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上海海关大楼,上海海关大楼的建筑特色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2-24 03:03:16 作者:连笔君

上海海关大楼90岁如何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

1927年12月,江海关(上海海关旧称)大楼宣告竣工,大楼总高79.2米,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两年建设共耗白银400余万两。而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11月,上海海关关区进出口额达5356.6亿元人民币,单月进出口值创历史新高,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约179亿元货物经上海海关实现进出口,在全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超过两成。用“寸土寸金外滩地、关税命脉聚宝盆”形容海关大楼毫不为过。

跟随魏云寺逐级爬上钟楼的发条层、机械层和发音层,触摸精密而独特的机械钟,眼观浦江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仿佛就是在阅读一本讲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的生动教科书。

钟楼的最高一层,是旗楼层。每年的元旦、五一、七一、十一,魏云寺都要雷打不动更换这面最大尺幅的五星红旗,保证飘扬在海关大楼之上的国旗不破损、不褪色。

“90岁的海关大楼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历史变迁,但我觉得她仍坚如磐石、富有朝气。”魏云寺说。

求助~上海海关大楼的中英介绍。拜托啦~

1、中文:上海海关大楼是1891年拆除旧屋,于1893年建成一座英国建筑师设计、浦东川沙匠人杨斯盛主持建造的3层砖木结构的英国哥特式楼房。1925年又拆除旧屋重建,于1927年底落成,即现大楼,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齐肩并列,相得益彰,被称为汇丰银行的“姐妹楼”。   上海海关大楼面临外滩的一端高8层,上冠三层高的四面钟楼,西部5层,均为钢架结构。东部墙面用花岗石砌筑,西部1、2层石砌,3、4层镶褐色面砖。正面1、2层处理似底座,粗石墙面,入口处为典型的希腊多立安柱门廊。7层上方又挑出的高大檐口。   入口大厅藻井以彩色马赛克相拼的帆影海事图案为饰,甚为精美。建筑上部具有装饰艺术派建筑特色。钟楼旗杆位置在地理坐标东经121°29′0.02″,北纬31°14′20.38″,为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同时也外滩建筑中上最气派最大者。钟楼则为歌特式,有十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据说花了白银2千多两,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海关大楼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滨,它那铿锵、激昂的钟声象征着庄严,象征着使命。
2、英文:Shanghai customs house is tearing down the old house in 1891, and completed in 1893 a British architect design, pudong ChuanSha builders YangSiCheng presided over the three layers of bricky timberwork building of British gothic buildings. 1925 years and tearing down the old houses rebuilt, in the end of 1927, that is now building, completed elegance and elegant HSBC big shoulder-length hair, bring out the best in each other, tied for HSBC is called the "sisters floor". Shanghai customs house facing one end of the bund high 8 layer, on all three stories of the crown, and the western 5 layer, the clock tower are steel structure. The eastern wall with granite building, the western 1, 2, 3, 4 layer stone layer set brown brick. Positive 1, 2 layer handles like a base, thick stonewalling, typical of the entrance face Greece many made AnZhu porch. 7 layers above and pick out the tall cornice. Entrance hall with color in the ceiling Mosaic of maritime pattern making spell for decoration, elegant is. Building the upper have adornment art sent architecture. The clock tower the pole position in the geographic coordinates longitude 121 ° 29 '0.02 ", latitude 31 ° 14' 20.38 ", for the Shanghai location, and also using the most magnificent buildings along the upper attributes. The clock tower is gothic, have ten stories high, is copy the United States Capitol clock manufacturing, built in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good to Shanghai assembly. It is said that took silver more than 2000, is the first two Asian clock, is the world famous clock one. Customs house stands on the coast of the huangpu river, layouts, and the sonorous, feelings of the bell symbolizes the solemn, a symbol of the mission.

