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甲骨文出现的时间,甲骨文发现于什么时候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2-25 19:19:57 作者:连笔君

“甲骨文”出现在哪个朝代的具体时间?

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出现在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甲骨文最早于1898年为古董商、金石学家所识别,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 中国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

扩展资料:

甲骨文出现意义:

甲骨文的出现,使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推到商,由于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可以猜想在更早的时期中国就有文字了,只是目前还未有发现夏文字。

与甲骨文同时代的字体还有金文,主要见于钟、鼎等礼器上。甲骨文之后,便进入列国时代的文字篆文,有大篆,小篆,鸟篆等字体,而后早在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又出现了隶书,我们目前的字体,大都是由隶书演化而来的。

甲骨文出现的朝代是那个朝代,时间是多少?

甲骨文出现的朝代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因为这里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称为“殷”。商灭国,遂成为了废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

因此,甲骨文也称“殷墟文字”。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占卜之辞,故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这种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称“契文”、或“殷契”等。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它不仅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重要的财富。从书法的角度审视,甲骨文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一共三个基本要素。

扩展资料

产生背景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

甲骨文是什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扩展资料: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因为这里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称为“殷”。商灭国,遂成为了废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因此,甲骨文也称“殷墟文字”。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占卜之辞,故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这种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称“契文”、或“殷契”等。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它不仅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重要的财富。从书法的角度审视,甲骨文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一共三个基本要素。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

甲骨文产生于什么时期?

所谓甲骨文,乃商朝后半期殷代帝王用龟甲骨文进行占卦时刻写的卜辞和少量记事文字。这种卜辞和记事文字,虽然严格的说起来并不是正式的历史记载,但是因为它的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又因为时代比较早,所以一直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和古代史特别是研究商代历史的最重要的直接史料。
这种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11世纪以前,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 东巴文化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的历史。自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发现或者认识甲骨文以来,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并不算长,可是在甲骨文的考释、著录和研究方面做出的成绩却是巨大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与中外学者的努力分不开,另方面也是甲骨文本身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所决定。
空格所谓甲骨文,乃商朝后半期殷代帝王用龟甲骨文进行占卦时刻写的卜辞和少量记事文字。这种卜辞和记事文字,虽然严格的说起来并不是正式的历史记载,但是因为它的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又因为时代比较早,所以一直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和古代史特别是研究商代历史的最重要的直接史料。

现在,甲骨文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引起了国内国外许多专家学者们探讨的兴趣,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甲骨文本身具有的上述重要学术价值所导致的必然成果

甲骨文什么时间出现的?时间越具体越好!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 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的出现...

甲骨文

出现时间: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盛行时间:

1、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2、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3、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4、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5、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金文

出现时间:商周青铜器时代。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盛行时间: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大篆

出现时间:大篆出现于六千多年前。三千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春秋时代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盛行时间:大篆普遍采用于西周晚期 。

小篆

出现时间: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盛行时间: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隶书

出现时间: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

盛行时间:从秦到清代。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楷书

出现时间: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楷书的萌芽期——秦汉,楷书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楷书繁荣期——隋、唐、五代,楷书守成期——宋、元、明、清。

盛行时间:楷书流行于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

草书

出现时间:草书形成于汉代。草书的起源,无法确指始于何时。

盛行时间: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

行书

出现时间: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

盛行时间:晋朝王羲之的出现,使之盛行起来。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甲骨文发现于什么时候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

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

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大体弄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带是殷王居住的宫殿区,发掘出宫殿基址数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积5000平方米。

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先后发掘出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宫殿附近发现了两座甲骨文档案库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殷墟发掘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丰,是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

扩展资料:

甲骨文虽然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但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也不过120多年。因此,甲骨文的研究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

甲骨文作为记载殷商时代王室档案的资料,其内容相当丰富,学者研究主要可分成四大类:一,阶级和国家。二,社会生产。三,科学文化。四,其他。

先民们对气象、年成、天时、疾病、灾害等缺乏科学的认知,所做重大事情的决策,往往要祭祀上天,祖先占卜之后再作出决定,以求得上苍的保佑和心灵的安稳。

贞人作为当时的书法家,或掌握知识的神祗官,将占卜的内容书写在龟甲兽骨上,在其骨的背面钻成若干个小孔,再进行火烧,出现龟裂,以定凶吉。通常一个完整的卜辞可分为前辞(叙辞)、问辞、占辞、验辞四部分组成。

贞人通过问天、神,将其结果再传达给君王或百姓,因此,贞人也即是上帝的代言人,也可以说是第一代书法家。由于当时书写材料的匮乏,再加上有一种宗教仪式的神秘感,贞人怀着一种虔诚的敬畏之心来从事书写和镌刻工作,不敢胡乱书写或任意挥霍。

上一篇:在线找字体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