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采用的地震烈度表划分为几个等级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评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订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这个规定的标准称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Ⅶ 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见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简要)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个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在我国,地震烈度分为几等级
中国地震烈度分为12度。
1、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2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扩展资料
避震要点:
1、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2、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3、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时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4、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以保护头颈部;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眼睛;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5、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
我国采用的地震烈度表最高烈度为多少度
我国采用的地震烈度表最高烈度为12度。
中国地震烈度表采用12等级的地震烈度划分。
标准规定了地震烈度从Ⅰ度到Ⅻ度的在地面上人的感觉、房屋震害程度、其他震害现象、水平向地面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的评定指标和使用说明,适用于地震烈度评定。
把人对地震的感觉、地面及地面上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和自然破坏的各种现象,按照不同程度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称为地震烈度表(earthquake intensity scale seismic intensity scale)。最早的烈度表是卡塔尔迪(J.Cataldi)在1564年编制的,已废弃。目前,世界上烈度表的种类很多,以十二度表较普遍,此外尚有八度表(日本)和十度表等。
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多少度
地震烈度是用来反映地震时对地面和建筑物影响程度的一个概念。是指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同样是7.8级的地震,震源在地下深处,其破坏力就小,震源距离地表近,其破坏力就大。
从平面距离看,距离震中远的地方,破坏力就小,距离震中近的地方,破坏力就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远近不同的位置却有不同的烈度。在汶川可能是9度,在西安可能是6度,到了北京就是4度了。
地震烈度不是通过仪器测定的。而是根据人对地震的感觉和地面及地面上建筑物等受到的破坏程度确定的。中国把地震烈度分成了12度。下表是不同地震烈度的大致描述。
地震烈度 损坏与感觉
1度 无损坏,无感觉。
2度 无损坏,基本无感觉。
3度 无损坏,有载重车驶过的感觉,悬挂物微摇。
4度 无损坏,多数人有感觉,悬挂物轻摇。
5度 无损坏,所有人有感觉,悬挂物明显摇摆。
6度 房屋有损坏,很差的房子破坏。人行动不稳,物品坠落,家具移动。
7度 房屋大多损坏,少数破坏,也有倾倒。发生陡坎滑坡。人从室内仓皇逃出,悬挂物强烈摇摆。
8度 房屋许多破坏,少数倾倒;地上有裂缝,常发生相当大的土石散落、滑坡和山崩,人很难站得住;家具移动,并有一部分翻倒。
9度 房屋许多倾倒,道路上有裂缝。有时路基毁坏。地上裂缝很多,宽达10厘米以上,很多滑坡和土石散落、山崩;
房屋倒塌,造成人畜伤亡。
10度 大多数房屋倾倒,地上裂缝宽几十厘米,个别情况下达1米以上。山区和岸边的悬崖崩塌,房屋倒塌,造成人畜死伤。
11度 房屋普遍毁坏,路基和土堤等大段毁坏,大段铁轨弯曲;地下管道完全不能使用,地面形成许多宽大裂缝,大规模的滑坡、裂缝和崩塌,地表产生大量垂直和水平断裂;地表水和地下水位剧烈变化。由于房屋倒塌,压死大量人畜。
12度 广大地区内房屋建筑设施普遍毁坏,广大地区内地形有剧烈的变化;由于江河湖海涌浪及山区内崩塌和土石散落的影响,人和动、植物遭到毁灭性破坏
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多少度?
12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中国地震烈度表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Ⅱ度;微有感-个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Ⅲ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Ⅳ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Ⅴ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Ⅸ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Ⅹ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Ⅺ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ⅩⅡ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早期的烈度表完全以地震造成的宏观后果为依据来划分烈度等级。但宏观烈度表不论制订得如何完善,终究用的是定性的判据,不能排除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物理标准来评定烈度,这种物理标准既要同震害现象密切相关,又要便于用仪器测定。首先被研究的物理量是地震时的地面加速度峰值。因为一般认为地震引起的破坏是地震惯性的力量造成的,而这种力量(不可称作惯性力)又决定于地面加速度。这样就给烈度的每一等级附加上地面加速度峰值。结果表明,烈度每增加一度,加速度大约增加一倍。后来加入烈度表的物理量还有地面速度峰值。中国现行的烈度表已经加入了加速度和速度两项物理量数据。
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几度
12度。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扩展资料:
我国现在使用的是1990年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我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我国几个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新疆及甘肃、宁夏,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地区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地震烈度
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
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选A12
地震烈度指的是什么?共分为几级?中国的地震带是什么地震带?
简称烈度,即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地面振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的感觉的强弱,器物反应的程度,房屋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面景观的变化情况等。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
从概念上讲,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影响一地地震烈度的五要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一次地震中,人们往往强调震中(或称极震区)的烈度。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评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订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这个规定的标准称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Ⅶ 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见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简要)】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早期的烈度表完全以地震造成的宏观后果为依据来划分烈度等级。但宏观烈度表不论制订得如何完善,终究用的是定性的判据,不能排除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物理标准来评定烈度,这种物理标准既要同震害现象密切相关,又要便于用仪器测定。首先被研究的物理量是地震时的地面加速度峰值。因为一般认为地震引起的破坏是地震惯性的力量造成的,而这种力量(不可称作惯性力)又决定于地面加速度。这样就给烈度的每一等级附加上地面加速度峰值。
结果表明,烈度每增加一度,加速度大约增加一倍。后来加入烈度表的物理量还有地面速度峰值。中国现行的烈度表已经加入了加速度和速度两项物理量数据。
地震共分为几个等级? 如何区别每个等级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最常用的有里氏震级和矩震级。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目前人类有记录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的9.5级地震.
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1度到12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Ⅶ 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见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个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具体的就要靠仪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