上海外滩建筑的特点

自19世纪40年代,租界被英法等国抢占后,外滩便成为了一个主权区,西方列强以他们的方式经营、管理、建设租界,当商行、金融企业在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即大兴土木,营建公司大楼,而外滩的建筑大多也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

20世纪,由于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外滩出现了多层和高层建筑,式样五花八门,诸如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英国文艺复兴式亚细亚大楼(原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总会(今东风饭店)、浦发银行大楼(原汇丰银行大楼)、恰和大楼(今外贸局大楼)等,

还有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东印度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呈现世界各国建筑共存的局面。因而,北起苏州河外白渡桥,南至中山东一路金陵东路的这一片建筑群,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

外滩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外滩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的汛期。

扩展资料

主要建筑

历史建筑

外滩共有33座建筑, 一部分仍为一些单位机构征用,比如民国十六年(1927年)建成的外滩13号海关大楼,仍然是上海海关的驻地;外滩14号交通银行大楼,是外滩最年轻的一座建筑,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由上海总工会使用。

另外一些则为各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高级宾馆,比如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建于1913年;日清大楼,又名海运大楼,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成,原是日清洋行的建筑;汇丰银行大楼,又名市府大楼,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造;

英国总会,一层楼酒吧间的110.7英尺的酒吧柜号称东方最长,如今则是东风饭店;外滩19号汇中饭店大楼,今天为和平饭店;外滩22号沙逊大厦,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成,是外滩上最高的建筑,今天也属于和平饭店。3号、6号、18号被整修开发为高档消闲购物娱乐场所,为上海奢侈消费的坐标。

1号: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所在地,原名亚细亚大楼,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是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办事处。史称“外滩第一高楼”,底段与上段都是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是上海高层建筑中最年长的建筑。

2号:现为东风饭店,曾是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上海总会。有“东洋伦敦”之称,设计上仿效英国古典主义,也参照日本帝国大厦。三角形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有一条110多英尺的吧台。

3号:现名有利大楼,原名联合大楼,属于美国有利银行所有,现为新加坡佳通投资有限公司所在地。民国五年(1916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幢钢结构大楼,钢材来自德国。该楼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均衡对称的建筑风格,但装饰上又多采用巴洛克风格的漩涡型图案。

5号:现属华夏银行,原为日本日清公司大楼,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外立面采用花岗石,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

6号:现属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原为中国通商银行大楼,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竣工,是外滩现存最老的建筑之一。该楼外墙采用花岗石贴面,拥有一排英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尖角,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的典型建筑。

7号:现为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和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成。

9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盛宣怀投资白银220万两。

10—12号:现为浦东发展银行所在地,原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三扇青铜大门和两旁的铜狮子,由英国专门铸造,据说铸成后立刻将铜模毁掉,狮子成为绝版珍品。底层中部突出一个八角形门厅,由此进入宽敞的营业大厅。

门厅的顶部有8幅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大城市的建筑风貌。画旁有文字“四海之内皆兄弟”。解放后上海市政府曾在此办公。此楼耗资800万两白银,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考究的建筑”。

13号:现为海关大厦,是汇丰银行大楼的姊妹楼,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仿造英国议会大厦的大钟(大本钟)制造,由英国乔伊斯公司造好后到上海组装,

此楼楼外立面的大钟为亚洲第一大钟,世界最著名的大钟之一(全球现存唯有的三座威斯敏斯特大钟之一,另两座是英国议会大本钟和俄罗斯红场斯巴斯克大钟),原来每逢整点奏威斯敏斯特报时曲,于文革时改为东方红。 

14号:现为上海市总工会,由鸿达洋行设计,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陶馥记营造厂承建,是上海解放前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幢楼。

15号:现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原为华俄道胜银行大楼,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竣工。

16号:现属招商银行,原为台湾银行大楼。台湾银行原为日商银行,是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之后,日本在台北开设的,清宣统三年(1911年)又在上海设立分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台湾银行划归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所有。

17号:现为友邦保险大楼,原为《字林西报》大楼,是上海第一幢高层建筑。《字林西报》创刊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是英国人办的一张英文日报,也是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

《字林西报》起初只是一份4页的英文周报,刊登商贾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后因时常刊登英租界当局的文告、新闻公报,被称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1951年停刊。大楼室内有白色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墙面和金色马赛克穹庐顶。

18号: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是一栋有着84年历史的市级经典保护建筑,位于外滩南京东路口,原名麦加利银行的外滩十八号楼,曾是英国渣打银行驻中国的总部。自1955年渣打银行迁址以来,历经多家单位使用。

