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曼斯菲尔德,曼斯菲尔德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2-18 15:31:55 作者:连笔君

曼斯菲尔德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曼斯菲尔德,1888年10月14日生于新西兰惠灵顿。父亲是新西兰银行行长。她19岁到伦敦,从事文学创作。她的创作有短篇小说、诗和文学评论,并与人合译过契诃夫和高尔基的作品。

曼斯菲尔德最早的短篇小说集《在德国公寓里》(1911)是1909年旅居巴伐利亚时的试笔,嘲笑了没落贵族和民族偏见,对当地婢仆和妇女深表同情。以后出版的有《幸福》(1920)、《园会》(1922)。她死后出版了《鸽巢》(1923)、《幼稚》(1924)等4部短篇小说集。《玩具房子》写洗衣妇的两个幼女在小学极受歧视,偶然被富家小姑娘邀去家中看玩具房子,遭人斥逐。《园会》中,谢太太穷苦的近邻不幸身亡,遗族正在伤心,她却在园中奏乐宴客。两篇都从侧面表现了阶级对立。

婚姻悲剧是曼斯菲尔德探讨的又一主题。《幸福》中的主妇发现丈夫同她的女友私订约会,幸福感完全破灭。《杂货店女人》中的女主人公本来在繁华的港埠工作,丈夫却把她迁到荒村野店,并毁了她的健康和青春。出于报复,她枪杀了他。《白丽尔小姐》、《金丝雀》等则显示了单身妇女晚景的凄凉。《已故上校的两个女儿》写两个女人已届中年,尚未许嫁,在父亲死后他们不敢私自作主,作品不乏悲哀。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大多揭露社会的黑暗,也有少数作品表现了生的欣悦。如《幼稚可也很自然》表现少年初恋时的天真。《前奏》、《在海湾》两部中篇小说则以优美的散文描绘惠灵顿郊野的风物和家庭的情趣。

因环境所限,曼斯菲尔德生活面不广,笔墨过于纤细,他伸张正义,同情弱小,憎恶强横。

曼斯菲尔德在艺术上深受契诃夫的启发,不设奇局,不求曲折的情节,注重从看似平凡的小处发掘人物情绪的变化。作品色彩鲜明,文笔简洁而流畅,自有诗意。

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是个怎样的学院

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Mansfield College, Oxford)成立于1886年。排名还不错。该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838年成立于伯明翰的春山学院(Spring Hill College),这是一所为不信奉圣公会的英国基督教徒提供教育的学院。学生毕业颁发牛津大学学位。

斯泰因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斯泰因,1874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富裕家庭,早年就读于国外。1893年入拉德克利夫学院攻读心理学,1897年毕业,进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脑解剖学。1902年辍学,离美赴欧,此后大部分时间住在巴黎。在巴黎时对先锋派艺术运动发生兴趣,热心加以提倡和支持。20年代许多新起的诗人、小说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出入于她在巴黎的文艺沙龙,使她名噪一时。“迷惘的一代”一词就出自她之口,以后成为美国文学中一个流派的名称。

斯泰因开始创作时就是文学改革的试验者。为了准确地描写真实,她一反前人作品中华丽和雕琢的修辞手法,而模仿儿童的淳朴、单调、重复和不连贯的语言,注重文学的声音和节律,从而创造出一种稚拙的文体。她还吸收电影的特点,用重复的但又有细微差别的文字和句子来表现一种流动的、连续不断的景象。她不大用标点符号,特别是问号、冒号和分号,认为是累赘。她的这些看法和写作实践,对海明威、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舍伍德·安德森等人影响甚大。

斯泰因的主要作品有《三个女人的一生》(1909),是她文体上和题材上的试验之作,包括《安娜》、《莲娜》和《梅兰克塔》3个短篇,写两个女仆和一个黑白混血的女人不幸的一生;另一部作品《美国人的成长》(1925),是她的最有特色但也最为难懂的作品,写她一家三代的经历,《爱丽丝·B·托克拉斯自传》(1933)以她的秘书和朋友为主要人物,其实是她的自传。

她的论著有《作为解释的作文》(1926)、《怎样写文章》(1931)、《记叙文体》(1935)、《美国讲演集》(1935)等。

斯泰因于1946年逝世。

曼佐尼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曼佐尼,1785年3月7日生于米兰的一个贵族家庭,外祖父贝卡甲亚是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自幼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1805年前往巴黎居住,受到进步的哲学思潮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1808年和笃信宗教的恩莉凯塔结婚。

