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有什么忌讳
巴厘岛旅游——巴厘岛人信仰忌讳印度尼西亚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还有一些人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印度尼西亚人忌讳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 他们把左手视为肮脏、下贱之手,认为使用左手是极不礼貌的。他们忌讳有人摸他们孩子的头部,认为这是缺乏教养和污辱人的举止。印度尼西亚巴杜伊人衣着色彩 除了他们只崇尚的白色、蓝色和黑色之外,禁忌穿戴其他色彩的衣服,甚至连谈论都不允许。爪哇岛上的人最忌讳有人吹口哨,认为这是一种下流举止,并会招来幽 灵。印尼人对乌龟特别忌讳,认为乌龟是一种令人厌恶的低级动物,它给人以“丑陋”、“春药”、“性”、“污辱”等极坏的印象。他们忌讳老鼠,认为老鼠是一 种害人的动物,给人以“肮脏”、“瘟疫”和 “灾难”的印象。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和使用猪制品,大多数人不饮酒。印尼人一般都不喜欢吃带骨刺的菜肴。巴厘岛旅游——巴厘岛礼仪与禁忌1.不要用左手握手,也不要用左手选择食品或用左手触摸别人,因左手只是在卫生间才用。2.不要用弯曲手指的方式请别人过来,这一点于国内不同。3.头部是神圣的,千万不要拍别人的头部,即使对方是小孩子。4.出入寺庙不得着短裤或短裙,需在寺外租件沙龙及腰带。5.在祭祀庆典中拍照,不得站在跪拜祈祷的人群前,也不得以闪光灯拍摄祭司。拍摄当地人最好先得到许可,一方面表示尊重,再则也避免事后索取费用的争议。6.印度教阶级制度在巴厘岛虽然并不严格划分,但为避免因阶级不明而触犯祭司阶级,请勿任意触摸孩童头部。7.巴厘岛紫外线甚强,请备妥帽子、太阳眼镜、防晒乳液,且最好多饮水。8.巴厘岛生水不可直接生饮,请买矿泉水代替之,且不要饮用摊贩的冰块。海鲜请勿生食。9.当地旅游点的安排都会去参观木雕村、银器、蜡染中心、土产店,虽然是当地的艺术及特产,但如果要购买务必记得应另杀价。10.巴厘岛医药相当缺乏,请备好常用药品,及各人生理所需之必备药品。当地的医院就诊费用很贵,尽量不要去医院。11.洗手间大半没备有卫生纸,记得自行准备。12.巴厘岛地处热带,蚊蝇甚多,请备妥防蚊液、蚊虫咬药膏。
巴厘岛在印度尼西亚的哪个位置
见图,浅黄色为印度尼西亚国土,绿色为巴厘岛。
地理属于文科还是理科
地理在高中划到文科 ,在大学属于文理兼科。
地理可以简单分为:自然地理学及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调查自然环境及如何造成地形及气候、水、土壤、植被、生命的各种现象及她们的相互关系,属于理科。人文地理学专注于人类建造的环境和空间是如何被人类制造、看待及管理以及人类如何影响其占用的空间,属于文科。
资料拓展:
1、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一般来讲,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2、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层,由此就产生了地理的各个分支,例如气候现象、水文现象以及水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现象,土壤的分布以及类型等等很多现象,除了这些以外,自然地理现象还关注于由于样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统现象以及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环境现象、气候现象。因此学者把这样的学科叫做自然地理。
3、除了自然地理,人类具有社会性所以还包括各种人类社会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例如农业的分布、工业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现象,尤其注重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是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比较广阔,涉及的范围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区分,姑且称之为人文地理(包括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有一个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实现人类的各种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可持续发展。
资料来源:百度词条地理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分别包括什么
自然地理:气候(光照、降水、热量),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湖泊,土壤,植被
人文地理:农业,工业,聚落,交通,商业贸易,产业,人口等等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扩展资料:
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学是以阐释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从而产生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然地理
河南的地理位置
河南位于华中地区。
河南省,简称“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郑州,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
2018年,河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055.86亿元,同比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4289.38亿元,同比增长3.3%。
扩展资料
气候特征
河南省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
水资源:
2017年,河南省省控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占57.5%,符合Ⅳ类标准的占24.8%,符合Ⅴ类标准的占7.8%,水质为劣Ⅴ类的占9.2%。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南
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知识有什么区别吗?