2004年11月20日修复后的外滩十八号楼进门四根古希腊式的大理石柱是原装,来自200年前意大利的Tuscani教堂。两盏量身定做的三米高红色玻璃吊灯,全部由空心玻璃管组装而成,每盏灯由一百八十五个零件拼装起来。

大堂的二24K金砖马塞克壁画是全手工制作,其被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时装、珠宝、名表、美食、娱乐、艺术中心。

19、20号:现为和平饭店,分为南楼和北楼,南楼原为汇中饭店大楼,北楼原为华懋饭店大楼。汇中饭店是上海现存最古老饭店之一,清咸丰四年(1854年)建造,是上海最豪华的旅馆。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翻新,翻新时,旧中国第一次在建筑物内安装电梯,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华懋饭店由地产大亨沙逊投资,又名沙逊大厦,被誉为“远东第一楼”,1956年改为和平饭店北楼。

23号:现属中国银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

24号:现属中国工商银行,为老沙逊洋行行址。

26号:现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为扬子保险公司大楼。

27号:现为外贸总公司大楼,原属英商怡和洋行。怡和洋行,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创办于广州,是英国最早进入中国的贸易商行。

29号:现属光大银行,原为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注:门牌号均为中山东一路门牌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滩

上海外滩海关大楼的历史

上海海关大楼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13号,由英公和洋行设计。1864年清政府于现址设江海北关,关署是一座中国衙门式的木构房屋。1853年小刀会起义时被毁,1857年修复,大体原样。此后,中国海关实际上被英美法三国领事馆参与的税务委员会所控制。1891年拆除旧屋,于1893年建成一座英国建筑师设计、浦东川沙匠人杨斯盛主持建造的3层砖木结构的英国哥特式楼房。1925年又拆除旧屋重建,于1927年底落成,即现大楼,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齐肩并列,相得益彰,被称为汇丰银行的“姐妹楼”。  上海海关大楼面临外滩的一端高8层,上冠三层高的四面钟楼,西部5层,均为钢架结构。东部墙面用花岗石砌筑,西部1、2层石砌,3、4层镶褐色面砖。正面1、2层处理似底座,粗石墙面,入口处为典型的希腊多立安柱门廊。7层上方又挑出的高大檐口。  入口大厅藻井以彩色马赛克相拼的帆影海事图案为饰,甚为精美。建筑上部具有装饰艺术派建筑特色。钟楼旗杆位置在地理坐标东经121°29′0.02″,北纬31°14′20.38″,为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同时也外滩建筑中上最气派最大者。钟楼则为歌特式,有十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据说花了白银2千多两,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海关大楼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滨,它那铿锵、激昂的钟声象征着庄严,象征着使命。

上海的建筑风格??具体论述?

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 曾用名:麦克倍恩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主要使用单位: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位于中山东一路延安东路口的亚细亚大楼,有“外滩第一楼”之称。建于1913年。原为7层,后加了1层。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立面为巴洛克式,柱式以爱奥尼克式为主,底层拱圈用镇石,外墙用石面砖。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外滩3号上海总会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当时为英国总会所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1910年1月,在原址建新楼,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
新楼建筑为横直线条三段式处理,二层至三层中段增加了6根爱奥尼克柱头,为整幢大楼增加了立体感,大楼南北两侧对称,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窗户形状变化多端,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大楼的室内装潢由日本建筑师设计,装饰华丽,长达34米的酒吧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装饰,在当时闻名于世。大楼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外滩4号有利大楼 曾用名:友宁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
1922年,旧屋拆除后建新楼。系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的大楼,据说钢框架是向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工厂订制。大楼高6层,正立面仿文艺复兴风格,外装饰为巴洛克式,大门两旁有修长的爱奥尼克式柱,外墙用花岗岩贴面。整座建筑开间大,楼层高。

外滩5号日清大楼 又名:海运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华夏银行上海分行。
1921年日清洋行在中山东一路5号新建大楼,1925建成,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6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从表面上看,该大楼的基本构造与上海的其他近现代建筑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其线条处理以横线条为主,具有近代日本西洋建筑的特征。

