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郭沫若》,下面是详解!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扩展资料: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宠万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种思绪,从笔端涓涓流出,生成与他诗、文、史种种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化境,以书法的外化形式展现给读者。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运动以后,像郭沫若这样在许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这个词来形容。郭沫若在学术的若干领域,特别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在中国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辉煌的、巨大的。
这些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对郭沫若的批评,有的符合事实,有的是歪曲事实的。出现批评和新的看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总体上说,它会推动学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一个正常的学术环境应当是有批评有反批评的,但是,在对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学者采取了轻薄的态度,这是不正确的,应该注意以科学的态度来对他进行研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郭沫若
郭沫若简介 100字左右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扩展资料:
个人成就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运动以后,像郭沫若这样在许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这个词来形容。郭沫若在学术的若干领域,特别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在中国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辉煌的、巨大的。
后世纪念
1987年,为纪念郭沫若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卓越贡献,经中国文联批准,设立“郭沫若文奖”奖项,特别奖励在中国文艺界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该奖项下设文学奖、书法奖、美术奖、摄影奖、舞蹈奖、音乐奖、民间文艺和戏剧八个类别,每五年评选一次。评选范围为全国及海外华人艺术界,以中青年艺术家为主要对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郭沫若的父亲
郭沫若父亲的身世背景,谁能告诉我!!!...
郭沫若父亲的身世背景,谁能告诉我!!!
郭朝沛(1853--1939),字膏如,四川乐山人,近代著名作家郭沫若之父。
秉性耿介,精明能干,早年辍学从商,酿酒、榨油、兑换银钱、粜纳五谷,甚至贩卖烟土,“所企之业,业无不成”,未及成年就为四世同堂、伯叔共炊的大家庭当家管事,终于把其父郭明德(字秀山)因仗义疏财而凋零了的家业重振起来。
由于懂一点医术,为人又慷慨大方,乐于免费行医送药,郭朝沛深得乡人敬重。
1939年,郭沫若之父郭朝沛逝世,当时中国政坛、文坛及各界重要人士均以各种形式致吊。或以匾额挽幛,或以诗文挽联,备极一时壮观。是年,郭沫若在重庆出版《德音录》,叙录诸人诗语联文。
郭沫若的背景
一生中的大事或作品...
一生中的大事 或作品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扩展资料
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郭沫若代表作
快点!很急!!!...
快点!很急!!!
1、《女神》
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2、《星空》
《星空》是郭沫若创作的诗歌,载于1923年出版的诗集《序诗》中。其不再礼赞“光芒万丈的太阳”,而是仰望幽光闪烁的“星空”,不再是要“赤裸着双脚”,永远和地球“母亲”相亲,而是羡慕“天上的街市”。
3、《南冠草》
《南冠草》是郭沫若1943年作于重庆的一部历史剧,所写内容是明末夏完淳抗清事迹。《南冠草》也是越剧历史剧。建华(毕华琪)1953年根据郭沫若同名话剧本改编。
4、《高渐离》
《高渐离》是郭沫若同志一九四二年的作品,原名《筑》,初版于一九四六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于一九五七年根据一九五四年新文艺出版社版,经作者作了较大的修订,收入《沫若文集》,并改名为《高渐离》。
5、《十批判书》
