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黄庭坚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2-23 07:07:42 作者:连笔君

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黄庭坚》,下面是详解!

苏轼,佛印,黄庭坚之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1、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

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2、一起论吃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着酒杯,拈着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着满湖荷花,接着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了。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苏东坡拉住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扩展资料:

三人的成就:

1、苏轼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2、黄庭坚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3、佛印

佛印禅师还整编白莲社流派,担任青松社社主,倡导弘扬净土思想。宋神宗曾敕赐金钵,以旌其德。佛印门下著名弟子有义天、德延、净悟等门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百度百科-佛印

百度百科-黄庭坚

求黄庭坚的《题东坡字后》的翻译!!!!!急!!...

《题东坡字后》译文:

苏东坡很不吝啬自己的书法,但却不能求他的字,凡有求他的字的,他都会严肃的批评对方,最终还一字不给。元祐年间他在礼部担任主考官,不能与外界联系,每当见到桌上有纸,他都不择纸质的好坏,在上面写满字。

他喜欢喝酒,但是喝不了几杯就醉了,也不客气躺下就睡,鼾声如打雷,不一会儿就睡醒,醒来写字落笔如风雨般潇洒,文章中即使开玩笑也很有意味,真是一个神人啊!这哪里是当世的写文作画的人能与他争高下的呢?

苏东坡的简札书写字形温润,没一点世俗之气,现在世上号称能作书法的几个人,即使在临摩古人方面有他们的优点,但那自然精妙、运笔圆润,以气韵取胜,就是兼有了四位书法名家的所长,而改进他们的不足。

建元靖国元年五月乙巳日在沙市的船上,与刘观国、王霖家的弟弟王相一起观看苏东坡的书法。

扩展资料

《题东坡字后》原文: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元祐中锁试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

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蘇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

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今世号能书者数家,虽规摩古人自有长处,至於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所谓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与也。

建元靖国元年五月乙巳观於沙市舟中,同观者刘观国,王霖家弟寂向小子相。

释义:

1、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

2、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

3、谑弄:开玩笑,嘲弄。

4、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黄庭坚与苏东坡同是北宋年间一代文豪,两人交情很好,惺惺相惜。黄庭坚特别欣赏苏东坡的性格、字画,多次对苏东坡的人格、字画、诗文进行评价,除了《题东坡字后》外,还有《题东坡诗后》、《题东坡竹石》等,他对苏东坡的欣赏由此可见一斑。

你们知道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什么吗?

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

一、黄庭坚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

二、秦观

秦观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秦观少年成名,24 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三、晁补之

他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四、张耒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

扩展资料

苏轼可以说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掌门人,门下弟子不少,前期最著名的有四位: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即“苏门四学士”。

后来又有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荣四人,即“苏门后四学士”,其中李格非就是李清照老爸。苏轼很重视学生的知名度,他要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的弟子文才好,所以亲自出面推荐,说黄庭坚等四人“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他们的才华举世不知,只有我苏老师首先知道了)。

当然,诚如苏轼所说,苏门学士没有一个等闲之辈。例如黄庭坚,后来的诗名与苏轼齐名,史称“苏黄”。

秦观的词,虽然李清照讽刺其缺乏“富贵气”,但也是史上十大词人之一,他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为谁流下潇湘去”、“漠漠轻寒上小楼”等名句的影响力,不亚于李清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门四学士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苏轼为学生打广告 赞黄庭坚等人"皆世未之知"

“黄庭坚” 诗词代表作有哪些?

1、《清平乐·春归何处》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2、《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3、《菩萨蛮·轻风袅断沈烟炷》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轻风袅断沈烟炷。霏微尽日寒塘雨。残绣没心情。鸟啼花外声。离愁难自制。年少乖盟誓。寂寞掩朱门。罗衣空泪痕。

4、《鹧鸪天·闻说君家有翠娥》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闻说君家有翠娥。施朱施粉总嫌多。背人语处藏珠履,觑得羞时整玉梭。
拖远岫,压横波。何时传酒更传歌。为君写就黄庭了,不要山阴道士鹅。

5、《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鹭飞》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黄庭坚的“一日不读书”全句是什么?

全句是: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意思:人要是不读书的话,一天后会变得很庸俗,两天后照镜子会觉得自己的脸表情很可怕,面目狰狞,三天后对人说话毫无意味,生活枯燥无味没有生机。

出自《黄庭坚文集》。另外苏轼在《记黄鲁直语》一文中也曾经记录下这段话,黄鲁直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扩展资料: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其有一首赞颂杨凝式的诗可以说明他对《兰亭序》习练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这其中不能没有其对王羲之书法学习的深悟。

黄庭坚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不能不受苏轼书风的影响。在黄庭坚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榜样。

黄庭坚行楷大字书风的形成当为其于京口见断崖《瘗鹤铭》之后并不断师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黄庭坚师《瘗鹤铭》有一个误会,即他把《瘗鹤铭》看做右军所书,且深信不疑,故而倾力揣摩师习。不过也算是歪打正着,这倒促进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的形成。

从客观上看,黄庭坚与苏东坡是中国书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书风的笼罩而远溯先唐碑版或者说进行碑帖结合的书家。对于苏轼书风形成的渊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诗帖》与洛阳《龙门二十品》做一比较,即可得出明确答案。黄庭坚则明确标榜师法《瘗鹤铭》。

登快阁 黄庭坚 中的2个典故和作用

登快阁黄庭坚典故及其作用不要鉴赏!!!!!!!!!!!!...