地理呢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科目,就算你不喜欢他的话,你学会了还是可以会看地图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想去哪里与旅游呢,都是可以看地图的,看看还有多远等等.其次呢,地里实际上是最好学的一项科目,因为人脑对图像的记忆要比文字好的多了.那么怎么学好初中地理呢?
有的时候呢,记住一个地理的位置,不要想他和哪些地理区域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只需要看图,你只要知道他大概长什么样子,在图上的哪个位置上就可以了.
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第二点呢,就是需要学会用地图,因为地图又是地理学科当中的工具,又是在生活当中能够用到的,所以通过分析图的话就可以看出来它的地理特征,原理还有成型的原因.要学会读各种的地图,而且首先要记住基本的地图长什么样子,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的就是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重要分布.
上面所介绍的这两点都是怎么学好初中地理最基础的内容.希望同学们把最基础的内容都学会了,那么后边儿的提分儿也就上去了.
关于湖南地理的介绍
湖南属于内陆省份,位于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以南,因大部分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于全境而简称“湘”,全省面积过半为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地图坐标为东经109°—114°、北纬20°—30°之间,相邻有六个省市即广东、江西、湖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重庆直辖市。
地形概况
全省以中、低山与丘陵为主,面积约为14.9万平方公里,占70.2%;岗地与平原约为5.2万平方公里,占24.5%;河流湖泊水域面积约为1.1万平方公里,占5.3%。本省东、南、西三面山地环绕,中部和北部地势低平,呈马蹄形的丘陵型盆地。
西北有武陵山脉,西南有雪峰山脉,南部为五岭山脉(即南岭山脉),东面为湘赣交界诸山,湘中地区大多为丘陵、盆地和河谷冲击平原,除衡山高达千米以外其他均为海拔500米以下,湘北为洞庭湖、与湘、资、沅、澧四水尾闾的河湖冲积平原,地势很低,一般海拔50米以下,因此,湖南的水系呈扇形状汇入洞庭湖。
最高点位于石门境内的壶瓶山,海拔2099米。湖南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峰有五座,另外四座为炎陵(原“酃县”)的斗笠顶海拔2052米,桂东的八面山2042米,城步的二宝顶2021米和道县的韭菜岭2009米。
地形分布格局
武陵山脉位于湘西北角,属湘鄂山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山地地势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渐降。澧水的源流与支流多发源于西北流向东南,成为平行状水系注入干流,最后转向东北方向流入洞庭湖。
湘西北的雪峰山脉地势较高,南端高达1500米左右,主峰苏宝顶海拔1934米。雪峰山脉为资江与沅水的分水岭,贯穿于湖南西部,成为湖南西部地区交通的主要屏障。
湘南边缘山地属五岭的一部分。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左右,为长江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山间盆地较多,谷地为交通要道。南岭山地,山体大,延伸长,山势高。
湘中大部属湘中丘陵,台地广布,一般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间,红岩盆地众多,主要盆地有衡阳盆地、株洲盆地、长沙盆地、永兴茶陵盆地和攸县盆地等,均为红岩盆地,盆地沿河区域常有河流冲积平原,为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与农业区。
从形态上看,湘中丘陵的起伏与高度不完全一致,丘陵的顶部比较平坦。衡山位于丘陵台地之上,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为中国名山五岳之一的南岳。
湘北为洞庭湖湖积冲积平原,海拔大多在50米以下。河流、湖泊分布广,堤垸众多。一般的堤垸边缘的位置较垸心高,土壤以粉沙壤土或轻粘土为主,土壤肥沃,为重要产粮区。
河流
湖南河网纵横,几乎全为洞庭湖水系,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5341条,其中以湘江、资江、沅水和澧水四条河流最大。剩余的一小部分为珠江水系。源自广西东北部海洋山西麓的湘江全长856公里,为本省流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流域最广的河流。
沅江源自贵州云雾山,全长1033公里,为湖南境内最长河流,流量仅次于湘江,由于流经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雪峰山,水能资源极其丰富,在上面有湖南最大的水电站五强溪水电站。此外还有资江上的柘(zhè)溪水电站 。
湖泊
洞庭湖为湖南最重要的湖泊,北接松滋、太平、藕池和调弦(已堵)四口纳长江洪水,从岳阳城陵矶汇入长江,有“容纳四水、吞吐长江”的重要作用,是长江中游地区的天然水库。由于大面积的围湖造田(人为原因)和泥沙淤积(自然原因),湖面逐年缩小,其作用也在减小。
洞庭湖由全国第一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变为了仅次于鄱阳湖的第二大淡水湖。目前,人们在河流上游植树造林,在洞庭湖区退耕还湖,洞庭湖的面积有了一定的回升,将有可能超过鄱阳湖。
气候