《十批判书》作者是郭沫若,由中国华侨出版社于2008年正式出版,讲述了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以后,专制政体被推翻了,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历史进步。在文化学术方面,儒学独尊的局面也相对地被打破了,因而学术思想呈现了相当活泼的景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巴金、茅盾、郭沫若著名的三部曲x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包括《歧路》、《炼狱》和《十字架》。
一、《激流三部曲》
1、《家》
《家》,是作者的代表作,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33年5月,首次于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家》中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其中高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珏构成了另两个悲剧事件。
她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直接间接地相联系着。作品在描写青年一代爱情悲剧的同时,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封建大家庭的必然的衰落过程:高觉慧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杂志,对家中在道德礼法掩盖下的种种腐败现象十分厌恶。
他的祖父高老太爷是家中的专制魔王,一手包办儿孙的婚姻,造成了梅芬、鸣凤、瑞珏、觉新等人的悲剧,觉慧不满大哥觉新的“作揖主义”,积极支持二哥觉民抗婚。最后,当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象征高老太爷死去时,觉慧毅然离家出走,奔向新的生活。
2、《春》
主要情节是,高克明要把女儿淑英嫁给轻浮浪荡的陈公子,周伯涛要把女儿蕙嫁给品行恶劣的郑某。
尽管她们都对自己的婚事不满,但生性懦弱的蕙逆来顺受,对她充满同情爱慕的觉新又不敢帮她摆脱困境,她只得按照父命出嫁,最后含恨死去。
蕙的死教育了高家的年轻人,在觉民、琴等人的鼓舞帮助下,淑英终于逃到上海,重获新生,迎来了自己生命中自由、美好、绚丽的春天。
这部小说表现了不合理的、丑恶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以及对封建专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诉和批判。
3、《秋》
作品《秋》的从封建家族后继人的堕落上以及从封建观念受毒最深的懦弱者的反抗上,描写了封建大家庭高家的最后衰败。
主要情节是:经过一系列事变之后,克明和觉新虽然还想维持高家的门面,但它已经到了千疮百孔、无法挽救的地步。
克明的儿子不争气,克安、克定公开纳妾宿娼,克定的女儿淑贞不堪父母逼迫而自杀。克明死后,克安、克定闹着分家,最后将高公馆卖掉,各家搬出另觅住处,高家彻底崩溃。
《秋》是解剖封建社会教育弊病的一本书。巴金在揭示这种愚昧、专制的封建家庭教育戕害灵魂的同时,又深入地提示了这种反动教育在怎样地一步步地伤害那个时代的少年的生命,梅的夭折就是对万恶的封建制度杀害下一代的血泪控诉。
二、《农村三部曲》
1、《春蚕》
《春蚕》,最初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第2卷第1期,写的是清明节后所发生的事情——老通宝在这一个月时间里,经过“大紧张,大决心,大奋斗。
同时又是大希望”,好不容易获得了蚕茧大丰收,可是卖茧所得却还“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结果气得生了病。
2、《秋收》
《秋收》,发表于1933年4月、5月的《申报月刊》第2卷第4期、第5期,主要写到 六月底,“春蚕时期的幻想,又在老通宝的头脑里蓬勃发长”;他设法赊来豆饼施肥,全家没日没夜地车水灌溉。
又经历了许多紧张和奋斗,到秋天,终于见到稻下垂,又获得了一个好收成,可是结果米价飞跌,又白辛苦了一阵子,又背了一身债。
3、《残冬》
《残冬》,发表于1933年《文学(上海1933)》第1卷第1期。写的是老通宝的儿子多多头,他早知道父辈们想靠苦干来改善处境只不过是幻想,在那个社会里“规规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
他和六宝的哥哥陆福庆等人,在一个夜晚,摸进反动武装保卫团“三甲联合队”的驻地,缴了他们的枪,走上了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
三、《漂流三部曲》
1、《歧路》
《歧路》短篇小说,写爱牟在日本留学,学的是医学,后来他感到医学无助于彻底改变黑暗的社会现状,回国后弃医从文,在上海与友人创办文学杂志。
但微薄的收入连妻儿也无法养活,他只好将他们暂时送回日本。临别时,爱牟与妻子难舍难分,送别归来,爱牟心中无限惆怅。他想振作起来,按妻子的期待开始写长篇小说《洁光》,但别离后的凄寂心境却使他无法写下去。
2、《炼狱》
《炼狱》短篇小说,写正当爱牟强忍着思念之苦的折磨,过着孤寂难熬的生活,意欲离开上海的时候,一天收到在无锡的好友嘉华和瘦苍的来信,邀请他与友人芳坞、尼特同游太湖。
第二天晚上他借酒浇愁,酩酊大醉,以致第三天早上没能赶上去无锡的早点火车。到无锡后,在去太湖的路上,爱牟触目伤怀,想起被迫返回日本的妻儿,痛苦万分,游湖之后,竟然夜不能眠。第二天他无心和朋友再去苏州游览,独自一人返回上海。
3、《十字架》
《十字架》短篇小说,描述爱牟收到返日后妻子来信所写情景。妻子在来信中叙说了她带儿女返日后生活的艰难和“深不可测的孤独悲哀”。
爱牟读后,深感切肤之痛,他在内心呼喊:“我们真正是牛马……我们是什么都被人剥夺了,什么都失掉了,我们还有什么生存的必要呢!”
