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历史|
开封,简称汴,现为河南省地级市,是我国七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中国版图的中部,地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都会”。开封与中国的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并称七大古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繁荣,是中原地区的重要旅游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
地理位置
开封界于东经113°51′51〃—115°15′42〃,北纬34°11′43〃—35°11′43〃。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是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尖端。东临商丘地区,西连省会郑州市,南接许昌市、周口地区,北靠黄河,与中原油田隔河相望。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东距亚欧大陆桥东端的港口城市连云港500公里,西距省会郑州72公里,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开封”的由来
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开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后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名为开封。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尤其是北宋时期,从陈桥兵变到南宋偏安,历经九帝168年,“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这一时期的开封,涌现出了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图强变法的王安石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开封”一名是由“启封”更名而来。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列国争雄。当时的古城村一带为郑国的东北边陲。羽翼渐丰的“小霸”郑庄公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命大将郑邴在这里屯兵筑城,并取“启拓封疆”之意名“启封”。西汉景帝即位,因避景帝刘启讳,改“启”为“开”,启封也就改称为开封。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开封市辖5个市辖区、5个县;全市共有24个街道、34个镇、55个乡。开封市总面积6247平方千米,人口480万(2005年)。
鼓楼区 面积 58.68平方千米,人口 16.13万人。邮政编码475000。
龙亭区 面积 91.51平方千米,人口 11.6万人。邮政编码475100。
顺河回族区 面积 86.73平方千米,人口 24.11万人。邮政编码475000。
禹王台区 面积 57.05平方千米,人口 14.83万人。邮政编码475003。
金明区 面积252.38平方千米,人口 18.2万人。邮政编码475002。
杞 县 面积 1258平方千米,人口 105万人。邮政编码4752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通许县 面积 767平方千米,人口 60万人。邮政编码4754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尉氏县 面积 1257平方千米,人口 87万人。邮政编码4755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开封县 面积 1302平方千米,人口 67万人。邮政编码475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兰考县 面积 1116平方千米,人口 76万人。邮政编码475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历史沿革
开封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活动。而建城的时间可追溯到夏、商、周,距今已有2700多年。春秋时期,郑荘公为向中原扩展,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附近筑城,名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今开封城春秋时期为仪邑,战国时期为大梁,今日之开封市即由大梁之地,启封之名发展演变而来。 开封号称七朝古都。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在此建都。特别是北宋,这里经历九帝168年,繁荣与兴旺达到鼎盛,风光旖旎,人物荟萃,城郭恢弘,经济发达,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史书曾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当时北宋东京对外关系的盛况。 自元之后,开封为中原省治。民国时期为河南省会。
194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克开封,因战略需要,旋即撤离。同年10月24日再次解放开封。从此,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回到了人民怀抱。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开封改为省辖市至今。
开封气候
开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年均降雨量670毫米,林木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然资源
开封市土地总面积为628,240.2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34,732.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9.20%;园地面积10,456.84公顷,占1.66%;林地面积24,026.26公顷,占3.8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3,750.85公顷,占13.33%;交通用地17,822.06公顷,占2.84%;水域46,964.21公顷,占7.48%;未利用土地10,487.90公顷,占1.67%。 开封所辖区域地下资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气,预计石油总生成量为5.6亿吨,天然气储量为485亿立方米, 现已大量开采利用。煤炭资源埋藏较深,预测可靠储量为77.9亿吨。此外,地下还有丰富的石灰岩、岩盐、石膏等矿藏。 水资源 开封市境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8.35亿立方米(不含过境水)。其中地表水为3.51亿立方米,占资源总量的42%,地下水4.84亿立方米(允许开采量),占资源总量的58%。
地质地貌
开封市地处豫东平原,黄河下游大冲积扇南翼。海拔69米至78米。这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良好,结构稳定,有利于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林木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开封属黄河冲积平原,第四系全新地层,其成因为黄河冲积物,质地疏松,地层在垂直分布上为:
a、浅棕黄色粉砂,深度4.2m左右,地基承载力为110KPa;
b、浅棕黄色粘土,深度2.5m左右,地基承载力为130KPa;
c、浅棕黄色粉细砂,平均层厚1.5m左右,地基允许承载力为100KPa;
d、浅黄色砂土,层厚10m左右,地基承载力为100KPa。
交通状况
开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陇海铁路从市内穿过,京广铁路和京九铁路左右为邻,北京至广州的106国道和天水至连云港的310国道在此交汇,开(封)洛(洛)、开(封)商(丘)高速公路成为横穿河南的黄金通道,黄河公路大桥使得天堑变为坦途,全市公路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开封北距北京580公里,东至连云港530公里,郑汴洛高速公路距郑州国际机场和郑州海关50多公里。开封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枢纽城市,同时又是沿亚欧大陆桥东西双向开放、外引内联的对外开放中心城市,具有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进行大规模经济开发的广阔前景。
旅游资源
开封是中原旅游区重点观光游览城市,史有“一苏二杭三汴州”之说。古人的“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甲天下”等诗句,都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豪华盖世的繁荣景象。尤其是在北宋时期,借助汴水漕运的有利条件,开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给开封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现在,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84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7处,市级26处,县级136处。在这里,千年铁塔、繁塔巍然耸立,在宋、金故宫遗址上建造的龙亭雄伟壮观,明朝修筑的城墙古迹斑斑,道教建筑延庆观风格别致,开封最古老的名胜古吹台古朴典雅,以雕刻艺术著称的山陕甘会馆玲珑剔透,还有著名的中原古刹相国寺宏丽华美。开封还是我国著名的“北方水城”,水面面积占城区面积的1/4,龙亭脚下的潘、杨二湖,迎宾大道两侧的包公湖犹如四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古城,令人赏心悦目。 近年来,开封市致力于发展旅游事业,重修和新建了许多历史人文景观,如“清明上河园”、“包公祠”、“宋都御街”、“天波杨府”、“翰园碑林”等等。众多的名胜古迹,的天独厚的历史、人文资源,誉满中外的民俗文化,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到开封参观、游览。