外滩6号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又名:元芳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此楼原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东印度式建筑风格。1906年拆旧建新,由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为假4层砖木结构,大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装饰上具有欧洲宗教建筑色彩,青红砖镶砌,众多细长柱子钩勒墙面。后因维修时用水泥粉刷墙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复存在。大门入口竖有罗马廊柱。底层、二层为落地长窗,券状窗框,两肩对称。上层为坡式屋顶,并有一排尖角形窗。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光黄浦江的胜处。

外滩7号电报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泰国盘古银行。
外滩中山东一路的7号大楼,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的电报总局使用,故称“电报大楼”。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假5层砖石结构。以变化多端的古典式柱子,装饰从2楼到4楼的窗框,使建筑的立面富于变化和充满立体感。同时在顶层两边建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屋顶,使整幢大楼颇具艺术韵味。在外滩的建筑群中,电报大楼体态虽然不大,但其建筑艺术的特征别具风格。

外滩9号旗昌洋行大楼 又名:港监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招商局(集团)上海分公司。
1901年,轮船招商局将旗昌洋行的旧楼拆除重建,由通和洋行设计,为三层砖木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东向外滩为主立面,以正大门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对称。大门两侧各有2扇罗马拱券型的落地长窗,2、3层有内阳台,以古典式柱子作支撑。楼内的木制楼梯扶手处有雕花,拦杆也十分精致。

外滩12号汇丰银行大楼 又名:汇丰大楼、市府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现在使用单位:浦东发展银行。
外滩大楼群建筑中最显眼的一幢大楼,建于1925年。外形接近正方形,高5层,中部加上隆起的建筑为7层,上有一半球形屋顶。钢框架结构,外形呈仿古典的砖石结构,内部处理采用古典主义的形式,如爱奥尼克式柱廊,藻井式天花板等。室内装修考究,大厅内的柱子、护壁、地坪均用大理石贴面,不仅装有暖气,还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冷气设备。

外滩13号海关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海关。
建于1927年。建筑风格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沿外滩高7层,用金山石砌筑。西部一直延伸到四川中路,高5层,二层以上用红机砖砌筑。沿外滩大门前为希腊多立克式柱廊,入口为大厅,内有繁复的石膏花饰和脚线,镶金和彩色马赛克的平顶。最高处为钟楼。

外滩14号交通银行大楼 又名:上海总工会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市总工会。
交通银行新大楼1948年10月竣工,是上海解放前外滩最后建成的一幢楼。由鸿达洋行设计,大楼主体6层,中间为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正面和侧面均以垂直的线条来突出建筑的立体感。底层门框用黑色大理石作贴面,其余墙面均以白水泥粉刷。大门原为转门,入内是彩纹人造大理石铺成的过道,两侧靠墙为环状扶梯。扶梯用大理石作台阶,紫铜作栏杆。经扶梯上2楼平台,过4扇铝框玻璃门,进入高大宽敞的大厅。大厅由36根大理石柱作支撑。大楼内有库房、发电机、空气调节机、2部奥的斯电梯。整幢大楼的内部设计强调实用。

外滩15号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又名:华胜大楼、中央银行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1902年竣工,由德国建筑师海因里希·贝克设计,项茂记营造厂施工。外观呈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复古建筑风格。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是以沉砂垫层代替打桩。外墙以釉面砖与花岗石镶嵌,大门左右有4扇券窗,2、3层立面惯以6根爱奥尼克立柱,3层檐下及柱顶均饰以欧洲神话人物头像的雕塑。进入正门,一条对称白色大理石扶梯直通2层营业大厅。大厅中央高达3层,用彩绘玻璃作天棚,室外阳光可透过天棚照到厅内。2、3层四周有精致典雅的彩绘玻璃回廊,营业大厅的沿廊壁上有雕刻精美的人物浮雕。

外滩16号台湾银行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招商银行。
建于1924年。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幢带有日本近代西洋风格的建筑,同时又广泛吸取各国建筑的长处,成为一个多种风格建筑的混合体。

外滩17号字林大楼 又名:桂林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建于1921年,由德和洋行设计。大楼总高10层,三段式立面。底层立面用拉毛花岗石作贴面,正大门两侧各有一扇落地的罗马拱券长窗;中部立面3至7层,建筑外观采用近现代派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但饰以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使单调的平面增加了一丝活泼;上段立面,两侧为券式窗洞,中间树以双柱,形成内阳台。屋檐下原有8个裸体人物雕塑,后被水泥封末。顶部的南北两侧建有塔楼。字林大楼是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

