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的国家都有那些
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
经楼兰国,西行至大宛(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经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抵达大月氏(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再至大夏(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扩展资料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西汉时,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以西)、梁陵以东(帕米尔高原)、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西域境内的汉代都督府,今新疆。
从广义上讲,西部地区还包括中亚、西亚、印度、高加索和翁陵山脉以西的黑海沿岸,包括今天的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到地中海、沿海地区,甚至东欧和南欧。
西部地区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大多数人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西汉初年,有36个国家:南缘的楼兰(鄯善,罗布泊附近)、蘑菇羌、奇摩、玉潭(今和田)、沙车等,俗称“南道国”。
北缘有姑师(分前后车,今吐鲁番)、尉犁、焉耆、库车(今库车)、温宿、古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等,俗称“北海道诸州”。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后濮额和东、西、中,它们都是小绿洲,多为沙漠绿洲,也有山谷或盆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背景!!!!急!!!!!!
张骞出使西域背景
汉武帝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利用种种借口剥夺了各诸侯国的爵位。并设立“太学”,通过“太学”来培养和提拔官吏,以加强忠于自己的政治力量。
汉武帝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还把财经大权也集中到朝廷。第一,统一币制,由朝廷铸钱。第二,盐铁专卖。
第三,算缗钱。第四,平准均输。再加上汉武帝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加强了专制思想的统治,使汉武帝中央集权的统治十分强大。这也使得汉武帝有了足够力量来解决匈奴问题。
汉武帝正是凭借这种雄厚的物力财力,及时地反击匈奴的侵扰,从根本上解除来自北方威胁的历史任务,提上了日程。也正是这种历史条件,使一代英才俊杰,得以施展宏图,建功立业。
扩展资料: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率领随从100多人,肩负着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的政治使命,踏上了漫长的征途,向西进发。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也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凿记载的最早的一次探险旅程。
大家都知大道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上第二大沙漠,两千年前,张骞作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和随从堂异父就穿越过这个沙漠去往西域。
张骞他们大概途径大宛,康居,大夏等西域很多地方,足迹遍布了天南海北以及中亚西亚各个地方,张骞在这行使途中,也深入了解了西域的社会。
张骞也了解到,这里的一草一木还有人们的生活习惯,就是牲畜也和自己的国家中原地区有着很大的不同,张骞还了解到,西域有一种汗血宝马的优良马种,高达俊朗,在中原,是绝对见不到这种马种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去过哪些国家
大宛、康居、大夏、乌孙国、于阗等。
1、大宛
大宛(dà yuān),古代中亚国名,是中国汉代时,泛指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居住大宛附近各个国家和居民,大宛国大概在今费尔干纳盆地。
汉武帝时,张骞到达西域时,于公元前129~前128年间抵达帕米尔高原以西,首先到达大宛,大宛早就听说汉朝富有,期望同汉朝建立直接的联系,大宛王听说张骞此行目的后,遂派向导和译人将张骞护送到了康居。
据他归国后说,当时大宛大小属邑有七十多个,人口有几十万,是一个农牧业兴盛的国家,产稻、麦、葡萄、苜蓿,尤以出汗血马著称。
2、康居
康居国“去长安万二千里”,跟当时的大月氏属于同种。东汉时期,康居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领地很大。南北朝时期,嚈哒势力崛起,康居相对衰弱。嚈哒人西迁后,康居国就不复存在了。
3、大夏
大夏(Tokhgra,Tochari):中亚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古国名。其居民可能是印欧人种的东支——塞种人(又称斯基泰人)的一支,即古希腊文献所见Tochari。
公元前140年左右,包括Tochari在内的塞种人诸部自锡尔河南下,灭了希腊一巴克特里亚王国。中国史籍将主要由塞种人诸部控制的巴克特里亚地区称为大夏。“大夏”应为Tochari的汉译。
据《史记》记载,大夏国都是蓝市城(今阿富汗斯坦巴尔赫附近),居民人数达一百多万,以务农为生,善于经商,兵力薄弱。
约前139~前129年,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人西迁,大夏遂臣服于大月氏。汉张骞于前128年左右抵此时,月氏“臣畜大夏”。
4、乌孙国
乌孙国是西汉时由游牧民族乌孙在西域建立的行国,位于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立国君主是猎骄靡。
前苏联学者认为乌孙文化是塞人(Saka,塞人即萨迦或塞克)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称塞-乌孙文化,乌孙文化时期是前300年-300年。
亦有其他外国学者进行考古研究时为塞克文化及乌孙文化定下时限(Saka/Wusun period,前 600 - 400)。
5、于阗
于阗(tian)国(前232—1006年)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君主国姓为尉迟(读音yù chí),国祚长达1238年。
古代居民属于操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1006年被喀喇汗国吞并,逐渐伊斯兰化。11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
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今和田约特干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于阗国
张骞出使西域经过什么国家
张骞通西域的经过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大概在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 年 ),当时河西地区,仍然为匈奴占据。张骞奉命
出使,中途为匈 奴拘捕,被留置十余年,并在匈奴娶妻生子,但张骞仍不忘所负 使命,毅然乘隙逃脱,继续
西行,通过大宛、康居,终於抵达大 月氏。但大月氏刚重建领土,所得土地肥沃,生活安定,已无意 对匈奴
报复。张骞停留年余,交涉不得要领,於是启程返国,途 中又为匈奴捕获,被囚年余,于元朔三年(公元前
126 年)逃归 ,前后共计十三年。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使命,虽未达成,但却了解西域 的情势,知道
西域除大月氏外,尚有其他国家可以结盟。
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打通西域通道,张骞乃建议武帝联结乌孙, 以断匈奴右臂。因此再度出使,率副使随
从三百人,携带大批金 币、丝帛出使,至乌孙。交涉虽无结果,但张骞派副使分赴大宛 、康居、大月氏、大
夏、安息等国访问。元鼎二年(公元前115 年),张骞偕同乌孙使者数十人返抵长安,而派往各地的副使也
都带著诸国的使臣回国答聘。
张骞出使西域都到了哪些国家?其历史作用是什么
张骞出使西域又称张骞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
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张骞出使西域给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
如今的丝绸之路如火如荼,而全因为当年西汉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才有了今日的辉煌之景。那么,张骞出使西域究竟给当时的大汉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不仅如此,张骞出使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往来,良种马引进,葡萄、石榴、核桃、胡萝卜等外来物种也传入中原,极大的丰富了中原的文化与生活。
望,欢迎交流与讨论~