爱牟正欲给妻子回信时,他的家乡四川C城红十字会来人准备接他回C城担任医生,月薪400元,并捎来了用于旅费的1000两银子的汇票。
11年前,爱牟是为逃避包办婚姻而离开家乡的,如果现在回去定会引起冲突,给原配妻子和父母带来不幸,想到此,爱牟坚决辞退了银钱和聘书。
《十字架》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主人公在人生道路上拼搏的艰辛、正直和善良的品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激流三部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村三部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漂流三部曲
鲁迅是否骂过郭沫若?
鲁迅骂过郭沫若吗?以前老师有说过,但不知道是不真的。...
鲁迅骂过郭沫若吗?以前老师有说过,但不知道是不真的。
鲁迅骂过郭沫若。
先来看看郭沫若的感情方面,郭沫若一共三段婚姻,第一段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妻子叫张琼华。仅仅婚后5天,郭沫若就离开了家乡,可以看出来郭沫若对这段感情又多不满意。此后的68年间,张琼华就一直孤身一份守在郭沫若的老家,侍奉郭的双亲。
在1927年,郭沫若写文章号召大家反对蒋介石,俨然就是工农阶级的代表,到了1937年又开始歌颂蒋介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数次动荡中,他都是谁得势就歌颂谁,谁倒霉就写诗猛踩。即使是两个儿子都被迫害自杀都还是忍气吞声。在古墓发掘上也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因此鲁迅怒骂郭沫若。
扩展资料:
鲁迅还骂过的人:
1、梁实秋,著名文化学者,曾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英国文学史》,双方对战的焦点在于文学阶级性,鲁迅在《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大肆开骂,梁实秋也不甘示弱,奋力回击。晚年的梁实秋移民美利坚,但因心念祖国不肯宣誓效忠,所以至死没有获得美国国籍。
2、陈西滢,北大/武大教授,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常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3.18”惨案后,鲁迅认为陈为北洋政府说话,在《纪年刘和珍君》一文中拐弯抹角骂他。
3、杨荫榆,杨绛的姑母,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杨极力反对教授搞女学生,彼时鲁迅刚泡到学生许广平,认为杨在隐射他,所以大发雷霆,骂人家是“性变态”。日本占领苏州后,杨对日军的恶劣行为十分不满,多次到日本领事馆抗议,后被日军枪杀于苏州河。
骂过鲁迅的人:
成仿吾(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通病,小说流行的时候,便什么文字都叫小说,这是很容易使人误会的事情。作者是万人崇仰的,他对于一般青年的影响是很大的,像这样鱼目混珠,我是对于他特别不满意的。”
蒋梦麟(北京大学前任校长,现代教育家):“我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都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对旧礼教和社会现状挖苦讽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
苏雪林(现代作家):“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但他的党羽和左派文人竟将他夸张成为空前绝后的圣人,好像孔子、释迦、基督都比他不上。青年信以为真,读其书而慕其人,受他的病态心理的陶冶,卑污人格的感化,个个都变成鲁迅,那还了得?”
王朔(当代作家):“我从来没有觉得鲁迅的小说写的好,他的小说写的过于沉闷。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郭沫若著名的历史剧
1、《屈原》
《屈原》是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
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芳华越剧团于1954年5月22日首演了该剧的移植本,冯允庄编剧,司徒阳导演,尹桂芳饰屈原、徐天红饰张仪、许金彩饰南后、戴忠桂饰婵娟、尹瑞芳饰宋玉。
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婵娟改由戚雅仙扮演,剧中“诬陷”和“天问”两折已为越剧经典。
2、《南冠草》
《南冠草》是郭沫若1943年作于重庆的一部历史剧,所写内容是明末夏完淳抗清事迹。《南冠草》也是越剧历史剧。
建华(毕华琪)1953年根据郭沫若同名话剧本改编。是已故越剧表演艺术家竺水招的代表作之一,南京市越剧团优秀保留剧目。
3、《棠棣之花》
《棠棣之花》叙述的是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聂政是重义气的侠客,但他刺侠累的行为超出了“士为知己者死”而升华为雪家国“公仇”而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
4、《孔雀胆》
《孔雀胆》是郭沫若先生的作品。元末,红巾起义,梁王逃至楚雄,向大理总管段功求援。段功助其击退义军。为感恩,将公主阿盖许给段功为妻。
段功恋居昆明,在原配夫人催促下方回大理,然段氏早与梁王有结,双方都想“吃掉”对方,故左右力劝段功莫至昆明。
段功不听,再到梁王府。或曰,段功意在昆明,劝梁王除之。梁王密命阿盖以孔雀胆毒杀段功。阿盖拒受王命,并以实情告段功,表示愿与他西归大理。
段功自恃功高德厚,不信梁王会加害于他。梁王另设圈套,邀段功到长乐寺做佛事,在通济桥乘马惊时将其杀害,阿盖不久也香消玉殒。
5、《蔡文姬》
现代戏剧《蔡文姬》是郭沫若先生专门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一部历史剧,剧情描写了距今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才女蔡文姬的坎坷际遇。
1959年,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将这部戏搬上舞台,一经亮相,就成为戏剧界最走红的一部名剧。