湖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1300-18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平均气温16-18°C。极端最高气温43.7℃(1951年8月7日,永州),极端最低气温-18.1℃(1969年1月31日,临湘)。
自然资源
湖南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已探明的有色金属矿产达37种。钨、铋、锑储量居全国之首,钒、锡、石墨、重晶石等矿产储量丰富,居全国前列。大型矿山有位于娄底冷水江的世界锑都锡矿山、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柿竹园、水口山铅锌矿等。
扩展资料:
简介
湖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地处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南部,宋代划定为荆湖南路而开始简称湖南,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南北而简称“湘”,也称潇湘,省会驻东北部的长沙市。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
湖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炎帝神农氏在此种植五谷、织麻为布、制作陶器,坐落于炎陵县西部的炎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舜帝明德天下,足历洞庭,永州九嶷山为其陵寝之地。 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时就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说,因此又有“芙蓉国”之称。
湖南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2%,在各省市区面积中居第10位。下辖13个市、1个自治州(122个县、市、区),2016年,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31244.7亿元,比2015年增长7.9%。截至2016年末,湖南省常住人口682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98.6万人,城镇化率52.75%,比上年末提高1.86个百分点。
文化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演绎,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
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栻、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这一特点,在毛泽东身上也鲜明地反映出来。
湖湘教育大兴于宋代,历时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岳麓书院就是此一传统的见证与代表。
地理的含义,由来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
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扩展资料:
学科分支
1、自然地理学
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
2、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理
什么叫地理角度
描述事物从地理角度说,这里的地理角度是从地理学的方式分析、解释、描述。
包括:
1、自然地理方面:经纬度,地形(什么地形、海拔、地势之类。)
2、气候(什么气候、纬度带、气压带、风带、降水、气温,气温要分三点: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温),资源,水文,土壤,农作物类型、种类等。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扩展资料:
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一般来讲,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层,由此就产生了地理的各个分支,例如气候现象、水文现象以及水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现象,土壤的分布以及类型等等很多现象。因此学者把这样的学科叫做自然地理。
除了自然地理,人类具有社会性所以还包括各种人类社会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例如农业的分布、工业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现象,称之为人文地理(包括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有一个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实现人类的各种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理
地理系统
(1)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地理科学研究地理系统的模型有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三类。相比之下开放的地理系统具有“活”性,更具有普遍意义。开放性是地理系统的首要特性,耗散结构理论引入“地理熵”(geography entropy)剖析地理系统的这一特性。假定地理系统各要素间有n种组合,第i种组合的概率为Pi,则地理熵S定义为:
。式中K为波尔兹曼常数。如果地理系统内各要素有组合的最大任意性,则每种组合的概率相等,Pi=1/n,地理熵取最大值,这时地理系统最无序,最对称;若组合有最小任意性,则地理熵取最小值,地理系统最有序。然而,真实的地理系统熵值并非定取最大或最小值,而是表现出极为复杂的总熵变dS=diS+deS。式中diS表示地理系统的熵产生,diS>0,deS表示地理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引起的熵流,其值可正可负。当deS<0,且∣deS∣>diS时,dS<0,只要系统的负熵流逐渐增加,总熵变就逐渐减少,地理系统就会逐渐地由无序转向有序。可见,地理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及进化过程正是靠因开放而不断地向其内输入低熵能量物质和信息,产生负熵流而得以维持。这里低熵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传输和流转借助“麦克斯韦尔”(Maxwell demon)来调控和获得。只要留神便可注意到,地理系统中无论是非生物过程,还是生物过程,都叠加着人文过程,立即就可发现地理系统诸因素中的人是调控功能最强的“麦克斯韦尔”。人具有识别和获取食物、燃料、矿物等低熵物质和各种低熵信息、并将其集中形成更有序、熵更低的地理系统的能力,人通过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地理系统内获得大量“积蓄”(资源和能源等),又不断向其中输入更多的低熵能量、物质和信息,促使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促使低级阶段的耗散结构进化成为高级阶段的耗散结构。具体到地理系统的城市进化过程,处于适应的区位、内部结构合理且自组织能力强的城市,在“麦克斯韦尔”的作用下,不断地从周围地区吸收负熵流(人才、资金、技术、信息、能源、物资等)增加自身的有序性(良好的城市生态、合理的功能分区、优异的生产能力、健全的行政机构与管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教育、和谐的社会生活等)促使城市不断向更高级方向进化及城市经济的繁荣。不难看出,从开放系统到形成“麦克斯韦尔”,再由“麦克斯韦尔”来调控,这或许正是开放的地理系统的总体“发展战略”。地理系统的熵变,创造了一个自然、资源、人口、经济与环境诸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复杂有序的巨系统,人只有顺应地理系统进化发展的规律,顺应地理系统的熵变规律,稳妥把握地理系统开放的适度,才能成功地调控地理系统,并成为地理系统的真正主人。
(2)地理系统是一个非平衡系统
在地理系统中,耗散结构的所谓地理时空有序,就是地理时空对称的破缺,所谓地理组织和结构性的产生,实质上是地理对称性减少。完全的地理系统就意味着没有任何地理秩序,没有任何地理结构和信息,这正是孤立的地理系统处在平衡态的特点。开放的地理系统则越出地理平衡区到达非平衡态的区域,向有序、复杂、高级的进化正是地理对称性的破缺(包括地理时空、结构和功能对称性的破缺),系统不断地通过引入外界的负熵流,抵消系统本身的熵产生,维持对称性破缺后形成的动态有序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加强营养”,而不至于因返回地理平衡态而瞬息窒死。
按耗散结构理论,地理系统远离平衡态是由于系统内部存在的各种“地理梯度”产生“地理梯度力”(简称地理力),导致了“地理流”的出现。地理流
与地理力
有如下正相关关系,
。式中Lki是由于
和
决定的比例系数,由公式可看出,地理力越大,产生的地理流越多,输入到系统内的负熵越多,系统越远离平衡态,因而越有序。但是热力学中的最小熵产生原理不能保证地理系统在平衡区、非平衡线性区发生自组织产生新的有序结构,还必须引出里昂倒易关系和局域平衡假设的概念作理论基础。这个假说指出,地理系统从整体上看是非平衡的,但可采用一定的方式把系统分为无数个宏观上足够小、微观上足够大的均匀平衡单元,这正如一条曲线化为无数段短直线、一个圆化为无限个边的正多边形一样。据此引入“局域地理熵”研究地理系统的非平衡态。局域地理的熵产生为局域地理与地理力积之和,即:
。
由于熵是一个广延量,对单个的局部熵求和即可得到整个地理系统的总熵产生。运用这种化整为零和集零为整的方法,注意到平衡与非平衡态、非平衡线性区与非线性区矛盾的转化,即可保证地理系统在非平衡态达到有序结构。
总之,地理系统内地理力的存在,就意味着“非平衡”,地理系统维持着这种促使其有序的非平衡,并在不断打破内部各自“平衡”的基础上创造新的非平衡。从系统进化的定义看,平衡就是地理系统中每一个要素在系统内部的地位、作用、性质和功能上都没有多少差异,耗散结构使地理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高度分工协作”,要素间的对称性不复存在,要素对系统的责任更明显,各要素间的关系更密切,各要素功能于系统的整体功能大大强化。
(3)地理系统是要素间有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
地理系统是由各个组成要素或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地理系统是一个等级系列,其要素就是指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动物以及人类活动等单项的“条条”要素。这些“条条”要素本身就可以成为地理系统的子系统。