民风民俗庙会、灯会、鸟市、 菊花、 夜市、 风筝、 斗鸡、 盘鼓
高等教育
河南大学、开封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特色小吃
小笼灌汤包、第一楼包子、马豫兴“桶子鸡” 、三鲜莲花酥、五香兔肉
开封套四宝、鲤鱼焙面、菊花火锅、大京枣、烩面、双麻火烧
芝麻翅中翅 、红薯泥 、花生糕
中国历史年代排序列表?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历史如何划分近代,现代和当代
1、中国近代史: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是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界点,标志着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现代史:1919年-1949年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分界点,这标志着中国的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3、中国当代史:1949年至今,也有将中国现代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扩展资料:
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
一、列强的侵略
1、1840年6月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 ~ 1860年):火烧圆明园
3、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 ~ 1895年)、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救国救民的探索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代表作《四洲志》《各国律例》。
2、太平天国运动——农民的救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6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3、洋务运动——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清政府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发动洋务运动。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宗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口号:“自强” “求富”。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4、戊戌变法——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救国运动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戊戌变法(京师大学堂保留)。
5、义和团运动——农民的救国运动
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前期口号“反清复明”,后改为“扶清灭洋”。1901年失败。
6、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救国运动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清政府瓦解,史称“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为民国元年。
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年 ~ 1928年)
1、新文化运动——激进民主主义者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李大钊是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2、五四运动——学生和工人的爱国运动
导火线: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无产阶级成为主力,登上政治舞台)。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7月23日,共产主义派代表(13人)在上海举行一大。
4、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确立。1924年6月,国民党在广州创建黄埔军校。
5、北伐战争(1926.7 ~ 1927.4)
①讨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②1927年,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先后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残酷地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李大钊在北京北张作霖杀害)。
③东北易帜: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标志国民政府完成统一。
6、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 ~ 1937年)
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③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④九一八事变:(沈阳事变)
⑤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逮捕了蒋介石,又称为“双十二事变”。
7、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 ~ 1945年)
①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揭开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②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台儿庄大捷:李宗仁指挥,取得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最大一次胜利。
③百团大战: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战役。
④抗日战争胜利: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8、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 ~ 1949年)
①重庆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②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平解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当代史
初中历史学不好怎么办
初中历史为什么学不好
1、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
2、能力方面,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属于“记忆式历史。
3、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模糊。
4、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经济史相对薄弱。
再说说你们现在的状况
(1)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是相对欠缺的,既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用说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
(2)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校、学生乃至社会都不够重视。
(4)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这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一定障碍。
学习方法
一,高密度串连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点。如士族制度问题,可抓住四个点:①魏晋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士族制度;②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势力发展;③南朝末年,士族势力渐衰;④唐朝末年,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士族被进一步摧垮。这样,对士族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明确的认识。