外滩18号麦加利银行大楼 又名:春江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1923年。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底层以花岗石作贴面,显得匀称协调而又给人以资本雄厚的感觉。第二层,外墙处理简洁,由巴洛克粗大石柱支撑,层次富于变化。

外滩19号汇中饭店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和平饭店南楼。
1906年拆旧建新,由祥泰洋行工程师施高塔设计,6层砖木混合结构,总高30米。外观呈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风格。外墙用白色清水砖砌成,镶以红色水砖做腰线。门窗有圆弧拱,也有平拱。正大门为转门。屋顶建有花园,花园的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巴洛克式凉亭,夏秋季节可以坐在东侧的凉亭内观望黄浦江潮水。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曾在这幢豪华饭店庆贺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

外滩22号沙逊大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和平饭店北楼。
建于1929年,由公和洋行设计,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出现的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近现代派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厦高10层,局部13层,另有地下室,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立面以垂直线条为主,在腰线和檐口处有雕刻的花纹。外墙除第9层和顶部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各层均用花岗石作贴面。

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1937年建成,是外滩(中山东一路段)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层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其他栏杆及窗格等处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每层的两侧有镂空图案,中国银行大楼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

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24年。楼高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建筑。原先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底层石块为贴面,横线条清晰,产生明朗而轻快的感觉。二层至五层之间仿古典主义巨大石柱给建筑增加了庄重和典雅之感。

外滩27号怡和洋行大楼 又名:外贸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市外贸局等。
始建于1920年,竣工于1922年11月,由马海洋行设计。外观为仿英国复古主义派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5层(1983年又加盖2层)。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进,朝东立面呈三段样式。1、2层为一段,门和长窗为罗马拱券形,大块拉毛花岗石作外墙贴面,平整石块铺砌大门台阶,门的两侧装有一对壁灯。3至5层为第二段,有4根巨大的科林斯立柱作为装饰和支撑,立柱间为阳台和石栏杆。5层以上为第三段,层顶有较宽檐口,顶部为大平台,平台前有栏杆,中间是石屏,紧贴石屏建有一座圆顶,圆顶中心插有旗杆。

外滩28号格林邮船大楼 又名:广播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广电集团。
1920年建成。总体为近代复古主义建筑,大门和边门均设计为罗马拱券,两侧建有花岗石古典柱式;从地面勒脚至二楼外墙用花岗石作贴面,造成一种厚重而又古典的情调。在临外滩的屋顶上设计了屋顶亭,形如远洋巨轮上的了望台,这种设计使此楼成为上海为数不多的仿生建筑之一。

外滩29号东方汇理大楼 又名:东方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14年,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典型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入口拱门上方有一卷涡状的断山花,流露出法国情调巴洛克式的设计手法,中部是爱奥尼式巨柱,横竖向三段式处理明显。

外滩33号英国领事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建于1849年,1852年翻建,1870年毁于大火。现在的建筑为1873年建造。具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主楼高两层,整个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层顶用中国蝴蝶瓦,为了让底层有良好的通风,台基较高,立面上门窗较多,且多采用圆拱和平拱。

北苏州路20号百老汇大厦 又名:上海大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大厦饭店。
建于1934年,22层,高88米。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外部处理与内部装饰简洁明朗,外观气势雄伟,现为三星级饭店。该大楼曾为北外滩的制高点,其18楼宽敞的观景平台,是鸟瞰外滩全景的佳处地点。

外白渡桥北堍黄浦路15号礼查饭店
建于1910年。外貌采用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形式,楼高5层,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五层窗旁建有大弧形拱券,三四层部分装饰爱奥尼克式大柱头,窗樘发券,有的采用弧拱,有采用平拱,整幢建筑凹凸面多,进深很深,故室内光线较暗。

谁知道上海著名建筑

上海旧建筑很多,选几个介绍如下:

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滩那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楼宇,不正讲述着旧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

亚细亚大楼

被誉为“外滩第一楼”,建成于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其高8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可谓简繁相怡,华贵典雅。