地理系统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倏忽性等重要特性的复杂系统,因此在地理系统中,作为输出能量物质的“营养源”的自然地理系统和作为输入营养的“营养汇”的人文地理系统之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彼此间存在着极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反馈、自催化、自组织、自我复制等),同时自然、人文地理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间的非线性联系更为密切。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使无数个地理要素的微观行为得到“协同”和“合作”,产生出宏观的“序”,其结果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层次结构系统,如农业与气象气候、矿产资源与采掘工业、人口与生产和生活资料等,各个自然要素、人文要素、非线性子关系、子层次的有机集合组成了地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结构和功能的性质取决于人文地理系统开发利用方向与自然地理系统所提供的物质、能量的潜在利用方向之间的非线性协同关系,若二者不存在重大偏离,则协同效应显著,协同系数大时,地理系统视为耗散结构,否则为非耗散结构。良性的耗散结构具有极强的协同力(自调节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系统功能的发挥利用耗散结构的进一步良化,其结果降低了系统的熵值,巩固和革新了地理系统的耗散结构。恶性的非耗散结构则使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大,熵值升高,结构遏制功能的良好发挥,功能的反作用进一步恶化结构,其结果只能加速地理系统耗散结构的消亡。
地理系统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协同和合作具有异常巨大的良化能力。如果系统内某一地理要素发生扰动(这一扰动可由人类有目的地诱发,也可由人类盲目开发或其他原因引起),引起关联因子的扰动,而要素群体的共同扰动产生比线性叠加远为巨大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地理系统产生各子系统前所未有的有序结构和“特异”功能。地理要素的扰动改变了地理系统差异的内容,变更了地理系统演变的轨迹,良化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但扰动在产生协同效应的同时,同样会产生消极效应破坏有序结构,恶化系统功能。由此可见,人类在对地理要素有目的的诱发产生扰动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扰动幅度和方向,方可更有效地发挥要素间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对地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异常巨大的良化能力。
(4)地理系统是一个动态涨落系统
地理系统的时间组织性决定了地理系统是一个演变的动态系统,其演变的重要机制是偶然性的随机涨落,它的产生与放大取决于系统熵的二阶超量的贡献,即系统的超熵产生:
。式中δ2S可看作是描写地理系统微分方程的李雅普诺夫函数。由局域平衡,假设恒有δ2S≤0,当系统处于近平衡态时,
,这时地理系统处于渐近稳定态。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时,δxp可正可负。如果
,则地理系统处于渐近稳定态,系统内部产生的微不足道的涨落不可能放大,因而对系统的演化无甚作用;如果
,地理系统处于临界稳定态;如果
,则地理系统处于不稳定态,系统内部产生的微涨落通过相干效应迅速放大成宏观整体上的“巨涨落”,并得以稳定,系统由一种不稳定的定态跃变为另一种新的有序态,出现耗散结构分支。可见,在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时,δ2S可看作是一个李雅普诺夫函数,它对时间的全导数
成了远离平衡的地理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判据,称一般热力学稳定性判据。
与此同时,由于地理系统具有等级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一个有限大小的基本地理系统的环境要素总处在不停地随机变动之中,从而形成对基本地理系统宏观状态的各种随机扰动,即地理系统的“外部涨落”或“外部噪声”。地理系统的内涨落与外涨落互相叠加、同步和共振,造成系统涨落特性的复杂性,构成了其本身形成耗散结构的触发机制和破旧立新达到有序结构的先行官,进而加剧了地理系统演化规律的复杂性。
1)众多涨落的并存,决定了地理系统进化是个由环境选择的过程。对于在具体时空条件下的地理系统进化来说,地理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并非由旧状态中的任何一个涨落放大而来。实际上能成为一次具体进化内部根据的,只是众多涨落中某一个或很少的几个,其余的只能被淘汰。具体哪个涨落被放大或淘汰,归根到底由环境选择决定。环境在众多同时并存的涨落中选择某一个或少数几个与自身产生的“外涨落”步调一致的涨落,将其放大并稳定下来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从而决定了地理系统进化的实际方向。
2)涨落形成过程的随机性,决定了地理系统进化方向的偶然性。由于地理系统内每一个子系统或每一个要素的运动本质上都是随机的,不可能从原则上完全预言。在某一特定的时刻,系统在所有形成的数目惊人的涨落类型中,实际上恰好形成这种或那种特定类型的涨落只具有概率的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地理系统演化的方向不可能纯属必然,而是带有偶然性。正如普利高津指出的“系统进化的最终状态决定于微小涨落产生的几率,在这种意义上,演变变成为一个随机的过程了”。
3)几个涨落的合作与竞争,导致了地理系统进化过程的复杂性。对于地理系统的进化来说,能够被放大的涨落往往不是一个,而是一个以上。在这种情况下,系统进化最终出现哪一种特定的有序结构,由这几个涨落间的合作和竞争结果决定。在合作与竞争过程中,随着某一参量达到新的临界值,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竞争机制不断加强,具有旺盛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涨落在竞争中获胜,单独主宰整个系统的有序结构。这无疑加大了地理系统进化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