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只有两个字(甲骨文)的古钱币(铜币)?
您这枚古币为王莽于西元14年始铸的“货泉”铜币。币文“货泉”二字,是用悬针篆书写的,并非甲骨文。您收藏的此枚钱,是熟坑,带有传世古,品相不错,市场价应该能在5——10元之间。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天凤元年,……罢大小钱,改作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其环好径二分半,足枝长八分,间广二分,其文右曰“货”,左曰‘布’,重二十五铢,直货泉二十五,货泉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货布二品并行。……”
王莽第一次变革,在居摄二年,以错刀、契刀、大泉五十,与五铢四品并行。这一时期铸币的特征是:郭宽肉厚,无论文字笔划,轮廓线条,都粗壮丰满,造型笃实,制作精整。这是王莽第一次推行大钱政策,也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少有的大面值铸币。用两枚错刀,或二十枚契刀,就要换取一斤黄金;一枚重十二铢的“大泉”,可以作五十枚五铢钱通用,这样大的面值,自然要防范民间盗铸。所以除了制定严厉的法律制裁措施之外,王莽也确实在铸钱工艺上,下了功夫。
第二次变革,在始建国元年,废错刀、契刀、五铢,更作小泉直一,与大泉五十并行。这是第一次变革的继续,小泉直一虽然只有一铢重,却顶替了原来的五铢钱,所以在制作风格上,仍然保留了第一阶段的特征,钱体虽小,但造型丰满笃实。
第三次变革,在始建国二年,行“宝货制”,共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其中包括铸币“六泉”、“十布”。这是一次完全失败的变革,名目等级的繁杂,造成币制严重混乱。从铸币造型看,不再象第一阶段那样丰满笃实,文字轮廓都不再那么粗壮,而且,钱的制作也不很规矩,经常有错范现象。“十布”分有“中钱过穿”和“不过穿”两种版别,同时铸行的货币,大小轻重亦有差异,甚至有的大面值布币比小面值布币还小,这些反常现象的出现,表明:这个时期,不仅币制混乱,而且在铸造工艺上也很不认真。“百姓不从”,人心散离。于是,“宝货制”无法推行,实际上使用的仍是大小钱二品。
第四次变革,在天凤元年,罢大小钱,更行货布,货泉。这一次变革,实际上是对前一时期大钱政策的一种收敛,特别是在“宝货制”以后,想通过这次变革,挽回已经失去了的人心。反映在铸币上,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征:(一)直一钱——货泉的直径和重量基本恢复到西汉时期初铸五铢钱的标准。原来当五十行用的“大泉”也改为直一钱(事实上,此时的大泉五十已经减重,重量和新铸的货泉钱大致一样);货布,实际重二十五铢,当二十五用,仍然属于贬值货币,但比起前几次的“大钱”,已经收敛多了。(二)在造型上彻底改变了第一阶段铸币丰满笃实的风格,文字轮郭都变得十分纤秀,似乎要告诉人们:现在已经不再是“大钱”时期了!即使大泉五十,凡新铸者,制作也都作了更新,同时,在铸钱工艺上,也纠正了第三阶段的混乱马虎现象,这一时期的铸币,规格特别整齐,是莽钱中最成功的作品。
但是,王莽的这些急救措施,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精工细作的铸币也没有坚持多久,到地皇年间,尽管还以货布,货泉并行,但随着政治上的没落,铸币亦趋向混乱。与此相应,私铸钱猛增。
莽亡前后,到东汉建武十六年,货布停铸,货泉却继续铸行。传说刘秀相信纤纬,因他起于舂陵白水乡,货泉的“泉”字,象征白水真人,所以刘秀要得天下,当然这只是一种托辞而已,实际上,这一段时间,正处在混战时期,生产的破坏,经济的颓废,使新起的刘秀政权还来不及整顿币制,所以,货泉钱作为权宜之计,继续沿用,但它毕竟已经变易主人,所以在新钱制作上,难免掺进了刘汉的气息,第Ⅲ类货泉钱,便是在这样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所谓“光武货泉”,我们认为,应该是指的这一类货泉钱。
请问这币上是什么字? 有两个看起来像甲骨文。。请...
扩展
谢谢两条腿的古币价格,上面印有甲骨文,货币二字
新莽“货布” 普品 200~300元 美锈美品600~800元 极美收藏级别1500上下(有价无市)
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货币改制时铸,与货泉并行,一布当货泉二十五,亦当暂行留用的大泉五十钱二十五枚。货布制作较"十布"厚实工整,面背及穿孔有廓,中竖线止于穿下,"货布"二字作垂针篆列于两侧,书体潇洒俊逸。通长5.6厘米左右,平均重约16.5克。货布自天风元年至新莽灭亡(公元23年)铸行十年之久,与"大泉五十"、 "货泉"合为王莽三大."长命钱",故传世较丰。甲骨文古币大全五十估价
如果是“大泉五十”就没有什么甲骨文,目前还没有发现过甲骨文的古钱币。
硬币中间有一个框框,中间有两个不认识的字,像甲骨文
游戏币,中间那两个字是“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