东洋伦敦——东风饭店

“东洋伦敦”是现东风饭店的别称,建于1910年,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外貌既效法美国古典主义,又参照日本帝国大厦,故而得此别称。其始建于中山一路2号时,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上海总会。大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其余均为客房。整个饭店设施齐全,装修精美,不愧为商务住宿的理想选择。大楼中所使用别致的三角形的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的,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

有利大楼

中山东一路4号,现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原名联合大楼,为美国有利银行所有,故称有利银行大楼。大楼于1916年建成,楼高7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窗框多采用巴洛克艺术富有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高大的落地专窗既有利于采光,又增添楼宇气势。整幢建筑是以门为中心的轴对称图形。故而给人以平和的感受。

东西合璧的日清大楼

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楼,被人们称为“日犹式”。该楼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人合资建造。它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东一路5号,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日清大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现今则是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所在地。该楼是一幢假四层的歌特式建筑。大楼第四层有五个尖顶层面,原先还有十字架。第三、四层有小尖塔。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歌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这幢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欧式建筑的意义远不止停留在具历史性与艺术性。可以说,就是它在中国金融史上划上了开篇性的一页。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中山东一路7号,是一座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该建筑注重统一、对称、稳重,外立面装饰甚为讲究。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的柱子,或用来承重,或只作为装饰。窗户四周图形多样,立体感强,近似巴洛克式。它的黑顶白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不失一种优雅的感觉。这楼是现在的盘谷银行上海分行,自1908年建成以来,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称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后为中国通商银行及长江航运公司所用。

招商局大楼

作为中国自己经营的第一家新式轮船企业——招商局就是在此期间创办的。招商局建于1901年,该楼宇为座西向东的三层砖木结构。底层正门框向外伸出,正门两侧有高敞的拱形落地窗,二、三层立面用古典柱式装饰。大楼局部外墙用花岗石贴面。招商局大楼可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建筑的典型。无论就具历史性或是艺术性而言,都值得我们前去观瞻一番。

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汇丰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10-12号,属新希腊建筑,建于1923年,原系美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美国当时将这座建筑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的最讲究的建筑。建成时大楼门前放了两只引人注目的大铜狮,据说狮子铸成后,立刻就将铜模毁掉了。从而使这对铜狮成为绝版珍品,现已将其送入上海历史博物馆。该楼八角形门厅的顶部,离地面20多米高处,有8幅由几十万块仅几平方厘米的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它宽4.3米,高2.4米,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个城市的建筑风貌,并配有神话人物形象,还有24幅为神话故事中动物的形态,顶部巨大的神话故事壁画,总面积近200平方米。世纪壁画间有一圈美文,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其象征了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整个世界的和平繁荣”。

上海海关大楼

汇丰银行的“姐妹楼”,建于1927年,雄伟挺拔,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齐肩并列,相得益彰。上海海关大楼结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优点,大楼门楣由四眼巨大的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以高耸的钟楼为轴线,气势非凡,建筑造型属新古典派希腊式,上段的钟楼的、则为歌特式,有十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据说花了白银2千多两,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海关大楼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滨,它那铿锵、激昂的钟声象征着庄严,象征着使命。

交通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14号,建于1940年,占地19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88平方米。属近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庄严华贵。进门两侧有紫铜栏杆装饰的人造环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楼大厅,满目红色,富丽堂皇。厅内36根圆形柱子的的下半部分以及大厅四周墙壁均由红色瓷砖铺贴、装饰,地坪也是红色地砖铺成。大楼外观的凝重与内部的热烈使其别具特色,在古典建筑丛中更显现代气息。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是一座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至今已历了八十多个春秋。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办公。该建筑结构坚实,装饰精致,以正门为中轴线形成对称结构底层大门有双立柱四根,两旁有洞形窗户。二至三层东立面有爱奥尼克柱子,窗户两边也有古典立柱装饰。外墙用白色釉面砖和花岗石相拼,色调和谐,底楼外墙用苏州花岗石轩石勒脚。楼内扶梯用大理石建成,二楼壁上有人物浮雕,巨大的精美彩色玻璃顶栅和回廊,至今还保存完好。

台湾银行大楼

现今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之所在。该楼兴建于1924年,占地904平方米。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东立面配于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从而使其富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这不禁让人想起具有“东洋伦敦”之称的东风饭店。这些楼与楼之间内在或外在的联系,使得外滩的建筑尤显和谐统一,建立一种整体的美感。