张骞出使西域沿路都到了哪个国家,干了什么事,细致一点
首使西域
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西行进入河西走廊。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匈奴的右部诸王将立即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见当时的军臣单于(老上单于之子)。
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这就是说,站在匈奴人的立场,无论如何也不容许汉使通过匈奴人地区,去出使月氏。就像汉朝不会让匈奴使者穿过汉区,到南方的越国去一样。张骞一行被扣留和软禁起来。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但均未达到目的。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监视渐有松弛,张骞趁匈奴人不备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区。但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张骞大概了解到这一情况,经车师后没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
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又不足。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碍,未能实现。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张骞的一席话,更使他动心。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
不料,这时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串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改变了态度。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元朔元年(前128年)动身返国。
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势力,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走塔里木盆地南部,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通过青海羌人地区后归汉。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匈奴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张骞趁机和堂邑父逃回长安。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共历十三年。出发时是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
张骞这次远征,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但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成功。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及。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以西。自此,不仅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此诚之谓“凿空”。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不仅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不仅亲自访问了西域各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详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张骞二使西域
元狩四年(前119年),在失去河西走廊后,匈奴向西北退却,依靠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与西汉对抗。汉武帝再任张骞为中郎将,率300多名随员,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数千巨万,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一是招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故地,以断匈奴右臂;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外臣。张骞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没有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不过,张骞的副使则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张骞一行偕乌孙使者数十人于元鼎二年(前115年)返抵长安。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但是,处于西域东端的楼兰、姑师(后称车师)仍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他们在匈奴的挑唆下,经常出兵攻杀汉朝使者,劫掠商旅财物,成为汉通往西域的严重障碍。为确保西域通道,汉将赵破奴、王恢于元封三年(前108年)率700轻骑突袭楼兰,后赵破奴又率军数万击破姑师,并在酒泉至玉门关一线设立亭障,作为供应粮草的驿站和防守的哨所。
元鼎二年(前115年)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报告汉王朝的强盛后,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王朝的信任。他再次派使者到长安,表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请求与汉和亲。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并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细君死后,汉王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获得大宛的汗血马,汉武帝还于太初元年(前104年)和太初三年(前102年)两次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迫使大宛进贡良马几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沿途中亚各国听说汉军征服了大宛国,无不大受震动。各国王公贵族纷纷派遣子侄跟随汉军回到中原,他们为汉武帝呈上贡品,并留在汉朝作为人质,表示对汉武帝的效忠。至此,张骞定下的用外交手段和贸易来扩张汉王朝在中亚影响力的策略取得了成功。此后,汉政府在楼兰、渠犁(今新疆塔里木河北)和轮台(今新疆库车县东)驻兵屯垦,置校尉。这是汉在西域最早设立的军事和行政机构,为后来设西域都护创造了条件。
汉武帝和张骞的成功谋略为中国赢得了贸易、建设和统一的保障,对东西方历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汉使沿着张骞的足迹,来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内,并拜见了安息国国王。汉朝使臣在献上了了华丽光洁的丝绸,安息国王非常高兴,以鸵鸟蛋和一个魔术表演团回赠汉武帝,这标志着连接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在之后的岁月中,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张骞的名字都被人们所牢记。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西域第一次与内地联系成一体,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由于张骞等人的沟通,此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传入,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带了那些礼物送给了那些国家?
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成就
①分头访问西域各国并促进这些国家的回访
②将中原铁器和凿井技术带到西域
③使西域许多植物传到中原
④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物产、人民生活情况
A.
①②③④
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哪些外国植物?
香菜
石榴
大蒜
核桃(原名胡桃)
葡萄
蚕豆
胡荽
胡瓜
胡荽
苜蓿
另传包心菜、玉米、芝麻、土豆、黄瓜、西瓜、甜瓜、洋葱、胡萝卜也是他带回来的,但未经考证。
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哪些外国植物
香菜
石榴
大蒜
核桃(原名胡桃)
葡萄
蚕豆
胡荽
胡瓜
胡荽
苜蓿
另传包心菜、玉米、芝麻、土豆、黄瓜、西瓜、甜瓜、洋葱、胡萝卜也是他带回来的,但未经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