1978年,北京人艺以原班人马重演这部剧时,观众人山人海,居然把广场的南墙都挤塌了。
2002年,在北京人艺建院50周年之际,剧院推出了以徐帆、 濮存昕、梁冠华等实力派演员为阵容的复排版《蔡文姬》,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有关郭沫若的资料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
扩展资料:
流亡日本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1927年他就任蒋介石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安庆“一二三惨案”之后,蒋介石着手清党,郭沫若在朱德的家里,写下了声讨蒋介石的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指出“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
是“一个比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等还要凶顽、还要狠毒、还要狡狯的刽子手”。随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蒋旋即通缉郭沫若,1928年2月郭前往日本避难。
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间,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1930年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
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关于郭沫若的故事三则
郭沫若的故事第一则: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自幼聪颖过人。8岁那年,一次与几位同学去寺庙里偷桃子吃。事后,和尚找到先生,先生逐个扩展学生,可谁也不承认。于是先生出了一条挖苦学生的上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声明说:“谁要对出了下联可以免罚。”
郭沫若听罢脱口答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古代文人常把“攀桂步蟾宫”比喻考中状元,形容大有作为。郭沫若对答的下联一语双关:昨天偷桃子的有我,将来出类拔萃的也有我。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于是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郭沫若的故事第二则:
据说郭沫若小时很调皮,他在私塾上学的时候,逢年过节家里人就让他给塾师去送礼.有一次,他把送给塾师的过节礼品偷偷地据为己有.过完节了,他的老师很生气:郭家这是怎么了,过节怎么不送礼呢。然后他出了个对联:竹本无心,遇节岂能空过。
意思就是:我虽然不想要你家的东西,但是过节了怎能白白过去?老师的话音刚落,郭沫若迅速地对出了下联:松原有籽, 过时尽是干包。意思是:家里原是有东西给您的,但是过了这村没有那店了,只剩下”干包”了,礼品我享用了。他的老师立即明白了怎么回事。
郭沫若的故事第三则:
1962年秋天,郭沫若先生浏览普陀山“梵音洞”时,拾到一本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有一幅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再翻看笔记本,是一首绝命诗,所署时间是当天。
郭老看后,立即叫人去寻找。这位失主原来是一位神色优郁、行为失常的年轻姑娘。她叫李真真,高考三次落榜,爱情也遇挫折,一狠心便要“魂归普陀”。郭老耐心地开导她,并为她改了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姑娘看后感佩不已,就把自已的心事倾吐出来,郭老听后奋笔疾书一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面写着“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李真真看后,请求题名。郭老写上了“郭沫若,六二年秋”七个字。
姑娘见此,惊喜万分。再三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跋涉。李真真还大胆作诗答谢郭老。诗曰: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扩展资料: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他在历史,文学,考古学等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
郭沫若的两位夫人。
一、原配夫人张琼华,1890年出生,1912年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婚。结婚五天后,郭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里,张琼华一人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还乡时,向还在守活寡的张琼华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张病逝于乐山,没有留下子女。
二、郭沫若的第二位夫人是佐藤富子(安娜),是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相识,在他“穷追猛打”下,俘获了她的心,1916年12月上旬的一天清晨,郭沫若把安娜接到了冈山的“家”,算是结婚了。
在她家人反对的情况下,在郭沫若还在留学的清贫日子里,安娜含辛茹苦地坚持着,为郭沫若哺育了四儿一女。安娜在病危之前,把自己仅有的500万日元捐给了中国政府,1995年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5]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6]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7]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