麦加利银行大楼

上海的第一家外资银行是丽如银行,就开在如今被人们称作麦加利银行大楼之内。大楼共五层,底层外墙用花岗石铺贴,内部地坪则是黑白对比的大理石。大门则是楼的主线,南北两边建筑造型对称。二至四层外立面有两根爱奥尼克式柱子支撑,第五层横面中段有6根方型柱子。刻以花瓣造型。为使建筑具有高度感,现顶楼加了三角形屋顶,更让人们感受到麦加利银行大楼的玲珑与别致。

友邦大厦(原桂林大楼、字宇大楼)

这里曾是外国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字林西报》馆。友邦保险公司于1998年正式整修入驻,故改名为“友邦大厦”。大楼的立面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粗糙的大石块为贴面;第二层用水泥粉刷;第三层两侧为穹形券窗,加配以造型优雅的塔顶,尽显了建筑的变化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匀称、和谐。

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

漫步外滩,有一幢白清水砖墙,红砖腰线的建筑特别引人注目,这座美国风格的六曾楼房就是和平饭店南楼,它位于中山东一路19号,原名中央饭店。这座建于1906年的饭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909年“万国禁烟会”就在这里举行,1996年又召开了联合禁毒署举办的“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并为“万国禁烟会”立会址标志。1911年中国同盟本部也在该饭店召开了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欢迎大会。这一系列具有纪念价值的史实为和平饭店南楼增添了更多辉煌。

和平饭店北楼(原沙逊大厦)

和平饭店南北两楼错落而置,与南楼相比,北楼顿觉气魄豪华。高77平方米的大楼,由于内外装饰讲究而被誉为“远东第一楼”。大楼具有美国芝加哥学派建筑风格,外形简洁明朗强调垂直感,花岗石的墙面,圆锥形的屋顶,紫铜的屋面,无部不渗透出古朴典雅之气。饭店内部设有英、美、印、德、法、美、日、西、中等九国套房。餐厅、大堂装饰富丽堂皇。还有颇受国外游客欢迎的上海老年爵士乐队,在此演奏世界各地名曲,使人仿佛置于一个世界文化与经典艺术相交融的殿堂。

中国银行大楼

外滩的建筑素以欧洲风格见长,而中国银行大楼是为数不多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大楼分为主楼和次楼。外墙为金山石,屋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楼檐上用斗拱装饰。东立面从高到低有变形的钱币形镂空窗框。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营业大厅的天花板上原来还雕有“八仙过海”的图案。到处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氛围。这些雕梁画栋、碧瓦飞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让后人得以继承和发扬。

怡泰邮船大楼

中山东一路北京东路口,有一座看似平常但又富有趣味的建筑,它就是怡泰邮船大楼即“格林邮船大楼”。该楼高7层,另有2层地下室。坚固厚实的花岗石拱券大门旁是古典式柱子。二至五层附有外展的阳台,七层顶楼还建有塔楼,雅致美观,整个大楼外立面简洁明朗,也是一座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

正金大楼

建成于1924年,独具后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与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同样有着花岗石的外墙,明晰的主线,对称的造型,但少了许多繁琐的装饰,使其更显流畅。大楼底层用大型石块贴砌。整幢建筑给人以稳重感。二至五层有两根爱奥尼克式柱子支撑,显示出古典风采。内部大厅中长圆形玻璃天顶,造型典雅,工艺精美,是外滩的典型建筑。

怡和洋行大楼

自从1943年上海开埠后,国外商家纷纷开设洋行,怡和洋行就是最早的几家之一。此后英商在这里开展了大量的贸易活动。怡和洋行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27号,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大楼一、二层为一段,用花岗石垒砌轴线明显,大门和双侧窗框都用罗马半圆拱券石拱造型,正门上方有羊头浮雕装饰,显得庄重坚实,第三至五层又一段,有罗马科林斯柱式支撑,气魄雄伟,显示出浓郁的西欧古典色彩,第三层有石栏杆阳台,整段窗框上方有石雕镶嵌,第五层上方原有的平台,穹顶被拆除,已加高至七层。