曼佐尼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正是意大利遭受奥地利奴役、封建君主实行割据的黑暗时期,争取民族独立、统一和自由的民族复兴运动出现新的高涨。曼佐尼的创作体现了意大利浪漫主义的特征,同时,又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基督教宣扬的平等、博爱的教义融合在一起,企图以此解决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他是19世纪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曼佐尼的早期作品主要是诗歌。16岁时发表的抒情诗《自由的胜利》,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赞扬自由战胜专制。诗歌《米尼宣言》(1815)号召一切爱国者联合起来,为意大利的复兴而斗争。《一八二一年三月》(1821)歌颂在烧炭党起义中牺牲的战士。5首《圣歌》(1812~1822)宣扬基督教能够赐予人类崇高的理想、正义和平等。《五月五日》(1821)为哀悼拿破仑的逝世而作,流露出神秘的天命观。

曼佐尼的历史悲剧《卡马尼奥拉伯爵》(1816~1820)以15世纪威尼斯和米兰战争期间发生的真实事件为素材,描写农民出身的卡马尼奥拉英勇善战,成为将领,最后却成为封建君主政治阴谋的牺牲品。作者指出意大利民族蒙受灾难的祸根是封建君主的内讧。《阿德尔齐》(1822)取材于8世纪法兰克王查理大帝对伦巴第的入侵,谴责异族统治,指出被奴役的人民不能期待侵略者恩赐自由。

曼佐尼的历史小说《约婚夫妇》(1821~1823)是意大利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品,描写17世纪西班牙统治下农村青年伦佐和鲁齐娅的遭遇,揭示了19世纪上半叶奥地利奴役下意大利人民的悲惨处境。小说抨击外来侵略者和封建贵族,提出意大利独立和自由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小说中宣扬依靠基督教实现人的自我完善、神明将造福于人的思想,表明软弱的意大利资产阶级企图用道德感化的方法同封建贵族、教会达成妥协。《约婚夫妇》为意大利历史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它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表达民族复兴运动理想的优秀历史小说。

《论浪漫主义》(1823)、《论意大利语言》(1845)、《1789年法国革命和1859年意大利革命》(1868)等是曼佐尼针对文艺理论、语言、历史的作品。他晚年被任命为参议员,担任意大利王国语言统一委员会主席,致力于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

苏德尔曼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苏德尔曼,1857年生于东普鲁士马齐肯一啤酒酿造商家庭。14岁时因家贫辍学。当过药剂师学徒和家庭教师。他曾在柯尼斯堡和柏林攻读语言学和历史。1881年被聘为自由主义的《德意志帝国日报》主编。后来从事专业创作。

苏德尔曼是自然主义戏剧家,一度与豪普特曼齐名,但同时也引起很多争议。人们认为他的戏剧批判资产阶级的道德和处世态度思想深度不够,而对话精练和情节紧凑是突出的优势。他的成名剧作《荣誉》(1890)反映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之间的矛盾。《所多玛城的末日》(1891)鞭挞柏林资产阶级社会的骄奢淫逸。《故乡》(1893)写一位觉醒的女歌手与保守狭隘的社会环境的冲突。

苏德尔曼的小说继承了德国现实主义传统,大多以东普鲁士和立陶宛的民间生活为题材。他的作品真实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富于戏剧性。长篇小说《忧愁夫人》(1887)是一部“教育小说”,写一个农家之子的一生,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其他成功之作如短篇小说集《立陶宛故事》(1917),长篇小说《猫径》(1889)和《疯狂的教授》(1926)等。

格罗斯曼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格罗斯曼,生于1905年,乌克兰犹太人,以二战小说《生活与命运》著称于世。战时他以《红星报》随军记者的身份,亲眼目睹了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占领下百姓所遭受的痛苦,以及波兰境内纳粹集中营的实情。

这些情况他大都记在了自己的笔记中。此外,他还对苏联面对纳粹突然袭击时缺乏防备、将领们的好大喜功,以及苏联公民与纳粹通敌等现象做了含蓄的批评。

格罗斯曼著有畅销史著《斯大林格勒》。此番他在俄罗斯女学者柳波芙·维诺格拉多娃的协助下,将笔记重新编选成书。他说,这些笔记能够保留到现在,实在令人感到惊讶。“别的记者不会浪费时间记录这些东西,因为他们奉命而作,都是些政治正确的新闻八股。”比沃对路透社说。格罗斯曼所记录的很多事实,最后都被《红星报》的编辑删掉,未曾公开见报,其中多数因为文中提及战场上死伤惨重,以及犹太人所遭受的痛苦。

