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世界经济格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2-26 06:35:22 作者:连笔君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
(一)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1.原因:经过二战,战败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的经济完全被破坏;英、法等战胜国经济实力大大被削弱;苏联在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唯独美国经济在战争中不仅未受到破坏,反而大大地膨胀起来。
2.美国经济在战后初期具有绝对优势的表现。
(二)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进入70年代,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国际金融体系在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两次宣布贬值,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②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打乱了国际贸易旧有的价格体系 。
(三)80年代末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80年代,在世界经济不稳定、低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普遍进行经济调整和改革,促使世界经济格局进一步发生变化。80年代末以来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正朝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市场、亚太经济贸易区这三大地区集团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第一阶段,即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的阶段。美国正是凭借经济上的巨大实力和强大优势,一步一步地夺取世界经济霸权之基本步骤:第一,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第二,建立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贸易体制,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三,推行一系列“援助”计划,如马歇尔计划以及通过提供“两个安全网”(“军事安全网”和“经济安全网”),加强对欧洲、日本经济的控制;推行“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第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
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国际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两次宣布贬值,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第二,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打乱了国际贸易旧有的价格体系。第三,美国逐渐陷入了经济增长缓慢和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的困境,日本、西欧的经济发展比美国快,美、日、欧各国的经济实力消长明显。
伴随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衰落,欧共体和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两大新的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美国一国独霸的局面开始向美国、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过渡。
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实力也有很大的增强,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个时期,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出现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并且形成了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兴起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欧洲联盟。相比较而言,欧盟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现有25个成员国,其一体化程度仍在逐步提高。2004年5月1日,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5个。扩大后的欧盟整体国内生产总值增加5%,拥有4.55亿人口,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实体。10月29日,欧盟正式签署欧盟第一部宪法条约。这部宪法的通过有利于加快欧盟的决策过程和提高欧盟的国际地位。同时,欧盟加快建设快速反应部队,并接替了北约在波黑的维和任务。
北美自由贸易区。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协议,贸易区将用15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已承诺以多样化为前提,不推行一种模式,而是多形式、多结构并行的办法,在促进地区经济贸易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其成员已增加到21个。
当前,世界经济正朝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市场、亚太经济贸易区这三大地区集团化方向发展。21世纪初,以美日欧三大经济中心为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三大区域化组织加快发展的态势将继续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演变的?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我们了解现实世界的一个依据,从美国称霸世界经济的单极世界走向多极,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质的改变。 战后初期美国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经济领域,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占据了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与美国当时拥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分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主要经济力量的对比态势是:德、意、日三国战败,英、法等战胜国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经济十分虚弱。只有美国利用战争扩展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在工业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美国正是凭借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突出的优势地位,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形成了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同样,正是由于战后世界上出现了另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即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成为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相抗衡的力量,所以美国未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其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梦想。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领域力量对比的这种态势,决定了当时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并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的特点。 同样,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转向多极与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和多种经济力量的迅速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是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实力地位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美国的经济地位相对削弱。随着西欧、日本的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逐步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当时世界经济格局中多种力量的发展还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成长壮大,正是由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决定的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促使世界经济格局从单个国家拥有经济霸权的时代转向多极,西欧、日本、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经济中心,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打乱了旧的国际贸易价格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因此受到冲击。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剧烈反抗使那些实力迅速增长但国内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的西方发达国家从自身经济安全利益出发,挑战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美日欧之间在贸易、金融、投资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的经济动荡和调整过程中,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走向多极。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陆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漆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吧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 (一)战后初期到贰0世纪陆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依.原因:经过二战,战败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的经济完全被破坏;英、法等战胜国经济实力大大被削弱;苏联在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唯独美国经济在战争中不仅未受到破坏,反而大大地膨胀起来。 贰.美国经济在战后初期具有绝对优势的表现。 (二)贰0世纪漆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进入漆0年代,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国际金融体系在漆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依9漆依年依贰月、依9漆三年三月美元两次宣布贬值,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②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打乱了国际贸易旧有的价格体系 。 (三)吧0年代末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吧0年代,在世界经济不稳定、低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普遍进行经济调整和改革,促使世界经济格局进一步发生变化。吧0年代末以来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正朝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市场、亚太经济贸易区这三大地区集团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表现是1944年确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建立了关贸总协定)
2.两极格局形成 但苏联在经济上还是无法与美国抗衡
3.20世纪70年代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4.西欧和日本相继崛起 20世纪70年代 在资本主义世界与美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5.二十世纪后半期亚洲国家相继崛起
6.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加强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简答

美苏由同盟关系演变为对抗关系,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划分了新的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格局初步形成。1949年北约成立和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战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也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正式形成。欧洲共同体成立,西欧国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国际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是怎样变化的?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冷战开始与德国分裂,具体如下:

1、德国战败后,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美英法苏四国对德国进行了军事占领。

苏联在占领区大量拆除占领区工业,搬迁德国资产作为战争赔偿,使生产能力下降了26%,到1948年春天,占领区被拆除了1900家工厂,其中1700家整体搬迁,同时还带走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到苏联去安装这些设备。

2、西方采取了复兴战后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和德国重建政策,大大刺激了西方占领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很快开始复苏。

德国东西方占领区在政治、经济政策上的严重分化,使得德国分裂迹象越来越明显。在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著名演讲:“从波罗的海便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道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他的“铁幕演说”成为“冷战”的标志。