东方大楼

即现在的市公安局交通处大楼原是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上海分行的办公场所。设计师用豪华浮夸的手笔,在教堂和宫殿中把建筑、雕塑和绘画结为一体,并用短檐、波浪形墙面、重迭柱及壁画,使建筑物产生神秘的宗教气氛。大楼强调立面装饰和处理,尤为注重建筑自身的比例。其上面是贯通的爱奥尼克巨柱,两侧厚实的墙面横向划分为三段,顶部出檐较深,并有精致的雕刻。底层门窗形成三个高大的楼门,居中是线状的浮雕。另外,大楼在小构体上也精雕细凿,力求完美可谓是巴洛克式的经典之作。

英国领事馆

建于1873年,楼高二层,近似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楼宇台基较高,底层竖向中段有五扇圆拱形窗,两边房间窗户倒是圆拱形。外立面整齐见变化。整幢建筑外立面原采用清水砖,层顶用中国蝴蝶瓦铺成,现外墙已采用水泥粉刷,大楼东面楼前有大草坪,环境更现优美。解放后,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层设在这里,该社迁出后,由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等机构设在这里。

除了上述地处外滩的大厦外,外白渡桥、上海大厦、俄罗斯总领事馆以及气象信号台与外滩的这些建筑浑然一体,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万国建筑博览”的画卷。

外白渡桥

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1970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座钢铁结构桥,跨度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东的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车流量很高。因它处于旧时的外摆渡处,人们过桥不付费,故称外白渡桥。

上海大厦

由主楼和副楼组成的上海大厦位于外白渡桥的北侧。这是一幢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外部处理与内部装修简洁明朗,外观气势宏伟。主楼原名“百尧江大厦”。副楼又名“浦江饭店”。现为三星级宾馆,饭店设有中、美、英、法、日、阿拉伯六国特色高级套房,曾接待许多国家元首及中外游客。

俄罗斯总领事馆

位于外白渡桥北侧,苏州河与黄浦江会合处。该楼建于1916年,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4平方米,楼有四层,带阁楼。底层一半置于地下,地面上露出2米高。大门两旁有古典式双立柱,第二层、第三层有圆拱式和平拱式窗框,窗户之间有壁柱。屋顶为双折四坡式,屋面有弧线尖顶窗户,西侧楼顶有二层楼高的了望塔一座,绿色铁皮穹顶,沿江有堤岸,东侧建有六角凉厅,可观赏黄浦江、苏州河会合处的景色。

气象信号台

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建筑物。1884年,法国天主教会创建的徐家汇天文台,在“洋泾浜”外滩(今延安东路外滩)设立气象信号台,信号台是直 竖地上的一根长木杆,根据天文台传来的气象信息。1907年,重建圆柱形的气象信号,台统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们称为“阿脱奴婆”式建筑。为保护这个建筑物,1993年外滩改造工程中,将它向东整体移位20米。

上海滩旁边的建筑是什么风格

这是上海海关大楼,属哥特式建筑。

上海外滩海关大楼在哪里

上海外滩海关大楼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3号

附近站点:南京东路[地铁站] 

途径线路:地铁10号线、地铁10号线主线、地铁2号线。

上海海关大楼90岁如何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

1927年12月,江海关(上海海关旧称)大楼宣告竣工,大楼总高79.2米,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两年建设共耗白银400余万两。而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11月,上海海关关区进出口额达5356.6亿元人民币,单月进出口值创历史新高,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约179亿元货物经上海海关实现进出口,在全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超过两成。用“寸土寸金外滩地、关税命脉聚宝盆”形容海关大楼毫不为过。

跟随魏云寺逐级爬上钟楼的发条层、机械层和发音层,触摸精密而独特的机械钟,眼观浦江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仿佛就是在阅读一本讲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的生动教科书。

钟楼的最高一层,是旗楼层。每年的元旦、五一、七一、十一,魏云寺都要雷打不动更换这面最大尺幅的五星红旗,保证飘扬在海关大楼之上的国旗不破损、不褪色。

“90岁的海关大楼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历史变迁,但我觉得她仍坚如磐石、富有朝气。”魏云寺说。

上一篇:2017内蒙古大庆时间表,内蒙古70周年大庆时间,内蒙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