格罗斯曼也对别尔季切夫大屠杀期间乌克兰人所扮演的帮凶角色感到震惊。纳粹在此地残杀了2~3万名犹太人,格罗斯曼的母亲也在遇害者之列,这使他长期难以释怀。

他还记录了纳粹设在波兰特雷布林卡的死亡营,营中遇害者多达80万人,但他隐去了甘当德国人马前卒的乌克兰警卫的国籍。

格罗斯曼的报道《地狱名叫特雷布林卡》,以对少数逃出集中营的幸存者和部分纳粹军官的采访写成,被公认为他最具影响的篇章,亦曾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被引为证据。

格罗斯曼说,格罗斯曼笔记的出版差点夭折,因为英国出版商从中看不到卖点,最后,是从美国反馈回来的消息挽救了这本书。比沃说,美国读者显然更感兴趣,因为那里对大屠杀研究历来兴趣浓厚,而格罗斯曼又是此类研究中的名家。

斯大林去世后,格罗斯曼受到冷落,其作品《生活与命运》在赫鲁晓夫时代不获出版,他被告知,再过200年,也不会给他出版的机会。格罗斯曼死于1964年,死前尚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还能面世。他之所以还怀有最后一线希望,是因为已把另一份手稿交托友人保藏。后来,手稿被拍成了缩微胶卷,终于偷带出境。

桑贝内·乌斯曼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桑贝内·乌斯曼,1923年生于塞内加尔的济金朔尔一个沃洛夫族的渔民家庭。由于家境贫穷,他自幼随父捕鱼,除短短几年的初级教育外,他再未受过正规教育,他不愿按照父亲的愿望当渔民,尚未成年就到当时法属西非的行政中心、重要的港口城市达喀尔谋生。先后做过铅管工人、泥水匠、技工学徒、火车头仓库技师的助手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被宗主国法国征召入伍,在“自由法国部队”当汽车兵,曾在意大利和德国境内参加过反法西斯的战役。战后的1947年,他复员回到达喀尔,参加过达喀尔-尼日尔铁路工人大罢工。几年后他去了法国巴黎,在雷诺汽车厂当技工,后来,他又在马赛度过了10年,在马赛港作码头工人,并成为那里码头搬运工会的领导人。

复杂的生活经历,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黑人码头工》(1956)就是根据自己在马赛当码头工人的经历写成的。这部小说虽然在艺术技巧上还不够娴熟,但作品的反殖民主义倾向却十分鲜明,整个故事可以说是对种族歧视的控诉书。1957年他发表了第二部小说《祖国,我可爱的人民》(亦译为《塞内加尔的儿子》)。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是作家的成名之作。

196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神的儿女》被认为是作家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反映铁路工人罢工的小说。作家将工人罢工这一现代斗争方式放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广阔背景上,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赋予反殖民主义的性质,表现了非洲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塑造了自觉斗争的工人典型。这在黑非洲文学史上是个创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它似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不但塑造了众多的属于不同阶级、阶层的人物,而且色彩层次鲜明,细腻地刻画了各种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巨大变化,从而表现了黑非洲人民由奴隶到战士的曲折而复杂的转变和发展过程。

如果说,《祖国,我可爱的人民》主要写农民,《神的儿女》主要写工人,那么1964年发表的小说《全民投票》则第一次塑造了努力把自己的知识和才华献给民族解放事业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这是一部以1958年全民投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次全民投票标志着人民已经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殖民主义体系开始崩溃。

乌斯曼才思敏捷,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上述作品外,他还发表过两部中篇小说,即《维希·契奥赞涅,或私生女》和《汇票》(1965);一部短篇小说集《沃尔特来的人》(1962)。两部中篇小说所反映的都是非洲国家独立后的政治与社会问题,曾在1966年举行的达喀尔艺术周上获大文学奖。1973年他又发表了小说新作《哈拉》。

乌斯曼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1963年,他编导的故事影片《四轮马车夫》在法国图尔电影节上获最佳作品奖,标志着黑非洲电影得到国际上的承认,开始进入世界影坛。其后,他又编导了好几部故事片,其中以闹剧形式摄制的政治影片《汇票》,在1968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获特别奖。

上一篇:sloppy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