是三个臭皮匠,他们可能连行军打仗都没有见过,怎么比得上诸葛亮呢?要知道诸葛亮是打仗的,讲军事的,这是哪门对哪门啊?如果要说群体的智慧,可也得和战争沾边啊,和战争没怎么沾边的三个臭皮匠,怎么能够比得上诸葛亮呢?显然,这比喻实在是有点问题。 皮匠,也就是城里街上或者村上做皮毛生意的,像做皮衣啦,皮棉啦,皮货啦,等等,今天也可能是做皮革生意的,他们当然有来自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只是这经验和智慧实在跟战争不沾边。对于诸葛亮和皮匠而言,显然是各有各的智慧,皮匠有皮匠的智慧,诸葛亮有诸葛亮的智慧;他们的智慧是不同的。拿皮匠的智慧去比作行军打仗的智慧,这是哪门跟哪门啊?他怎么能同习惯于行军打仗、天天讲谋略的诸葛亮比智慧呢?显然,这里面有个错位的问题。
错位在哪里呢?——错位就错在声音的讹用上。
近日翻读朱正的随笔集《思想的风景》,见其中有一短文《皮匠辨》,文中说:“三个臭皮匠,赛个诸葛亮。大约是说明群众的智慧吧,一个不如二人计嘛。人多,各有各的经验,各有各的知识领域,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大家凑起来,互相补充,纠正,结果总会比较好。一个再高明的人,总不免有他的局限性,他独自作出的决定往往也不见得就是最好的、最准确的。就说诸葛亮吧,尽管正史上说他‘将略非其所长’,可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怎么民间谚语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他呢?
“为什么是三个皮匠,而不是别的铁匠、砌匠、花匠,或别的裁缝、老农之类呢?依我看,‘皮匠’应该写作‘裨将’才对,裨将也就是副将(在战争中多冲在第一线上的),所谓偏裨,指的是中下级军官,这才和战争有关,也才能同军事家诸葛亮比一比高低了。”——这一段话,分明是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三个下层的、在第一线上行军打仗的裨将,有时候他们的经验和智慧集中起来,就比远在大寨里指挥、足智多谋的、稳位军中帐的诸葛亮来得正确,来得实在和有效。“三个臭裨将,赛过诸葛亮(或:顶个诸葛亮)。”这才是这句谚语的原义和原字。也就是说,后人以讹传讹,将“裨将”讹成了“皮匠”——这毕竟是同音字,而且容易写,容易记,容易为文化不高的民间百姓口头上使用和口口流传。就像中国老百姓许多同音讹用一样,比如将杜拾遗(杜甫)写成杜十姨(见《聊斋志异》)、梁武帝讹成梁五弟(见《彷徨·长明灯》),又像辛亥革命期间的乡下偏僻的农民,像阿Q一样,将自由讹成“柿油”,所以“裨将”讹成“皮匠”也就毫不奇怪了。只是不知何时,它由“裨将”讹成了“皮匠”?——那实在不是我们所能知道了。
请~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意思是?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一个文化术语。指的是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另一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同义词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