2.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县,两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释兵权”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废丞相、八股取士、军机处和文字狱,这些都是“点”,由这些点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建立、巩固、加强的发展史。
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二,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
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进行叙述的,是一个平面系统。但高考命题则往往抽取历史线索,挖掘知识联系,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系统。因此,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拓宽、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知识体系。
1.相对完整的叙述 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如1996年高考第48题“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此题要求对法国18世纪—19世纪中叶的历史进行相对完整的叙述,其中又含有对革命原因、革命任务、革命对象和革命主体等方面的深层次分析。再如第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此题同样要求学生从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和归纳。从表面上看史实明确易见,但对分析能力的要求却比较高。
2.宏观分析 微观考查。例如1997年高考第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宏观分析能力,要求学生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协约国列强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要求对协约国列强进行具体分析,也含有微观分析的成份。
3.显性联系 隐性联系。“显性联系”是教材中历史知识间较明显的联系,而“隐性联系”则隐藏于知识之间。换言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和系统化,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如1996年上海高考第46题“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各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土地问题的?各国土地问题的解决对其资本主义发展有何作用?”在这个问题中,命题者就抓住了它们的隐性联系,即革命和改革中的土地问题,经过发掘,能力考查的层次就明显提高了。
如何学习历史
读通史,自己整理时代主线,列个时间轴之类时东西挂墙上,一面放世界大事,另一边写同时代的中国史大事(只放你觉得对世界起重要作用的大事,不必事无巨细地都写下来),读书过程中不断补充。比较好的世界史书推荐全球通史,尽管有些错误,但难得在视角不是西方中心,作者又有完整的史识。帕尔默的现代世界史在学术上更站得住,但西方中心也比较严重。另外极简欧洲史脉络清晰,有史识也好读,可以看看。中国史推荐钱穆的国史大纲,配合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来看。你做的时间轴是否精彩不是关键,对比地把中外通史读完才是关键。
拓展资料: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参考资料:历史-百度百科
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的国都所在地
夏:斟鄩(河南洛阳偃师西)、阳翟(河南禹州)、帝丘(河南濮阳西南)、夏邑(今河南商丘东)、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原(河南济源西北)、老丘(河南开封东北)、西河(河南安阳东南) 。
商:亳(河南商丘)、西亳(河南洛阳偃师西)、嚣(河南郑州西北)、相(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西亳(河南洛阳偃师西)、奄(山东曲阜)殷(河南安阳)、朝歌(河南淇县)。
西周:镐京(陕西西安长安西北)、成周(河南洛阳)、犬丘(陕西咸阳兴平东南)、南郑(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雒邑(河南洛阳)
秦: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洛阳(河南洛阳东)、栎阳(陕西西安临潼东北)、长安(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雒阳(河南洛阳东)、长安(陕西西安西北)、许昌(河南许昌)
三国时期:【魏】许昌(河南许昌)、洛阳(河南洛阳东)公元221年--公元265年【蜀】成都(今四川成都)【吴】建业、建业(江苏南京)。
西晋:洛阳(河南洛阳东)长安(陕西西安西北)。
东晋:建康(江苏南京)
隋:大兴(陕西西安)、洛阳(河南洛阳)。
唐:长安(陕西西安)、武周神都洛阳(河南洛阳)、洛阳(河南洛阳)。
北宋:东京(河南开封)
南宋:南京(河南商丘)、临安(浙江杭州)
辽: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西南)公元1007年—公元1125年
金: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东城东南)、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城西南)、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归德府(今河南商丘)。
元:大都(元京师,北京)
明:南京 (江苏南京)、北京(北京)公元1420年—公元1644年
清:兴京(辽宁新宾西)、辽阳(辽宁辽阳)、盛京(辽宁沈阳)、北京(北京)。
扩展资料:
长安与洛阳的角色互转
汉朝是刘姓王朝,有刘邦(高祖)建立的前汉和刘秀(光武帝)建立的后汉之分,后世史学家习惯将前汉称为“西汉”、后汉称为“东汉”,此叫法即因各自都城方位不同而来。
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汉中王”。在“楚汉相争”中,刘邦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定鼎天下。当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初都洛阳,群臣拥护,认为“其固足可恃也”。
但不久,刘邦改变了想法,将洛阳设为陪都,而定长安城为首都。原来,谋臣张良的分析起了决定作用。《汉书·张良传》记载,张良认为洛阳“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长安则“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到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洛阳终于迎来转机,由“著名陪都”转正为东汉的“著名首都”。这年冬十月,刘秀与王莽的更始政权决裂,在鄗(今河北高邑)登基称帝,为表明自己的刘姓正统和汉家重兴,仍以“汉”为国号,此即东汉。刘秀确定洛阳为首都(东都)后,设长安为陪都,称为“西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历代首都
粤语有多么久远的历史了
粤语自秦朝至今,约有2200多年的历史。
《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再次处于长年内战,北方更首次沦陷到外族手中,大量中原士民迁至岭南,北方汉语不断对本地语言冲击。当时古汉语与以前形成的古越语混合,进一步拉近了古越语和中原汉语的差别。这一时期是粤语的成长时期。
清朝闭关自守,仅留下广州作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口岸,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掌握的汉语是粤语而非官话。不少京官为了与外国人经商议事也常常接触粤语,使得粤语首次逆向传播到中原。
扩展资料:
粤语形成于秦汉年间。那个时候,秦始皇攻下了百越之地,岭南地区的人为了躲避秦始皇的战火和统治,于是逃有了。所以,华夏族人进入了岭南地区开始生活。华夏人说的话也开始和岭南话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多的中原人去了岭南地区生活。
随后,岭南地区的人就慢慢地增加。唐宋时期,粤语形成,确立了它的发音和读法。而且在这之后,就很少再受到汉语的影响。岭南地区的人一直在自己发展着粤语,有着他们自己的特色。
而且在近代时期,说粤语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人想要把粤语当作全国的普通话。所以,说粤语的人其实非常多。而粤语也经过不断地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样子。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有现代白话文取代旧式文言文正式书写的趋势,但粤语的实际使用没有多大限制。但建国后,国家规范官话普通话口音作为全国通用语。
粤语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在中国大陆粤语分布区的许多年轻一代不懂得一些专门名词的粤语读法。这种情况使得不少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士开始产生一种母语危机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粤语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皇帝?
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王赢政统治天下并且开始称“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