登快阁 黄庭坚
典故及其作用 不要鉴赏!!!!!!!!!!!!

1、朱弦已为佳人绝: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碎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因为他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意思是说自己现在身处官场,没有知音,自己对古琴也没有了兴趣。

2、青眼聊因美酒横: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

《晋书·阮籍传》: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译文: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崇尚礼义的世俗之士,就用白眼相对。等嵇喜前来吊丧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造访了他,阮籍很高兴,便现出青眼。

意思是说只有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才能让自己眼前一亮,酒是麻醉之物,却让作者感到快慰,这其实借酒浇愁的意思。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这二句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扩展资料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登快阁》

原文: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译文:

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

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快阁览胜。此时作者三十八岁,在太和令任上已有三个年头。

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作者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因此诗写在开朗空阔的背景下的忘怀得失的“快”意,终因知音难觅而产生归欤之思。

诗词赏析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意思是终于解脱了“案牍之劳形”,快到外面快阁上轻松一下吧!诗人开门见山就流露了此时已厌倦了为官之事。“了却”,足见期如释重负之心,终于从案牍中得以短暂的休憩,有机会,有闲暇登上快阁“倚晚晴”,心情是多么的愉悦。

至此,“痴儿”似是对自己以往的漫漫人生痴心不改有所感悟,觉得为官太累了,应该放松一下沉重孤寂的心情。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渲染、铺垫和引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的是诗人“倚晚晴”所见。

远望起伏连绵的秋山,树叶已落尽了,浩瀚的天空此时也显得更加空旷辽远,澄净如玉的江水在快阁亭下淙淙流向远方,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宽广、清澈胸怀的真实写照。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二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之故事书己之情。这是写诗人“倚晚晴”所感,感身边无朋友,无知己;感自己有志向,有抱负不能得以实现。

结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以白鸥盟”写的是诗人的联想与想象,也是诗人想要的归宿,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一联既照映了开头,也是登阁“倚晚晴”所见所感的顺理成章的结果。

诗作从首联“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就流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在颔联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千山落木,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同“公家事”之“了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颈联处诗人以巧妙地使用典故预示自己在良辰美景中,内心的孤独、寂寞与忧烦,然而,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自然引出结句的联想和想象:只有乘上归舟,吹着“长笛”,回到遥远的故乡,过上白鸥一样逍遥自得的生活。

苏轼与黄庭坚关系很好吗

有关他们的事...

有关他们的事

苏轼与黄庭坚关系很好: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苏轼和秦观都是黄庭坚在京城的至交挚友,但两人均先他而逝。在长沙,黄庭坚遇到了秦观的儿子和女婿。

穷困潦倒的他们,正护送秦观灵柩北上。黄庭坚见到两位晚辈,竟握着他们的手失声痛哭,随即赠银二十两作办丧事之用。

扩展资料:

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苏轼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

所以苏诗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黄庭坚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

黄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可以说,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见推举之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庭坚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的书法代表作品分别是什么...

急啊...

急啊

苏轼的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黄庭坚的代表作品有《松风阁诗帖》《诸上座帖》;《苕溪诗卷》、米芾的代表作品有《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蔡襄的代表作品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等。

1、《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2、《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

3、《诸上座帖》

《诸上座帖》,纸本、草书,是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今江苏南京)僧人文益的语录,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书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

4、《研山铭》

《研山铭》是北宋米芾创作的澄心堂纸本手行书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研山铭》分三段:第一段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的三十九个行书大字;第二段为绘制的《研山图》。

第三段为米芾之子米友仁、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和清代书画家陈浩的题跋。《研山铭》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

《研山铭》 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也是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

5、《郊燔帖》

《郊燔帖》,蔡襄行草书札的代表作。笔画浑雄敦厚,婉转有致,运笔飞动自如。此帖取法于《伯远帖》,又参以章草笔法,使之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蔡襄独特的草书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蔡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米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庭坚

黄庭坚为什么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

因为苏轼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始终不改淡定本色。品茗,美食,山林雅游,有此足矣。所以苏轼的好友黄庭坚称他为“真神仙中人”。

扩展资料

苏轼详解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黄庭坚详解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资料参考:百度百科 苏轼 百度百科 黄庭坚

黄庭坚的书法都有哪些特点?

黄庭坚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

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

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庭坚的书法,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

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

扩展资料: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人物生平

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黄庭坚出生,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千里之才。

宋皇祐三年(1051年),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宋皇祐四年(1052年),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

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五月黄相出生,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

宋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宋元祐二年(1087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

宋崇宁二年(1103年),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

崇宁四年(1105年), 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广西宜山县)贬所,终年六十岁。

大观三年(1109年)二月,门人苏伯固、蒋湋护其丧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高宗中兴,赠直龙图阁,德祐元年乙亥(1275年)太常寺议谥“文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上一篇:清吧是什么,清吧是什么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