3、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对美国议会发表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强调了对共产主义的遏制,他的这个演讲被赋予了全球性政策的意义。

4、苏联举行了莫斯科外长会议,东西方关系破裂,美国政策转向了对苏联扩张的遏制。

苏联于1948年2月改组苏占区经济委员会,使之成为准政府组织,3月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西方占领当局于1948年6月18日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发行“B”记马克以对应。

5、二战后最直接的政治后果是冷战。

但并不能说雅尔塔会议就是冷战,只是形成的政治体系为冷战提供了某种便利。雅尔塔会议为大国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尤其苏联在东欧的全面扩张,除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国家被纳入苏联版图,成为苏联的一部分,东欧国家几乎全部成为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的卫星国。

6,、中国作为战胜国完全没有分享到战胜国的荣耀和利益,除了战争中付出了极为巨大的代价外,还为政治局势的变化付出了沉重代价。

中国是二战的胜利国,在战时阶段获得了一些政治承诺,虽然这些问题要到战后才能逐一落实,但总体上对中国还是比较有利的。由于国民政府迅速陷入内战,并在短期内退踞台湾,中国政权更迭,蒋介石与罗斯福的会谈成果全部落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中国付出的代价沉重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基础是什么

一、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1、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
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超越国境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总和,是世界各国的
经济在相互联系中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机整体。
主要世界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功能与特点。
世界主要经济组织有: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3)、世界贸易组织。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的世界经济中,这些世界经济组织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这些组织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因此在运作中较多地向发达国家的利益倾斜,有时甚至被少数国家用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约束和限制。
区域性经济组织:
(1)、亚洲开发银行;
(2)、石油输出国组织;

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表现在:
(1)、领导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2)、按照美国的意志建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使之成为战后初期美国经济扩张的工具;
(3)、实施“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和援助日本,并以此控制日本和西欧;
(4)、实施“第四点计划”企图通过技术援助和投资向亚、非、拉渗透,控制受援助国;
(5)、实施两个“安全网”(经济安全网、军事安全网),保证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
(6)、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技术和经济封锁。
20世纪 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表现为:
(1)、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中心形成(美国、西欧、日本);
(3)、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出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1)、欧洲共同体发展到欧洲联盟;
(2)、北美自由贸易区;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多样化为前提,不推行一种模式,而是多形式、多结构并行的办法,在促进地区经济贸易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世界各国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动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
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
二、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1、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联合国;欧洲联盟;非洲联盟;东盟;阿拉伯国家联盟。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2、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两大阵营的形成、对峙,使两极政治格局成为现实。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3、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
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大国关系深入调整。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三、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1、时代主题的转换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全面理解提出时代主题转换的依据和意义。
2、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3、建立国际新秩序
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实质。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四、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原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和社会政策的调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的现实困难和深层矛盾。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及其实质。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西欧、日本的外交政策。
五、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1、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经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面临的严峻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进步与存在的问题。
3、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
发展中国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南北关系。南南合作。
六、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探索
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及其在20世纪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特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探索。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
2、苏联、东欧国家的变化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与历史教训。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七、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
独联体成员国与东欧国家经济、政治转型基本完成。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的对外政策。

2、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与外交
经济转轨及其巨大代价。政治转型过程及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确立。外交政策的调整。普京政府致力于振兴经济、加强中央权力和提升大国地位的全方位外交。
八、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
1、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进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2、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新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
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三次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内容包括三大类:一是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二是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三是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这些协议协定及其实施就构成了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美洲的美国和西欧之外的苏联,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丧失了、改变了.
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在近半个世纪里,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雅尔塔体制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国依据新的实力对比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除在外,甚至无视和公然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一些国家的正当权益与利益,因此理所当然地遭到许多国家强烈的抨击与不满.雅尔塔体制是美、英、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它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开了先河.
2.两极政治格局
两极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社会主义阵营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进行了坚决斗争.在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帝国主义阵营妄图通过经济封锁的手段来扼杀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进行反封锁的斗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并注意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军事上的斗争主要表现为“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以及柏林危机等.意识形态上的斗争也十分激烈,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帝国主义阵营希望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一代“和平演变”,社会主义阵营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3.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苏联竭力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同时利用民族解放运动作为同美国争夺的筹码,妄图实现美苏两家合作主宰世界.
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军事力量方面大大改变了美国占优势的局面.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采取了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两极格局发生动摇.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社会主义阵营因中苏关系破裂而解体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这首先是因为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其次,日本在田中内阁上台后,于1972年7月提出以“对美国协调为主轴”,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更是踌躇满志地要求从经济大国而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追求“政治大国”目标成为日本政府的主要国策.再次,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20世纪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最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在斗争中成立的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4.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从而最终决定了旧格局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这次新旧格局转换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第二,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将会复杂得多,形成时间也要长得多.因为现在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但它没有足够的力量搞成一统天下,其他主要大国都在争取在世界或地区的主导权,期望建立一个多极世界,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实力,可单独与美国相抗衡.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斗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世界各种力量必然要经过长时期的消长、分化、组合的过程,才能重新形成稳定的格局.目前世界上不确定的因素很多.第三,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过程.各主要大国都在力争对自己有利的世界新格局,为争夺对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展开斗争.斗争的结果将取决于历史的“合力”,在和平时期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

上一篇:ps怎么识别字体,在PS中,字体如何不失真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