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篆书怎么写
写法很多,下图供参考: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篆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篆书
怎样识别印章上的篆体字
“写篆容易识篆难”,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途径。
(一)以《说文解宇》(以下简称《说文》)为根本。
《说文》是东汉许慎撰写的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它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小篆,因此,它是我们学习和掌握篆字的首选工具书,也是通解甲骨文、金文绝不可少的阶梯。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桂馥的《说文义证》,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都是研究《说文》的总结,各有所侧重。最好的注本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形音义三者并重,是《说文》相佐的工具书。对读通《说文》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初学者要深入得法,尚须参阅上述专著,才能真正弄通、弄懂篆字。
(二)以“六书”理论为指导
“六书”是古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从《说文》中了解篆字的形、音、义,首先必须了解“六书”的原理,通过“六书”的提示,可以提纲挈领,从根本上达到识篆的目的。学习篆书要掌握“六书”,重要的不是这个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而是要了解篆字的结构以及组成部分,弄清这些问题,绝大多数的汉字篆法就自然获得解决。有关“六书”的基本原理可参看唐兰著的《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及裘锡圭著的《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三)强记特殊的篆法。
篆书中有许多字的篆法独特,和楷字形体相距甚远,是识篆的最大障碍。为辨别楷篆的正误,防止杜撰臆造,前人针对篆楷字形的差异和用字等情况,编过不少口诀,如元应在编撰的《篆法点画辨诀》、清朱之蕃的《篆书偏旁歌诀》,清沙青岩的《篆法百韵歌诀》(收入《说文大字典》)等都是极为适应习篆入门的参考书。读之上口,易于记诵。初入门者不妨在诵读之余加以理解,逐渐掌握篆字形体,排除障碍。
(四)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习篆。
古文字学是一门比较艰深的学问,往往开始容易深入难。关键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识篆是一门学问,绝不可草率从事,只有坚持正确的方法,掌握篆字并不是难事。为了帮助初学者准确无误地识篆和书写,开列书目如下
工具书目:
《说文解字》 [汉]许慎撰中华书局
《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山版社
《清代书家篆隶字集》 [日]北川博邦西泠印社
《小篆疑难字字典》王同愈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篆通假校补》王福庵著四泠印社
求“厌”字的篆书写法,拿来刻章的所以最好是汉印式的
如图所示:
百科说魏国三体石经以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雕...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他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三体石经》的古文,应和《说文解字》中的古文来源相同,但字形偶有不同,当是古书抄写中讹误所致。北魏江式在《论书表》中称,《三体石经》“较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说明石经的古文字法与书法,已经异于汉朝所传的古文。《说文解字》中录写的古文,与发掘出土的战国文字如长沙缯书、侯马盟书、长沙简策、中山国铜器铭文均不同,古文字学家张政烺说:“许慎所谓古文大约就是邹鲁(也许还有齐)儒生习用的文字。”
《三体石经》上书刻的古文,许多笔画“头粗尾细”,并且呈弯曲状,像蝌蚪之形,但魏国古文的笔画不是全部类似蝌蚪形,比如横和竖,两端尖锐,中间粗,似柳叶状,这是笔画形态的特点。古文的结构特点,和秦篆比较,有的繁化,有的简省。这些写法与《三体石经》上的小篆异形,正说明古文是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遗绪。曹魏时期,兼通儒学的书法家对古文的重视甚于小篆,所以三体中首列古文。在汉代,研究古文是为了读通古文经,因此精通古文的书法家同时是文字学家。曹魏时期,尽管新书体时髦,但没能动摇古文书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